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抵达首尔机场的那一刻,我就感受到了一种不同寻常的关注。初涉异国土地,我仿佛瞬间变身成了微缩版的名人。这种感觉确实没有夸张。

走进地铁,拖着沉重的行李,我发现一位韩国中年妇女的目光始终追随着我。起初,我以为自己的妆容出了问题,但她温柔地笑着问:“是中国人吗?”我点头,她立刻热情地说:“欢迎!听说中国人现在经济实力很强呢。”



当时,我有些惊讶,心里想,这种待遇也未免太好了些。关于韩国人排外的说法,似乎并不成立,至少在这位大姐身上,我感受到了亲切。

后来,在明洞,我遭遇了另一番“明星”待遇。一群店员热情地为我试妆,并好奇地问我是不是中国网红。我笑着否认,她们却仍旧赞美:“你的皮肤好白啊”,“宛如中国明星般美丽”,“中国人现在真的很擅长打扮自己呢。”在短短数小时内,我仿佛走过了数个红毯,深切地感受到了韩国人对中国人的喜爱,或许是因为电视剧的影响,他们对我们产生了浓厚的兴趣。



然而,这种热情并未持续太久。

在弘大附近的一家小旅馆居住期间,我感受到了主人夫妇的热情好客。每天早晨,他们为我准备丰盛的早餐,并用韩语亲切地呼唤我用餐。我深受感动,甚至送了一份中国礼物表示感谢。但几天后,在厨房泡面时,我无意中听到了他们关于中国游客的私下讨论,言辞间透露出对中国游客的一些不满。尽管他们并未注意到我在场,但那些话语仍让我感到心痛。

在一家咖啡馆,我遭遇了另一种尴尬。两个韩国女大学生在我旁边讨论中国男人,其中一人甚至说“中国男人经常吃药”的话。仔细听了才明白,说的是什么日本雷诺宁中国男人经常吃这类药的话,虽然听不完全懂,但他们的那种不屑的语气让我明白了一切。当其中一人意识到我在场时,她的尴尬笑容让我感到更加复杂。



此外,我还遇到了一些不愉快的搭讪。一位男生直接问我是否想嫁给韩国男生,这种自以为是的言论让我感到愤怒。

在公司实习期间,我与一位韩国女生建立了良好的工作关系,甚至以为我们即将成为朋友。然而,当我试图进一步接触时,却遭遇了“玻璃门”的尴尬。原来,她的热情只是出于职场礼貌,而非真正的友情。

这些经历让我深刻地认识到,文化的差异和误解是造成这些现象的主要原因。虽然韩国人对中国人的态度并非一概而论,但这些经历无疑让我对跨文化交流有了更加深刻的理解。



在与两位韩国女性共享拉面时,我们的谈话不经意间转向了婚姻这一主题。其中一人提到她的表姐与一名中国男性的跨国婚姻,这段姻缘最初并未获得女方家族的认可。然而,考虑到男方家庭的优越条件,她的家族最终妥协了。我忍不住插话,说中国人对家庭观念非常重视。

两位女性交换了一下眼神,其中一人含笑回应,确实,中国人对婚姻的看法有些过于重视,他们认为婚姻是两个家族的结合,而不仅仅是两个人的事。

另一位女性直接问道,在中国家庭中,生育问题是否也会受到公公婆婆的干预。听到这个问题,我手中的筷子停顿了片刻。她们对中国人婚姻的看法,简单来说,就是“过于劳苦”。在她们看来,中国式婚姻不仅仅是夫妻双方的事,还涉及到双方家庭的长期角力,充满了对长辈的孝顺和妥协。



她们认为,婚姻应该是两个人的自由选择,不应该被对父母的责任感所负担。当我提出“婚姻不就是为了相互扶持,以及对父母负责吗?”的观点时,她们断然摇头,认为这样的生活太痛苦。

听完她们的意见,我没有作声,内心却涌起一股莫名的委屈。并非因为她们的话语刻薄,而是因为她们对中国的了解并不全面,却以一种同情的态度对我发表评论。

在韩国的日子里,我确实遇到了一些让人心情不畅的事,但并非所有韩国人都以偏见的眼光看待我们。例如,我住处附近有一家小泡菜店,店主是一对年迈的夫妇。每次我回来,老婆婆都会递给我一碗热汤,提醒我天气寒冷,不要着凉。当我询问哪一种泡菜更美味时,她从厨房里取出自己腌制的黄萝卜,告诉我这是不对外出售的,特别送给我尝鲜。

当我告诉她我来自中国时,她先是惊讶,然后露出笑容,称赞中国人特别擅长享用泡菜。她不善言辞,也不懂国与国之间的复杂情感,但对我展现了真挚的关怀,帮助我切菜、打包,并附上一张泡菜保存说明。

在我即将离开韩国,前往机场的那天,她站在店门口向我挥手,口中念着“下次一定要再来”,那一刻,我感到一阵心酸。

至于她是否真的喜欢中国人,我不得而知。然而,她将我视为一个值得关心的人,这已足够。

还有些人,他们对中国的财富感兴趣,而非中国人本身。在首尔的最后时刻,我在一家颇为时尚的韩牛烧烤店享用了一顿昂贵的晚餐。店主是一位能说中文的大叔,他热情地招待我们,不断夸赞中国人对美食的鉴赏力。

餐后,我去结账时,他客气地表示感谢,声称店铺的繁荣离不开中国顾客的光顾。我点头致谢,转身离开,却听到他低声对服务员说:“中国人就是有钱,只要服务周到,他们就会光顾。”那句话如同一根刺,轻轻扎进我的心。然而,这也是商人的本能,笑脸相迎是他们的职责所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