今年,大宁路街道“静邻”就业服务站推出“光合+”职业成长跃迁计划,该计划将“培训、就业、创业”三位一体有机融合,构建“兴趣启蒙—职业体验—创业赋能—成果转化”四阶段职业成长服务体系。近日,作为“光合+”职业成长计划的重要组成部分,一场编绳兴趣培训课程在街道就业服务站举办。
此次活动以非物质文化遗产为载体,联合“睿行公益”社会组织的“特别匠人”项目,探索“传统技艺”与“现代模式”相结合的灵活就业新路径,为全职妈妈、残障人士、低收入群体等重点就业群体开辟一条居家灵活就业的新蓝图。
活动邀请到非物质文化遗产代表性传承人黄老师向居民传授蛇结编绳技巧,通过多变的技法、串珠的搭配,将传统非遗编织技艺与现代文创设计理念相结合,引导参与者独立完成了手链、挂坠、车饰等饰品制作。
同时,老师现场还分享了灵活就业增收的完整闭环,以“轻量化”特性破解就业门槛,通过编织技能速成培训,快速进入“低成本试错、渐进式创收”的良性循环;以“数字化”手段拓宽市场半径,依托直播展示编绳过程吸引个性化定制订单;以“融合化”策略提升附加值,将非遗技艺与现代设计、文化IP结合,推动产品从“手工艺品”升级为“文化商品”。
如今,灵活就业已成为吸纳就业的重要渠道,但技能缺失、资源分散、保障不足等问题仍是阻碍居民尤其是就业困难群体实现高质量灵活就业的“三座大山”。大宁路街道“15分钟就业服务圈”直面痛点,以“兴趣培育—资源整合—政策托底”为逻辑主线,构建起一套系统化解决方案,为灵活就业注入可持续动能。
技能供给的阶梯化培训
围绕包括直播运营、非遗编绳等设计出一套从兴趣培育到技能深化的课程体系,以零门槛的体验式课程激活居民就业潜能;开发模块化技能培训课程,实现“技能深化+商业赋能”同步进阶;提供“创业支持包”,由创业导师辅导完成商业计划书撰写、产品定价策略制定,并协助对接创业孵化资源。帮助居民实现从“零基础”到“可创收”的跨越,形成“兴趣变现”的良性循环。
资源链接的多元化打通
为破解灵活就业资源碎片化困局,创新打造“线上+线下”双网融合的资源流通生态。线上依托“大宁易办”数智平台,发布零工岗位、预约共享办公空间、匹配技能提升等。线下依托商圈、园区、居委打造“灵活就业主题市集”,在慈善超市设置非遗展位展销手工艺品,解决灵活就业者“有产品无渠道”的难题。
政策护航的全方位保障
聚焦灵活就业者社保缺失、维权困难等痛点,加大政策宣传力度,协助居民申请办理“灵活就业社保补贴”;联合专业律师开设法律讲堂普及劳务合同与知识产权维权知识,降低灵活就业的隐性风险,提前介入化解潜在风险,让灵活就业“轻装上阵”。
此次非遗编绳体验营不仅是一场技能培训,更是一次灵活就业模式创新的生动实践,大宁路街道将以“光合+”职业成长跃迁计划为支点,持续点亮“小而美” 的就业新可能,为经济高质量发展注入社区活力。
记者:彭旭卉
编辑:路景斓
转载请注明来自上海静安官方微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