清晨,在龙华区观湖街道大和村,有一处地方早早热闹起来——“同兴食堂”的志愿者穿梭忙碌,备菜、清洁、翻炒,锅铲声与谈笑声交织,他们正为村中老人烹制中午的暖心餐食。
都说“天下没有免费的午餐”,但在这里,空巢老人、残障人士和环卫工人每日都能免费吃上热腾腾的素食午餐,村民与志愿者“兼职”厨师和服务员。这是一家怎么样的食堂?背后又有什么样的暖心故事呢?近日,记者前往探访。
后厨忙碌备餐,每日免费推出爱心午餐
临近午时,暴雨如注。深晚记者刚走进大和村,一阵清脆的锅铲碰撞声便穿透雨幕传来。循声拐进小巷,“同兴食堂”的木牌在雨中格外醒目。再走两步,便能瞧见厨房里热气腾腾,饭菜香气扑鼻而来。
在这间60平方米的厨房内,设备设施齐全,环境干净整洁,青瓜、豆芽、白菜、玉米等新鲜蔬菜摆满桌面。十多名志愿者身着绿色围裙,戴着头套和口罩,淘米、洗菜、切菜,分工有序,氛围其乐融融。
“我们九点多就开始准备了,这些食材都是爱心企业捐赠的有机蔬菜,很健康。”创始人杨洋既是食堂的负责人,也是这里的志愿者,只要一有空就会来帮把手。
11时30分左右,志愿者将一盆盆热气腾腾的饭菜端出,老人们早已排好队,依次领取餐具和饭菜,坐到桌前安静享用。吃饭时,志愿者贴心地为老人引路、盛饭、送汤,服务十分周到。用餐结束后,大家自觉将餐具放置在指定位置。记者注意到,每个人的碗里都干干净净,没有一粒剩饭、一点剩菜。
“孩子们在外打工,午饭以前总是随便应付,现在每天都能吃上热乎饭菜,省心多了。”何奶奶告诉记者,自从邻居带她来体验后,她便成了这里的常客,每天都跟邻居一起步行前来打饭。
“这里的饭菜选择多、味道好,还免费,志愿者服务也贴心,下楼就能吃上,我几乎每天中午都来吃,还能跟大家伙聊聊天。”王大爷端着热腾腾的饭菜感慨道。
当天上午,陆陆续续来了近60名老人,热乎的饭菜不到一小时就快打完了。“我们每天供应约100份饭菜,最高人流量可达90人次。”杨洋称,每天多的饭菜,志愿者会打包送给村里行动不便的老人,避免浪费。
坚守公益之路,用爱心搭建温情平台
这家食堂为什么要给老人准备免费午餐?又为什么要开在龙华区大和村?杨洋向深晚记者讲述了背后的故事。
杨洋来自东北长春,毕业后在大连工作。2018年,她放弃了安稳的工作和生活,只身奔赴深圳。2020年,她与朋友在广州创办“阳光青藤爱心促进会”,其公益项目的足迹遍布全国。在深圳龙华,该组织长期服务辖区困难家庭、残障人士等群体,自 2021年起开始尝试实物捐赠,将企业捐赠的新鲜果蔬分发给社区居民。
然而,在服务过程中,一个更迫切的需求逐渐浮出水面。“在每年的入户慰问中,我们发现很多老人、残疾人由于行动不便或是儿女不在身边,即使领到了米和蔬菜,也很难自己做饭,往往是简单对付几口。”杨洋说,正是这样的发现,促使团队萌生了创办社区食堂的想法,希望能为社区老人提供免费午餐。
说干就干。2024年12月,第一家同兴食堂在广州开业,受到了社区居民的广泛好评。今年3月,杨洋开始筹备在深圳龙华开设第二家食堂。谈及为何选址大和村,杨洋表示这是一种缘分。这里不仅是全国首个“社工村”,还建立了以社区党委为平台、社会工作者为支撑、社会组织为载体、社区志愿者为辅助、社区公益慈善资源为补充的“五社联动”共治模式,公益氛围浓厚。此外,村里老人用餐需求大、租金合理,加上房东和社区的大力支持,使得同兴食堂顺利落地。4月20日,食堂正式开业。
“现在生活条件好了,老人们缺的不是钱,也不是这一顿午饭,而是更多的陪伴与关爱。”杨洋表示,同兴食堂的意义远不止于提供餐食,而是以一餐饭为纽带,打造充满爱意的多元平台——在这里,老人们能免费享用美味午餐;老年志愿者可以分享经验,实现自我价值;年轻志愿者也能在服务中得到锻炼,获得精神成长。此外,食堂在非用餐时段还可作为活动空间,承载更多功能,成为老人每天充满欢声笑语的活动室。
从用餐者到志愿者,爱心朋友圈不断扩容
“同兴食堂”的烟火气里,升腾着延绵不断的温暖与善意。这里不仅是老人的“幸福食堂”,更是居民互助、共建共享的生动缩影。
免费午餐何以维系?这要归功于一群爱心人士和志愿者的无私奉献。杨洋介绍,食堂的运营成本靠爱心企业捐赠,员工全是志愿者。自开业以来,每天都有十余名志愿者在食堂忙碌,其中大多是五六十岁的居民,他们早早来到食堂,择菜、洗菜、打扫卫生,用热心保障食堂正常运转。
陈姐是一家医疗机构的负责人,其机构的患者曾受到阳光青藤长达一年的爱心捐赠。得知杨洋要在龙华开设公益食堂,该企业二话不说,不仅提供场地支持,还主动承担了租金费用。工作之余,陈姐还经常到食堂帮忙,“以前以为做慈善就是捐钱,亲身参与后才明白,公益需要全身心投入,把每件小事做到极致。”
同样的,不少居民也在这里找到新的自我价值。六十多岁的杨大哥是食堂的常驻志愿者,自从开业起,几乎每天都来后厨备菜、打扫。作为一舞蹈公益团体的负责人,他还带动不少成员加入志愿者队伍。“退休后能为大家做事,重新找到了价值,很快乐。”杨大哥说。
“把孙子送去学校后没啥事,来这儿当志愿者,也可以打发时间。”73岁的赖奶奶笑着说,趁着身体好、也有时间,能为社区做点贡献很开心。温奶奶第一天来用餐后,第二天就主动冒雨前来帮忙,完成从受助者到助人者的转变,她说:“就是要把温暖传递给更多人。”
截至目前,食堂已累计供餐1472人次,吸引188人次志愿者参与。更令人欣喜的是,越来越多的老年居民自发加入帮厨队伍,让这份温暖持续传递,形成了互助友爱的良性循环。
“当你真心想服务他人时,就会不自觉地记挂在心上。很多居民看到食堂需要帮忙,都会主动过来搭把手。”杨洋欣慰道,大家越参与越开心,因为在这里不仅能奉献爱心,更能感受到人与人之间的真诚与信任。这种温暖的“双向奔赴”,让善意生根发芽,化作维系食堂长久运转的滋养源泉。
深圳晚报记者 曾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