特朗普抽刀斩欧盟:当“美国优先”撞上欧洲觉醒,全球格局生变

中美关税战硝烟未散,特朗普的“关税大棒”已挥向欧洲。5月12日,这位美国总统在白宫怒斥欧盟“占尽美国便宜”,扬言对欧盟汽车、农产品发动调查,甚至威胁“禁止欧盟汽车进入美国市场”。这场突如其来的贸易战,不仅暴露了美欧同盟的裂痕,更将全球秩序重构的暗流推向台前。



特朗普的“杀猪盘”:为何先拿欧盟开刀?

表面看,特朗普的怒火源于贸易逆差:欧盟每年对美出口1300万辆汽车,却对美国农产品设置壁垒。但深层次逻辑更耐人寻味——欧盟恰是特朗普眼中“最软的柿子”。

不同于对华博弈的焦灼,美国对欧盟拥有三大碾压性优势:

能源绑架:欧盟40%天然气依赖美国,俄乌冲突后,欧洲工业成本因高价美气飙升30%;

安全胁迫:北约军费分摊争议悬而未决,特朗普曾威胁“若不交钱就撤军”;

内部分化:东欧国家依赖美国安全承诺,法德主导的欧盟战略自主屡遭掣肘。

正如《外交事务》所言:“美国对欧盟的贸易勒索,本质是霸权余威的最后一次收割。”当美国无法从中俄身上快速获利时,欧盟便成了填补财政黑洞的最佳提款机。



欧盟的“觉醒时刻”:从附庸到战略自主

面对特朗普的讹诈,欧洲舆论场出现罕见反弹。法国《世界报》直言:“做美国盟友比做对手更危险。”这种觉醒背后,是欧盟三重困境的集中爆发:

经济吸血:美国《通胀削减法案》已导致欧洲230亿欧元资本流向美国,特斯拉柏林工厂被挖角事件更是刺痛德国神经;

安全陷阱:乌克兰危机中,欧洲掏空家底援乌,却换来美国趁机抢占欧洲能源市场;

政治羞辱:特朗普将欧盟称为“美国农场”,默克尔时代苦心经营的对等关系彻底崩塌。



欧盟委员会主席冯德莱恩的表态颇具深意:“欧洲需要重新定义跨大西洋关系。”这背后,是法国力推的“欧洲防务联盟”与德国谋划的“天然气人民币结算”在暗流涌动。

中国的“横跳机遇”:在美欧互殴中重构全球秩序

特朗普对欧盟发难,意外为中国打开战略空间。三个信号值得关注:

中欧投资协定破冰在即:法国财长勒梅尔暗示“若美加征汽车关税,欧盟将加速批准中欧投资协定”,这或将使中国新能源车提前三年进入欧洲市场;

人民币国际化提速:沙特加入上海原油期货交易,德国考虑将人民币纳入外汇储备,美元霸权遭遇双重夹击;

产业链重组加速:特斯拉上海工厂产能利用率超95%,而柏林工厂因美国制裁风险仅维持60%——这印证了一个残酷现实:全球产业链正在绕开美国规则重组。

更关键的是,中国对美欧关系的“离岸平衡术”愈发娴熟。当美国逼迫欧盟“选边站”时,中国只需做好两件事:向欧洲开放超大规模市场,同时用稀土、光伏等战略资源建立“反制裁防火墙”。



全球秩序重构: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

特朗普的“关税大棒”最终可能砸碎旧秩序。当欧盟被迫在中美之间走钢丝时,三个趋势正在形成:

美欧同盟名存实亡:北约峰会上,马克龙拒绝出席美日印澳“四边机制”,德国宣布加入亚投行;

全球货币体系多元化:金砖国家支付系统上线在即,欧元、人民币在SWIFT系统占比突破40%;

产业链区域化加剧:中国-中东欧“17+1”合作机制深化,德国化工巨头巴斯夫在湛江投建百亿欧元基地。

这场美欧贸易战的最大启示在于:单边主义的尽头不是胜利,而是盟友的集体叛逃。当特朗普沉浸在“让美国再次伟大”的幻梦时,中国正用实际行动证明:21世纪的全球秩序,不是靠关税大棒画地为牢,而是用开放合作编织网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