彭德怀与黄克诚

前言

我们都知道,在红军长征途中,邓萍将军是我军牺牲的最高将领,同时,他也是彭德怀的好友。在我军的历史上,邓萍和彭德怀、滕代远是起义的三位领导人,一直以来,彭德怀都非常欣赏邓萍,对于彭德怀来说,邓萍就是她最得力的助手,不管邓萍遇到什么问题,总会第一个站出来袒护邓萍。然而,不幸的是,就是这样的一位得力助手,却早早去世。这让彭德怀十分伤心,暗暗发誓要给邓萍报仇。

(一)彭德怀的左膀右臂

1908年,邓平出生于四川省富顺县,从小就聪颖过人,在私塾上学期间,也表现出了他极高的学习天赋。由于出身于社会的底层,从小他就目睹资本家压迫农民的现实,当时他的心中就埋下了反抗的种子,立志要改变这种现状。

1926年底,邓萍凭借着优异的成绩考入了黄埔军校武汉分校,在学校接受了中国共产主义的洗礼,如愿加入中国共产党。

1927年7月15日“宁汉合流”,邓萍受命前往湖南第五师第一团搞兵运工作,当时任第一团团长的正是彭德怀,自此,两人正式结识,并肩作战,结下了长达7年的深厚友谊。



年轻时的彭德怀

1928年7月22日,邓萍任中国工农红军第5军参谋长、中共红5军军委书记,领导了平江起义。1930年6月,红三军团成立,邓萍任3军团参谋长,彭德怀任军团长。7月,湖南军阀何键派3个旅兵分三路向平江发起进攻。根据战场的形势,邓萍细致地分析了敌我的优势之后,决定集中兵力,首先向敌军的先头部队发起进攻,对此,彭德怀也很是认可,直接采纳了邓萍的意见。

根据作战方案,红3军团在翁江地区以突然袭击歼灭了敌人的第一梯队,并且乘胜追击,接连击溃了第2、第3梯队,在短短的几天内就攻克了长沙城,之后邓萍成为了长沙的警备司令。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

上任之后,邓萍大力整治剩余的反动分子,宣布成立了苏维埃政府,在他的领导下,在长沙的红军队伍逐渐扩大,筹款40余万元,解决了民众生活上的各项难题。但在后来,国民党卷土重来,集中兵力向长沙发起了反攻,为了不让红军陷入被动,邓萍带着部队撤出了长沙。

在起义部队改编为工农红军之初,邓萍任参谋长,但是由于他年轻经验不足,很多人都有意见,为此,彭德怀一个站出来力挺他,直言:“邓萍是我的得力助手,也是不可或缺的人。”然而,邓萍也并没有辜负彭德怀的期望,用自己的实力证明了这个参谋长是当之无愧的。红五军军事委员会成立后,彭德怀和有些有点名气的人都是委员,邓萍却担任着书记。

1930年8月,红3军团在平江长寿街重新进行整编,邓萍不仅是红三军团的参谋长还兼任5军军长。要知道当时的他也才仅仅只有22岁,而彭德怀等人都要比他年长十几岁,不过虽然他年纪轻,但他的战略能力却可以和彭德怀比肩。在部队中,有什么事,彭德怀都会跟他商量。



第一次反围剿地图

1930年10月,蒋介石开始策划对红一方面军进行第一次“围剿”。11月1日,武汉行营命令敌第九路军由江西上高、高安、丰城、樟树一线,第十九路军由湘东入赣,“分进合击”,企图消灭红军于袁水流域。

根据敌人的情况,红一方面军提出了“诱敌深入、东渡赣江”的作战方针。当时,红三军团部分干部战士对诱敌深入的战略方针认识不足,主张红三军团不过赣江,同红一方面军夹江而阵,或重新回到湘鄂赣根据地去作战。但在这时,两军战略出现了严重的分歧,正当大家争得面红耳赤的时候,彭德怀猛地一拍桌子,义正言辞地说道:“让邓参谋决定!”

之后,邓萍认为,红一军团和红三军团夹江而阵,容易造成我军兵力分散,这对粉碎敌人的进攻是非常不利的。他认为,此战要从全局着想,如今敌人已经直逼战地,我们没有要逃跑的道理,应该立即对敌军进行反击。

在邓萍的分析之下,战士们终于明确了此次战略的方针。11月,红三军团全部渡过赣江与红一方面军迅速投入了战斗,以迅雷不及掩耳之势歼灭敌军15000人,缴获各式武器12000多件,并且还俘虏了师长张辉瓒,邓萍成功带领队伍取得了第一次反围剿的胜利!



