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中心正式发布了《2024年重庆市药品不良反应监测年度报告》。报告显示,2024年度全市共收到《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表》45660份,与2023年度的报告数相比,增加了21.97%。


化学药品占比超8成,抗感染药需重点关注

《报告》按照怀疑药品类别统计共涉及2103个品种,其中化学药占86.12%,涉及1164个品种;中成药占11.38%,涉及824个品种;生物制品占2.50%,涉及115个品种。

具体来看,其中化学药例次数排名前五的依次是抗感染药、肿瘤用药、心血管系统用药、镇痛药、呼吸系统用药,前五类药品共占化学药品总例次数的66.85%。2024年严重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涉及化学药品中,抗感染药居首,构成比为35.06%,比2023年上升了6.80个百分点;

监管部门表示,药品不良反应是其固有属性,所有药品都可能存在。新和严重的药品不良反应报告增多,不代表药品安全水平降低,反而说明监管部门信息更全、风险把控更精准,评价与决策更有依据。在医疗中,及时了解不良反应并规避,是保障患者用药安全的关键。

此外,抗感染药虽为临床常用药,但使用不当易引发不良反应。医务人员在使用时应严格掌握适应症,避免滥用;患者也应遵医嘱用药,不可自行增减剂量或更改用药方式。

给药途径选择需谨慎,静脉滴注占比仍高

按照给药途径统计,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以静脉滴注给药为主,占55.40%;之后分别是口服给药29.95%,静脉注射给药4.21%,外用给药2.11%,肌内注射给药1.77%,其它给药途径为6.56%。


2024年报告的药品不良反应/事件中,皮肤及皮下组织类疾病(占28.31%)、胃肠系统疾病(占24.67%)占比仍远高于其它系统疾病,全身性疾病及给药部位各种反应(占9.78%)占比上升到第三位。

监管部门提醒,不同给药途径具有不同的临床意义,如口服给药途径,最常用,相对安全、方便、经济的给药途径;注射给药途径,优点是吸收快,药量准确可控,缺点是未经过人体的天然屏障,直接进入体内,可引起组织损伤、疼痛、感染,甚至严重不良反应。临床上应根据用药实际,遵循“能口服给药的,不选用注射给药;能肌内注射给药的,不选用静脉注射或滴注给药”的原则,合理选择给药途径。

须高度关注肿瘤用药安全

《报告》显示,从药品类别上看,肿瘤用药居抗感染药报告数量和严重报告的第二位,但由于肿瘤用药适用患者群体基础疾病严重、体质弱、需要持续反复用药,所以仍需关注肿瘤用药的安全风险,特别是一些属于创新药的小分子靶向药。

以靶向PD-1或其配体的单克隆抗体为代表的免疫检查点抑制剂,已成为多种恶性肿瘤的常用治疗手段,是肿瘤治疗的一大突破。不过,它和传统抗肿瘤药安全性不同,用这类药可能会有免疫相关不良事件,像心肌炎、肺炎、内分泌疾病等。监管部门提醒,治疗前患者要知晓风险,出现可疑症状及时告知医生。医生也得留心症状体征,积累经验,早发现早处理,降低风险。

活血化瘀等5类居中药不良反应报告前列

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涉及的中药中,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补益剂中平补肝肾药、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理血剂中补血调经药。2024年中药严重不良反应/事件报告的例次数排名前5位的依次是补益剂中平补肝肾药、补益剂中益气养阴药、清热剂中清热解毒药、理血剂中活血化瘀药、清热剂中清热化痰药。


监管部门提醒,“是药三分毒”,中药和其他药品一样,在发挥治疗作用的同时,也可能会产生一定不良反应。辨证论治是中医认识疾病和治疗疾病的基本原则,严格按照说明书规定的功能主治使用中药,有助于减少和避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如果不遵循中医辨证论治的原则或者辨证不当、超说明书功能主治用药,可能增加中药不良反应/事件发生风险。

儿童用药安全需特别关注

《报告》显示,2024年药品不良反应/事件报告中,14岁及以下儿童患者的报告占7.89%。


监管部门提醒,保障儿童用药安全,关键要确保剂量准确。儿童代谢、耐受与成人不同,不能简单减量用成人药。常用按体重、年龄或体表面积算剂量。优先选儿童专用剂型,若用成人药需遵医嘱调整。用药严格按医嘱,用精确计量工具,出现异常反应立即停药并咨询医生。

上游新闻记者 陈瑜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