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世纪90年代,末位淘汰制传入中国,它在最大限度地挖掘员工潜力,达到个人绩效的最大化方面有着积极的意义,广为一些企事业单位采用。但是在末位淘汰制推广中,有的企事业单位领导为拉陇心腹、排除异己,利用末位淘汰制“暗箱操作”来淘汰“先进工作者”职工,江苏省盐城市建湖县信用合作联社职工郑凤就是受害人之一。



1989年,郑凤在盐城市建湖县信用合作联社上冈信用社担任信贷员,担负着面广量大区域。在工作上,她积极服从领导安排,工作中一丝不苟,任劳任怨,爱岗敬业。在银行业务上,她信贷知识扎实,业务水平优秀,无一笔逾期贷款。她2002年1月荣获建湖县联社“最佳支农先进个人”奖;2003年7月荣获建湖县联社“贷款营销能手”奖,2003年8月1日被建湖报报道支农一线女能人、建湖联社报道《脚印留在田埂上》;2004年2月20日被建湖县政府嘉奖,2004年2004年3月26被盐阜大众报报道个人事迹;2005年2月2日被建湖县政府嘉奖、2005年3月8日荣获建湖县联社“十佳巾帼标兵”;2006年4月18日荣获建湖县联社“十佳吸储营销能手”奖;2007年4月荣获建湖县联社“五佳服务标兵”奖、2007年7月19日荣获建湖县联社“贷款营销能手”奖、2007年1月27日荣获“先进个人”奖;2008年1月23日荣获建湖县联社“先进工作者”奖。



作为一名优秀的共产党员,郑凤虽然她在工作上取得的优异成绩,得到了上级领导的认可和单位的嘉奖,在信贷业务上赢得客户的称赞,但是却遭到单位个别同事的嫉妒和排挤。2009年1月5日,建湖县信用合作联社推行末位淘汰制,上冈信用社末位淘汰制由建湖县信用合作联社人教股孙某和上冈信用合作联社主任颜某某负责。末位淘汰制结果出来后,郑凤以倒数第二名被淘汰下岗,看似公正,实则不公,末位不末,这里的猫腻耐人寻味。



郑凤面对突如其来的下岗,让她百思不得其解,紧接着社会上风言风语,伤害她的话难听之极,给她心灵上带来巨大创伤,精神上遭受沉重打击,在社会舆论压力下病倒了近十年。2023年12月6日,郑凤向建湖农商行领导班子递交人手一份的上访材料,其内容要求查明事实真相,恢复名誉,赔偿经济损失,材料发出去杳无音信;2024年1月29日,她又到江苏省农村信用合作联社去上访,省信用合作社领导安排接待并且还安排建湖农商行调查解决,时至今日,不了了之,无人过问。

无独有偶,在河南省南阳市也有一家银行,末位淘汰了三名职工,最终银行推行的“末位淘汰制”遭遇败诉官司。2005年11月河南省南阳市一家银行末位淘汰了三名职工,这三人认为“末位”和劳动能力并不是一个概念,单位“末位淘汰”他们不合法。三人于2008年8月申请了劳动仲裁,裁决结果是银行要给三人安排或调整工作岗位。2008年9月,银行不服,将三名职工诉至法院,请求判决其末位淘汰三名职工的行为合法有效。2009年8月,审理法院判决驳回了该银行的诉请,并要求其安排工作岗位,判决书已分别送达各方。法院认为,该银行的行为不符合劳动法相关规定。三名职工共同的代理律师称,此案具有普遍意义。

作为当事人的郑凤,她感觉上访无望,希望通过多家媒体曝光、转载,揭开建湖县信用合作联社实施的“暗箱操作”末位淘汰制黑幕,还她一个公道!(仲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