江西于都县城长征出发纪念碑,赣江支流

由此可见,邓萍的战略是正确的。不过,想想当时,还是有些后怕的,如果大家没有听邓萍的话,可能敌人会将红三军团和红一军团各个击破,到那时,将会造成不可挽回的损失。

其实,有那么一次,彭德怀和邓萍就遇到了危险,而邓萍也差点就替彭德怀送了命。那天,红五军正在与敌人战斗,由于我军力量较弱,敌人的部队人数又多,使得红五军陷入了敌人的包围圈中,邓萍认为此时应该进行突围,他死了没什么,但军长彭德怀是坚决不能死的,对此,彭德怀坚决不同意,不过,后来在邓萍的再三坚持之下还是同意了,经过邓萍的奋力突围,整个部队胜利突破敌军的防线。

但随之而来的,邓萍在突围过程中身受重伤,伤口感染发炎,整个人高烧不退,不得已之下,邓萍只好住在了一个农户的家里养伤。对此,彭德怀非常担心,为了保证他的安全,还专门给战士们配了枪械,保护邓萍的安全。后来,在战士们悉心地照顾之下,邓萍终于摆脱了危险,得以痊愈。



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司令部旧址

1932年,邓萍所在的红三军团与红旗军团的十九师合编为“中国工农红军东方军”。从7月到 12月,东方军两次入闽,不仅扩建了中央革命根据地还歼灭了8个团的国民党部队,共俘虏 6000余人,就这样,邓萍成为了红军中的著名将领,邓萍与彭德怀一起打赢了一场又一场的战争。

彭老总曾对部下说过这样的话:“邓萍是我的左膀右臂,从平江起义到上井冈山,再到长征,我和邓萍配合得非常默契,是最佳搭档,少了他,我什么也做不了!”

(二)遵义战役

1931年10月,红一方面军连续粉碎了敌人的三次围剿之后,中央苏区和其他的革命根据地得以巩固,而我军的作战正从游击战向运动战转变,在这样的情况之下,急需大批干部,以应对越来越复杂的战斗。

因此,中央准备在中央苏区建立一所正规的红军学校,以培育大量的军事人才。出于这样的考虑,毛主席准备办一个“红埔”。所以,由于邓萍在军中的出色表现,毛主席想让邓萍来执掌这一学校的筹建,随后,邓萍被任命为中央军事政治学校副总队长兼教育长。



红埔军校合影

在办学期间,邓萍凭借着自己优秀的办学才能,建设了该学校,在他的建设下,“红埔”共办6期,每期都有一千多名学员,培养了大量优秀的红军军事干部。 中央苏区第五次反围剿失败之后,中央红军不得不进行战略战役,于是,中央红军被迫长征。

从1934年10月开始,中央红军开始参加长征。邓萍、彭德怀所带领的红3军团担任右路前卫,连续突破敌人4道封锁线,担任着掩护中央红军主力、中共中央机关和中央军委机关突围的重任。遵义会议之后,在毛泽东的领导之下,红三军团穿越黔北、川南地区。1935年1月,主力红军准备四渡赤水。

1935年2月,红三军团接到中革军委的命令,要求月底前,必须攻占遵义,并且不能让敌人察觉,使得敌军南返。

2月24日,红三军团率部,从川南急行军到娄山关一带,准备随时向娄山关发起进攻。由于娄山关是遵义城的北大门,因此,拿下娄山关就等于拿到了一半的遵义城。不过,此时已经得到消息,黔系军阀王家烈已经派部队驻扎在了娄山关。对此,彭德怀准备命十一团从左翼摸到敌后,再切断敌人的退路,再由十团、十三团对其展开包围。



遵义战役纪念碑

2月27日,红三军团在董公寺、高坪、大桥等地给予黔军第六、第十五、第九团重重一击。拿下了遵义城外围的石字铺,直逼遵义城下,一些溃敌逃往了湘西河西岸的老城中。为了尽早拿下遵义,完成上级交代的任务。邓萍决定跟随十一团政委张爱萍一同前往湘江,去侦查老城的敌情。

当时,邓萍需要让张爱萍派三营担任此次作战的主攻,很快,三营就来到了遵义的老城墙下。而此时的邓萍正在拿着望远镜观察敌情,就在这时,他突然看到了一个人在爬城墙,经过张爱萍的确认,此人正是第七连的指导员蔡爱卿。邓萍得知这是自己人,心中很是纳闷,是不是任务没讲清楚,第三营会不会把任务弄错了?



上世纪二三十年代的遵义老城

眼看天已经黑了,邓萍经过深思熟虑后决定:“第三营与侦察排都在现在的位置不动,今天晚上就从那里爬城。军团决定今晚攻城。你们先钳制住守城之敌,待军团主力到达后,发起总攻。一定要在明天拂晓前拿下遵义。”

然而,刚刚传达完命令,一个士兵跑过来告诉他们,遵义老城是一个两层的城墙,所以他们三营爬到一半只能出来了。对此,邓萍紧急命令道:“队伍不要撤回来了,把信带过去就可以了。”

话音刚落,敌人就在城楼上看到了邓萍的身影,用一颗子弹击中了邓萍的头部。邓萍应声倒地,张爱萍赶紧将其搂在怀里查看他的伤势,但没想到就这一枪直接要了邓萍的命,鲜红的鲜血瞬间染红了张爱萍进军的衬衫,牺牲时,邓萍年仅二十七岁。成为了红军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级别的红军将领。

(三)邓萍将军牺牲

邓萍牺牲之后,张爱萍立即将此消息报告给了彭德怀,“邓参谋长牺牲了,我们在前线视察情况,子弹从前额打进后脑,血流了很多,把我的手臂都染红了……”当彭德怀听闻邓萍不幸被敌军击中牺牲后,嘶吼了一声,紧接着在电话中传来了彭德怀的哭声。

