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随着气温的不断升高,防晒装备已成为市民出行“标配”。街头巷尾,使用防晒衣、遮阳伞、防晒面罩等产品的市民随处可见,琳琅满目的防晒商品也迎来销售旺季。专家提醒,防晒固然重要,但过度防护可能适得其反,市民应根据自身需求和活动场景,科学选择防晒方式,在抵御紫外线与保持健康间找到平衡。
防晒装备
成市民出行“标配”
随着气温一路飙升,防晒装备已成为市民出行的“标配”。走在街头,随处可见穿着防晒衣、戴着墨镜、撑着遮阳伞的市民。还有一些骑行的市民,则用防晒冰袖、防晒口罩将自己捂得严严实实,力求在出行途中避开烈日的“炙烤”。“95后”徐莉是防晒大军中的一员,由于上班需要骑车20分钟,为了保护皮肤,她每次出门都会“全副武装”,身着防晒服、面遮“脸基尼”,鼻子上还架着墨镜,防护细节拉满。“天热之前我就已经把防晒用品准备好了,尽量做到全面防护。”徐莉说。
如今,随着大众防晒意识的提升,越来越多的人开始关注防晒问题。在小红书、微博、抖音等社交平台上,“防晒”一直是备受讨论的话题,搜索关键词后,笔记、帖子数量高达数百万。仅在小红书平台,有关防晒面罩的笔记就有214万篇,防晒商品更是多达912万件,涵盖防晒知识科普、护肤心得分享、防晒用品测评、防晒服时尚穿搭等内容。
多样防晒产品满足消费者需求
随着“防晒经济”的火热,也催生了各种各样的防晒品。从传统的防晒霜、遮阳伞,到新兴的防晒面罩、冰袖、防晒衣等,消费者的选择越来越丰富。走进各大商场和超市,可以看到防晒用品专区摆满了各式各样的防晒装备,吸引着众多消费者驻足挑选。在美妆类店铺中,防晒霜、喷雾等产品稳居消费“C位”,防晒霜的种类也越来越多样化,有适合日常通勤的轻薄款,也有适合户外运动的高倍数防晒款。此外,防晒喷雾因其方便携带和使用,也受到了很多消费者的喜爱。在铜锣湾一楼的丝芙兰美妆店,一名店员告诉记者,从4月开始,前来咨询、购买防晒用品的人数明显增多。
除了“软防晒”产品,“硬防晒”装备也成了市场的热门。在一家日用百货店,防晒专区柜台陈列着遮阳帽、防晒手套、墨镜、防晒口罩等物品。记者通过走访多家防晒用品店了解到,防晒装备正不断迭代升级,防晒口罩从基础款式衍生出脸基尼、防晒面罩等,长度与设计风格丰富多样。此外,防晒袖套、防晒手套等产品也因为便利成为骑行爱好者、户外工作者的心头好。“现在防晒产品多,我除了看防晒效果,还会综合考量产品的舒适度、便携性与美观度。”市民张婷说道。
专家:防晒虽好
过犹不及
防晒是夏季护肤的重要环节,但“过犹不及”的道理同样适用于防晒。省人民医院皮肤科副主任医师黄艳春提醒,适度接触阳光对维持身体健康至关重要,阳光中的中波紫外线有助于人体合成维生素D,而维生素D对维持皮肤和骨骼健康起着不可替代的作用。长期过度依赖高倍数防晒产品,或完全隔绝阳光照射,会严重阻碍维生素D的合成,进而影响钙质吸收,增加骨质疏松和骨折的风险,尤其是儿童、老年人和孕妇等特殊人群,更需引起重视。
除了影响维生素D合成,过度依赖防晒产品还会对皮肤自身的防晒能力产生负面影响。“皮肤具有一定的自我调节和适应能力,长期过度防护会使皮肤逐渐‘变懒’,自身的防晒机制得不到锻炼,从而导致防晒能力下降。”黄艳春介绍,一些防晒产品中含有的化学成分,如某些化学防晒剂、防腐剂等,可能会对皮肤产生刺激和过敏反应,皮肤可能会干燥、粗糙,甚至闷痘、发炎,让原本想要保护皮肤的初衷适得其反。
此外,长期待在室内黑暗环境防止日光照射也是不可取的,阳光对人体的内分泌系统也有着重要的调节作用。长期缺乏光照会导致褪黑素分泌减少,打乱人体生物钟,影响睡眠质量,使人白天感到困倦乏力。同时,血清素和多巴胺等神经递质水平下降,可能引发情绪低落、焦虑等负面情绪,增加抑郁风险。随着气温升高,防晒产品市场持续升温。消费者在选购时,应根据自身肤质理性选择:油性皮肤宜选择轻薄透气的产品,避免加重油腻感;干性皮肤需注重保湿滋润;敏感性皮肤则要选择温和无刺激的产品,防止过敏。科学防晒的关键在于把握好“度”,在有效抵御紫外线伤害的同时,也要适度接受阳光照射,实现防晒与健康的平衡。(洪观新闻记者 汪晶晶/文 刘铭/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