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名为“布衣杂货铺”的视频号进行了三场直播,以“陈村先生藏书”为名,拍卖上海作家陈村的一批旧书和旧杂志、刊物。
20箱书初到北京
陈村从上海的家中向位于北京的布衣书局一共发了20箱共650公斤的书,布衣书局支付运费。陈村对布衣书局负责人胡同说:“您随意处置。我不麻烦。这些书都是买来的,或人家送的,来路明白,只是没什么稀罕的版本。”这也是布衣书局第一次进行作家藏书专场拍卖。拍卖的书中,有一些钤有藏书章“村书”或者有签名的,有些则没有。前者在直播间卖得特别好,因为大家都想看看陈村究竟有些什么书。“这样,我就以这种形式存在于买书人的生活中了吧。”陈村说。
直播间非常热闹
5月11日第一场直播12点开始,之前已经预约了300多人,总共有近2000位网友进入直播间观看。拍卖从9本《袖珍诗丛》开始,出价从10元到20元,最后定格在了30元,因为没有签名钤印题记,这就是一套普通的书,最后的购买者是多年来一直收藏当代诗人集子的读者张冀。《外国文艺》133册,从创刊号的1978年开始到2002年,前面一半连号,因为杂志体量巨大,需要放置的空间自然也不小,最终以1330元(折合10元1册)包邮价格被一位广西的书友买去。一套《世界电影》91册,从1982年开始,有许多连号,最后1300元成交。据胡同透露,购书者是一位做影视的朋友,邮寄的地址在横店。
读者纷纷出价
两场直播销售额共15000余元,单价最贵的是一套文学专辑,三册拍出了800元。
胡同表示:“我们已经反复说明,这些书是陈村先生平素读的书,不是传统意义上的‘藏书’,但是我们用了‘陈村先生藏书’作为专场的名字,容易让人有误解。当然,这些书有的伴随陈村先生超过40年,这是他人生中的大半,这不是‘藏’,又是什么呢?”
陈村告诉记者,直播间还差点闹了一个“乌龙”。中华书局曾邀陈村批注《儒林外史》,给了他一个大开本的底稿,底稿上写满了当时编辑的文字校注。店主胡同以为这就是陈村本人写的校注,竞价一路飙升。陈村关注直播,发现这个“乌龙”后马上电话说明情况,店主胡同赶紧取消了之前的竞价,重新写清批注本说明。但网友热情不减,经过多轮竞价,这588页套着中华书局大信封的底稿最终被网友“白水”以3000元拍得。
在这些送拍的书中,外国文学占比不低,以上海译文出版社的最多,还有人民文学出版社和外国文学出版社、漓江出版社、湖南人民出版社等,都是20世纪80年代比较活跃的译著出版者。
“我在1980年写过一篇小说《书》,写的就是20世纪70年代末大规模出售外国经典作品,盛况空前。小说发表在《上海文学》上。我们这代人对书有特殊的感情,一个月20块钱工资,还要省出钱来买书,读到一本书是多么不容易。我们这代作家得到了外国文学,中国古典文学的滋养。”陈村说。搬了好几次家,家里的书早已“泛滥成灾”,楼梯上堆的都是杂志,一摞摞地蔓延。书一多自然会产生问题,就是常常在需要用到之时找不到,性急的人采取的方法就会再去买一本。从查阅的便利性和工具性来说,实体书不如电子书,从通读来说,电子书不如一本实体书方便。“我并没有嫌弃书,但靠一个人的力量是守不住这些书的,几千本书好像几千个作家‘围绕’着我,只有情感作用。”旁观自己的书拍卖,宛如一场告别,看着它们“走向新人家”。打包前,陈村还特意把长年累月积淀在书封上的烟味擦拭干净。
买书很贵,放书的空间更贵,而最贵的其实是在有限的生命中读书。大量的学者藏书、民间藏书,包括这些尚达不到收藏级别的旧书,该如何处理?此次“陈村先生藏书”专场拍卖,未尝不是一次线上线下共同努力的创新?
原标题:《如何处理旧书?“陈村先生藏书”专场拍卖引发关注》
栏目编辑:黄永顺
来源:作者:新民晚报 徐翌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