作为一名军人,彭德怀是一名铮铮铁骨的硬汉,但在私下,他还是一个普通人,有着普通人的情感。从邓萍参军以来,两人一直都是伙伴,在长期的作战过程中,两人朝夕相处建立了深厚的友谊,彭德怀还时常在别人跟前炫耀,邓萍是自己的左膀右臂,如今邓萍牺牲,自己就像断了一只胳膊,这怎能不让他伤心。



长征途中牺牲的最高将领——邓萍

当彭德怀看到昔日老友的遗体之后,顿时红了眼眶,他缓缓地从怀中掏出一只手帕,轻柔地拭去了邓萍将军脸上的灰尘和血迹,默默地低头哀悼。张爱萍在一旁看得也很是揪心。随后,彭德怀抬起头来,对张爱萍说道:“给参谋长换身新军装,如果没有,就去供给部要,就说我说的。”

战事当前,如今的紧张事态容不得彭德怀悲伤。在经过紧张地筹备之后,战斗打响前,彭老总怒吼着下达命令:“攻下遵义城,给参谋长报仇雪恨!”彭德怀冲在最前面指挥着战斗,经过一夜的进攻,第二天凌晨,红三军团终于占领了遵义城,但此时邓萍却不在了,整个红三军团陷入失去邓萍的悲痛之中。

邓萍牺牲之后,将其安葬在了遵义城的北郊,以防敌人搞破坏,他们并没有做任何标记,建国后,遵义人民并没有忘记邓萍,向政府请求寻找邓萍的遗骸。但如今已时隔多年,想要找到邓萍烈士的安葬处,并不是一件容易的事。



红三军团参谋长邓萍

1957年,遵义地委书记李苏波接到贵州省委第一书记苏振华的电话,苏振华告诉他:“中央军委副主席、国防部长彭德怀元帅指示:中央军委很关心寻找邓萍同志遗体埋葬处这件事,希望当地政府帮助寻找邓萍遗骸的下落。

考虑到寻找遗体有着很大的困难,彭德怀还专门给遵义地委提供了一个线索:当时战事紧张,邓萍同志牺牲当晚红军指战员就在红三军团驻地街上买了一副黑漆棺材装殓遗体,连夜将邓萍将军安葬在遵义城北郊山坡。

根据彭德怀提供的线索,遵义市委政协主席朱振民,通过走访找到了一位老人打听消息,从一位老工人王华轩得知了关于邓萍将军遗体的具体位置。

据这位老人回忆,当年,红军正准备从赤水河向遵义发起进攻,一些有钱的人家因为害怕就都跑了,而他却被老板留下来看店。一天下午,他从十里堡那里听到了一阵枪声,不久,他就看到红军进到了城内,有的驻扎在罗庄,有的向遵义老城的方向追击。

关于邓萍的消息,老人这里也有着细微的线索,他说道,就在第二天早晨,他看到罗庄抬出一个棺材,红军将其埋在了松子坎罗徽五家的坟山上。



遵义红军山

有了北郊和松子坎罗徽五家的坟山这两条线索,寻找邓萍将军的遗体就不难了。经过遵义地委的紧张搜寻,终于找到了邓萍将军的遗骸。为了能够确认是否是邓萍的遗体,遵义纪念馆的馆长找到了曾在邓萍身边工作多时的孔宪权辨认遗体。

最终,在专业医生及邓萍战友的仔细辨认之下,确定该遗骸就是邓萍将军。

当彭德怀得知邓萍的遗体已经找到,整个人既兴奋又激动。1958年,遵义地委在邓萍将军牺牲不远处的小龙山上重新修建了邓萍的烈士墓。

在邓萍的碑文上,写着彭德怀亲手题写的字:“中国工农红军第三军团参谋长邓萍同志之墓。”



邓萍之墓

给邓萍题完墓碑之后,他认为有必要再回忆一下邓萍的辉煌战绩,为此,他还写了一首长诗,但彭德怀写完之后,铺满了整个国防部的大楼,黄克诚看到后很是震惊,直接找到了彭德怀办公室的主任,说道:“这太张扬了,太张扬了!”黄克诚以防彭德怀误解,还解释道:“以后不要乱写,这弄不好是要犯错误的!”



黄克诚

其实,黄克诚的提醒是非常正确的。彭德怀刚刚打赢朝鲜战争,声名远扬,在军中的威望很高,但这也意味着他要多加注意自己的言行,一些小小的动作可能就会被无限夸大,这对他来说是不利的。因此,这时,他应该保持低调才是最明智的选择。

不过,邓萍作为彭德怀“左膀右臂”,彭德怀因为他失态也是可以理解的,毕竟两人并肩作战多年,找到好友的遗体激动是在所难免的。不过,邓萍将军为了中国的革命事业抛头颅洒热血,我们这些后辈也应当铭记在心,正是有这些前辈,我们才能够生活在如今美好的时代中,才能有现在安稳的幸福生活。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
400x320-vip-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