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滴灌带铺好了没?这批抗旱烟苗可金贵着呢!”凌晨五点,天边刚泛起鱼肚白,湖北省十堰市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的烟田里已亮起点点灯火。村书记举着手电筒穿梭在垄间,身后二十多位头戴草帽的烟农,黝黑的脸上写满焦灼与期待——这场持续了很久的干旱,让全镇1500亩烟田的移栽面临重大危机。
政策春雨润心田
“老乡们别慌,烟草就是咱们的及时雨!”习家店烟叶站站长赵家兴的声音穿透晨雾。一周前,丹江口市局(营销部)组建党员先锋队、调配抗旱物资。12支党员先锋队带着200台抽水机、50公里PE管道连夜进驻各村。在五龙池村,烟农张兴国看着刚装好的智能水肥一体机笑弯了眼:“这机器能根据土壤墒情浇灌,就适合今年这种天气,省水又省力,比我们老一辈人挑水强多了!”
丹江口市局(营销部)成立了“抗旱突击队”。农艺师吴祖聚带着团队研发出“洇水机”:三轮车、储水桶、抽水机、水管、钢制出水口组装成了一台台移动式水库,为离水源地偏远的地方送去了生命的希望。随着清流淌进土壤,株株烟苗顺利下地。
截至5月上旬,丹江口市已铺设抗旱滴灌管道逾220公里,新建蓄水池2座,覆盖18个自然村,惠及受灾烟农100余户。
丹江口市水箱运水移栽现场。李世斌摄
技术到田舞民心
在青塘村千亩连片烟田上空,丹江口市局(营销部)新任无人机操作员程世伟正操控着六旋翼飞行器。机腹悬挂的多光谱相机实时传回数据,平板电脑上的热成像图清晰显示着不同地块的干旱等级。“红色区域土壤含水量不足8%,必须优先补水,我们合理规划补水顺序,保障每块烟田的正常移栽进度。”程机长指着屏幕向随行的烟站技术员讲解。
在这场科技抗旱保苗战中,智能监测体系大显身手。依托雪茄烟叶数字化调度中心,布设在田间的传感设备,每小时更新一次土壤墒情数据,无人机每天巡航三次,田间画面实时更新。在丹江口市习家店镇,站长赵家兴带领着技术人员发明了3种“抗旱移栽法。”
农户正在进行抗旱移栽。李世斌摄
“我们全体技术人员结合多年生产经验,总结出不同抗旱移栽方法,根据农户田块实际情况对症下药,推广面积最大的定位洇水移栽法适合离水源远的农户,像离水源近的农户我们就推荐膜下滴灌移栽法。”习家店烟叶站站长赵家兴说。
“先定位灌水再打窝,窝就成型了,苗子丢下去现在都缓过来了!”烟农谢先权看着颜色浓绿的苗子高兴地说道。
农户洇水、打窝、移栽现场照片。李世斌摄
起早贪黑韧劲强
临近晌午,杏花村的烟田里开始蒸腾起灼人的热浪。58岁的老烟农费喜安佝偻着腰,用自制木耙将黑色地膜压实。“这地膜可是宝啊,能减少水分蒸发,还能抑制杂草。”他布满老茧的手指抚过平整的地膜,突然直起身指着远处喊道:“看!水车来啦”。
顺着手指望去,只见三辆满载水箱的三轮车正颠簸而来。原来是技术员们载着改造后的拉水车给他和周围农户来送“救苗水”。“这是给你家的滴灌设备,你看,把苗栽好后,就把滴灌铺上,进水口接到咱们水箱上,苗子5天就能自己扎根了”技术员冯海龙一边给农户卸着水管带擦着汗说着。
铺设滴灌烟田。李世斌摄
据悉,为了实现极端干旱天气条件移栽工作如期推进,丹江口市局(营销部)对农户无偿投入农膜1500亩,组织技术人员全员下沉到户到田,与农户同劳动。同时避开中午高温时段,开启“起早、摸黑抢两头”工作模式,目前产区移栽进度已超97%。
夜幕降临时,习家店镇的烟农服务中心依然亮着灯光。驻村第一书记吕培军正通过视频会议连线湖北省烟草科学研究院专家:“杨博士,您看这片烟生长缓慢,僵苗应该怎么解除呢?”屏幕那头的专家仔细端详后给出建议:“立即喷洒金益生配合氨基寡糖素,注意加强通风……”围观的烟农们纷纷举起手机拍照,生怕漏掉一个细节。
站在山坡上俯瞰,蜿蜒的输水管道织起烟株间的“生命网”,根系汲取水分向下蔓延,翠绿色的烟株随风摇曳……晨光熹微中,张兴国老人蹲在自家烟田旁,看着刚刚冒出新芽的烟苗露出欣慰的笑容。他掏出手机,对着嫩绿的烟苗拍了张照片:“给技术员看看,我这烟缓过来啦!”(王晓娜、李世斌、佘真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