还记得17年前汶川地震时的15位跳伞勇士吗?5000米高空生死盲跳,这17年前的惊天一跳,今天再看依然泪崩!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灾情,就是命令!灾区的老百姓、灾区的群众,都在期盼着我们!”

2008年5月12日14时28分04秒,汶川,8.0级地震,一场地动山摇的大灾难,撕裂了大地,也撕碎了无数家庭的命运。六万九千多人遇难,三十多万人受伤,一千多万人被迫离家。那是新中国成立以来破坏力最强、波及范围最广、救援难度最大的地震之一。

而在那片被废墟覆盖的土地上,有十五个身影,从天而降。

说他们是疯子也不为过,别人跳伞是想活命,他们跳伞,是往死里冲!



5月14日,地震发生后的第3天,北川、映秀、汶川、茂县,山高路险,余震不断,暴雨泥石流塌方不断,陆地完全进不去,直升机也找不到平地降落。灾区孤立成了一座座孤岛,物资送不进去,伤员抬不出来。

当时,空投已经试了几次,不是被风吹偏,就是落进河沟沟。眼看很多地方一天滴水未进、一口饭没吃,情况越来越糟。

怎么办?

“跳!”

15名空降兵,站在直升机的舱门口,看着下面山高林密、地无三尺平的灾区,没有犹豫一句话。

不是训练跳,不是演习跳,是实打实地跳到没人知道地形、没人保障接应、甚至可能跳下去就回不来的地方。

那时候没人知道,接下来的15分钟里,中国空军正在创造人类航空史上最疯狂的跳伞纪录。

15名勇士分别隶属空降兵第十五军,他们中年纪最大的48岁,最小的20岁,平均年龄只有33岁。

没有GPS,没有地面引导,没有标志靶场。他们靠的是风向判断、目测距离、经验堆积的直觉。

正常空降高度是800米,国际伞降救援极限是1500米。此刻他们脚下是青藏高原东缘的连绵雪山,云层里裹着鸽子蛋大小的冰雹,地面通讯全部中断。

“报告指挥部!下方云层厚度超过三千米,能见度为零!”

李振波攥着对讲机的手青筋暴起,机舱里15双眼睛死死盯着这个48岁的空降兵研究所所长。机舱外是-30℃的极寒,舱内仪表盘显示高度:4999米。

“同志们,党和人民考验我们的时候到了!”李振波扯下氧气面罩的瞬间,机舱里爆发出整齐的吼声。后来有人回忆,当时根本听不清喊的什么,耳朵里全是狂风撕扯机舱的尖啸。

48岁的李振波第一个跃出舱门。这个河北汉子后来笑着回忆:“当时想着要是挂在树上,至少能给后面弟兄们当个人肉坐标。”

当伞花在雨幕中绽开时,23岁的雷志胜发现主伞绳绞成了麻花,他咬着牙在自由落体1200米后才拉开备用伞,落地时右腿被钢筋划开20厘米的口子,血珠滴在路牌上,成了灾区中一抹红色信号。

更险的是李玉山,伞绳勾住悬崖边的松树,他挂在半空晃了20分钟,最后用匕首割断伞绳,瘸着腿爬进县城。

“着陆之后,第一件事就是找人,不是找自己人,是找灾民。”

他们背包里全是压缩饼干、救命药品、净水片和应急电台,没有一件是给自己准备的。

这不是“野外生存”,这是人命攸关的第一线。

用了三天时间,爬了几十公里,靠双脚丈量了人迹罕至的山村,带回了第一手灾情信息,也为后续救援打开了一个突破口。

数天没收到外界消息的老百姓突然爆发出哭声:解放军的伞,是救命的幡啊!

15人的跳伞还只是开始,是先锋。后面的,是一个国家的总动员!

5月12日当天,温家宝总理飞奔现场;5月13日,解放军三小时内集结二万兵力;5月15日,成都军区15万官兵全部投身救援。

全国300多支救援队,像洪水一样涌向灾区。

你可能还记得,那一年,全中国人像一个人一样,掉着眼泪捐款、连夜装包、火车站志愿者排成长龙,有钱出钱,有力出力。

据官方数据,仅一个月内,全国捐款高达500多亿元物资和资金,动员人数超过千万人。

我们见过太多灾难电影,但没有哪一部比得过那个真实的5月。

今天手机弹出日历提醒:5月12日,第17个全国防灾减灾日。窗外的梧桐叶沙沙作响,恍惚间又回到2008年那个天旋地转的下午。17年了,有些事不该被风吹散,比如那15个从云端跳向人间的身影,比如14亿人攥成拳头的温度。

也许我们已经走出那场地震的阴影,但请别走出那场灾难带来的觉悟。因为,我们都该知道:

有一种勇敢,叫逆风而降;有一种胜利,叫纵身一跃!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