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5月11日,已经失踪了30天的兰州男大学生刘东刚终于有消息了,根据官方消息,刘东刚已经确定跳进了黄河当中。
因为黄河打捞难度大,所以到现在还没有找到人,但是这并不是电视剧,生还的可能性几乎为零。
那么这个计算机系大四,差一步毕业的大学生,为何一头扎进了冰冷的河水,就这样给自己的生命摁下了暂停键呢?
最后的电话
故事得从四月十一号傍晚说起,刘东刚给大姐去了个电话,声音闷闷的,说学校让填个毕业定向表。
去哪儿呢?遥远的西北,一个他打心底里不想去的地方,电话那头,大姐劝他:“刚毕业,先干着呗,不称心以后再换”,这是多少过来人的经验之谈,谁能想到,这竟是姐弟俩最后一次说话。
挂了电话,当晚八点四十四分,他穿着灰色卫衣,背着双肩包,身影在黄河桥边彻底消失,之后在调查死因的时候发现,电脑记录干干净净,动漫游戏,都是他平日的消遣,没啥异常。
网友猜测这也很可能他压力太大,毕竟他的家庭条件在这放着呢,刘东刚是甘肃定西农村娃,爹妈都有残疾,家里全靠两个在外打工的姐姐撑着。
姐姐们那点儿辛苦钱,一分一毛铺就了他上大学的路,他是全家的脸面,是那个穷山沟多少年才飞出的第一只“金凤凰”,肩膀上扛着的,是几代人的希望。
他自己也真争气,大学四年成绩单漂漂亮亮,从没亮过红灯,他还跟同学念叨过呢,毕业了,要么去天津找二姐,要么去上海投奔大姐,离亲人近点儿,也能早点帮衬家里。
可那张“毕业定向表”一出来,全乱了套,他跟姐姐说的是,老师说了,必须填,不去那鸟不拉屎的西北,毕业证都悬。
可学校后来怎么说?那不过是一张“征求意见表”,去不去全凭自愿,最后用人单位还要面试筛选呢!学生以为的“最后通牒”,和学校口中的“常规操作”,中间隔着多深的误会?
那场关于表格的谈话,到底是怎么个情形,谁逼谁了,谁又没说明白?现在成了一桩谁也无法完整还原的罗生门,只是一个年轻人的绝望,已是板上钉钉。
给家人带来的痛苦
从刘东刚不见了的那天起,他一家老小便掉进了无底的深渊,两个姐姐班也上不成了,从外地急匆匆地跑回来。
年迈的爹妈,身体本就不好,拖着残疾的身子,一天天在兰州街头发寻人启事,一遍遍跟路人说我儿子长啥样,穿啥衣服,那份小心翼翼的恳求,听着都让人心尖发颤。
在确定了刘东刚跳进了黄河,他们自己凑钱,找了救援队,在黄河那滚滚浊浪里捞啊捞,捞起一点点渺茫的希望,又被冰冷的现实一次次浇灭。
新闻里他妈妈当场就哭瘫在街上,一声声“儿啊,你咋就想不开”,那不是哭,那是拿命在喊,这种痛是天底下当爹妈的,想都不敢想的。
黄河不说话,它静静地流,带走了一个年轻人的所有梦想,也把无边无际的悲伤,留给了这个破碎的家庭。
三十天的寻找,对于他的家人,每一分每一秒都是在油锅里煎熬,希望和绝望像拉锯一样,来回撕扯着他们的神经。
“寒门贵子”的压力
这事儿一上网,立马就炸了锅,大家伙儿议论纷纷,一个年轻轻的大学生,怎么就走到了这一步?学生娃娃的心理健康,这四个字又被重重地摆在了台面上。
说到底这比那张毕业证,比那份好看的成绩单,重要得多啊!当爹妈的,当老师的,咱是不是光顾着看孩子飞得高不高,忘了问他们飞得累不累?
咱是不是总想着让他们出人头地,却没真正弯下腰,听听他们心里头到底在想啥,怕啥?尤其是像刘东刚这样的孩子,从穷地方苦出来的,被人叫做“寒门贵子”。
这四个字,听着是挺励志,可背后是多大的压力,多沉的期待?社会也好,学校也罢,给他们的帮助和理解,是不是真的够用?他们不是一个个活在励志故事里头的符号,他们也是活生生的人,会累,会怕,会迷茫。
遇上事儿了,跟他们说话,真得讲究点儿艺术,特别是碰上决定人生方向的大事儿,简单粗暴,或者话说得含含糊糊,模棱两可真可能就成了那最后一根稻草。
结语
命就一条,没了就真没了,什么工作不顺心,什么前途不明朗,跟命比起来,那都不是事儿,工作可以再找,路走不通可以换条道,可命这根蜡烛,一旦吹灭了就再也点不着了。
刘东刚的悲剧,就像一面镜子,照出了一个人在巨大的压力面前,是多么的脆弱和无助,也照出了我们这个社会,在一些细枝末节的地方,可能还存在着这样那样的漏洞和盲区。
参考资料
九派新闻【2025-5-11】《5月11日报道,兰州男大学生失踪1个月确认跳入黄河 ,家属寻求专业队伍打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