显庆五年(660年),大唐帝国联合新罗王国(朝鲜半岛东南部)一道攻灭了百济(朝鲜半岛西南部),战后,大唐在百济旧地设置熊津都督府。而后,唐军在熊津都督府开辟“第二战场”,袭击牵制了大量高句丽(朝鲜半岛中北部)军队。总章元年(668年),大唐再次联合盟友新罗王国,进攻高句丽王国。此战,唐军主力自辽东渡过鸭绿江,唐军偏师则从熊津都督府出击,两路唐军南北对进,对高句丽王国发起摧枯拉朽的打击。
在唐军凌厉的攻势下,高句丽都城平壤陷落,雄踞朝鲜半岛四百余年的高句丽王国覆灭。战后,大唐在高句丽旧地设置安东都护府,大唐又下诏册封新罗王,并将在新罗王国“改制”为鸡林州都督府,实现了对新罗名义上的管辖。至此,大唐已经将朝鲜半岛全部纳入囊中,沦陷400余年的汉家故土(汉四郡)重回中原大家庭的怀抱。
俗话说没有永恒的朋友,只有永恒的利益,大唐与新罗这对曾经的战友,在共同敌人覆灭后,开始从盟友转变为敌人。其实在攻灭高句丽王国后期战争时,大唐与新罗的矛盾就已经凸显。当时新罗大量收编高句丽军,扩充自己的军力。同时,利用地理优势,大量接管高句丽南部的郡县,使得新罗的地盘和实力骤然增强。实力增强的新罗对曾经的“老大哥”大唐也有了不一样的想法,新罗则意图争夺百济和高句丽旧地,继而占据整个朝鲜半岛。
大唐与新罗在战略上不可调和的矛盾,导致双方开始爆发一系列冲突,最终演变为旷日持久的战争(唐朝新罗战争)。当时,新罗将主攻目标对准了远离大唐后方的百济旧地(熊津都督府),咸亨元年(670年)七月,新罗攻陷熊津都督府下辖的82座城池。咸亨二年(671年)六月,新罗军与唐军在百济加林城、石门两地激战,歼灭大量忠于大唐的百济军队,并俘虏唐军高级将领6人,此后,新罗继续蚕食熊津都督府,唐军被迫退守熊津、泗沘等少数几个重镇,勉励支持着。
面对朝鲜半岛持续不利的局势,唐高宗李治下诏以唐军名将薛仁贵为鸡林道总管,率领万余唐军精锐远渡黄海驰援熊津都督府。上元三年(676年)十一月,新罗名将沙湌施得侦查到薛仁贵大军即将登陆熊津都督府的消息,于是率领数万新罗水师在薛仁贵必经之处的伎伐浦(今韩国锦江口)水域截击唐军。不久,两军在此展开激战,由于新罗军以逸待劳,人数又占绝对优势,此战唐军大败,损失四千余人,占到了唐军人数的近一半,是为伎伐浦之战,也称伎伐浦海战。
沙湌施得领船兵,与仁贵战于所夫里州伎伐浦,败绩,又进大小二十二战,克之,斩首四千余级。
伎伐浦之战是大唐与新罗最大的海战,此战后不久,唐军被迫放弃熊津都督府,并将安东都护府的防线向北撤退到汉江以北,新罗得以控制汉江以南的所有地区,从某种角度来说,伎伐浦之战亦可谓大唐丢失朝鲜半岛的起点。