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65年,中南海的西北角的西花厅内,一直温文尔雅的周总理难得发了脾气。在同时期中南海工作人员的眼中,总理一直是和蔼可亲的模样。不要说是工作中,哪怕是闲暇时对身边人也是一副温和的模样。
根据熊向辉的回忆,周总理发火生气训斥下属的次数,一只手就可以数过来。虽然有些夸张,但从侧面反映出总理是一个极度理性的人,除非是触碰到忍耐底线,否则是不会对外人发火。
可这次总理是实打实发了火,而他训斥的对象是时任中国外交部长的陈毅。
此时的陈老总已经是六十多岁的老人,在党内是文武双全的开国元帅。这样一个拥有惊人政治能量的老人,在总理面前还是跟一个犯了错的大头兵一样只知道立正挨训。
总理愤怒的原因是陈老总在针对亚非会议的一套言论。
那么陈老总到底说什么话让总理怒不可遏?1965年的世界到底发生了什么?亚非会议又是什么?
特殊的时代背景,亚非会议的由来
第二次世界大战结束后,随着美苏冷战的格局开始,属于旧时代的英法等欧洲国家的殖民体系开始瓦解崩溃。
无数的亚洲、非洲以及拉丁美洲的第三世界国家开始追求民族解放和政治独立。尽管战后英法等老牌帝国主义国家第一时间开始镇压屠杀第三世界人民的独立运动。
但在当时民族解放的大潮流下,英法的行为属于与历史轨迹背道而驰,再加上美苏对旧有时代格局的拆解上高度一致,所以亚非拉人民的独立运动势不可挡。上百个的国家取得独立。
步入五十年代后期,由于美苏冷战格局对峙的烈度日益提升,无数的第三世界国家期盼能在两个超级大国之间实现不结盟、不站队的和平过渡。一方面是日益独立追求主权的第三世界,另一方面又是大国博弈小国遭殃的国际背景。正是在这样的局面下,亚非会议应运而生。
1955年,第一次亚非会议在印度尼西亚召开。它在历史课本上有一个特殊的名字——“万隆会议”。
彼时新中国的外交部长还是由周总理担任,万隆会议期间周总理带领的中国代表团大放异彩,和平共处五项原则的提出开天辟地的宣告了亚非会议圆满结束。在和平共处上亚非国家达成一致。
那么回到开头,陈老总在亚非会议上的发言为什么会触怒总理,当时的国际环境到底发生了什么?
中苏交恶,面对日益严重的国际孤立急切需要的破局
在五十年代,中苏关系的开始出现了一波三折的奇妙变化。从新中国成立后,苏联就对我国若即若离的态度,隐约透露出忌惮和猜忌。
但在抗美援朝中国取得胜利后,苏联老大哥的态度来了一个180度的大转弯。从猜忌变成大力扶持,光是援助重工业的项目就高达120多个。这些优秀的技术为我国的工业化打下坚实的基础。可以说没有苏联的支持,中国完成重工业国防的搭建。不少经历过那个时期的人们,亲切称呼苏联为“社会主义的老大哥”。甚至当时苏式的衣服和舞蹈以及文学作品在基层的知识分子之间风靡一时。
然而就是这样的兄弟情谊,却在五十年代末走向崩坏。
随着关系的亲近,苏联原本落后的大国沙文主义开始显现。经常会因为一些立场舆论与中国展开论战,时刻强调自己的作为老大哥的领导地位。
随着野心逐渐膨胀,在1958年苏联领导层竟然提出了要组建中苏联合舰队和长波电台的离谱要求,被毛主席本人当场拒绝。至此两国交恶的种子埋下。
此后的时间里因为苏联对美释放出缓和的态度,两国展开激烈论战,关系更是雪上加霜。
1960年伴随着苏联企图获取在华利益的失败,两国降到冰点的关系彻底破裂。苏联撤走了所有专家和一切技术的交付全部暂停。
曾经社会主义阵营内关系亲密的好兄弟,变成了互相敌对的仇人。
苏联开始在边境上陈兵制造摩擦,制造冲突事端。这种边境对峙一直持续到八十年代才彻底结束。
军事威逼的同时,苏联在国际上对中国的孤立和打压也随踵而至。各种莫名的丑化和孤立,和美国的手段几乎一模一样。
到了1965年,中国在外交上的困局已经十分严峻。在这样的局面下,中国面对以美苏为首的国际孤立和经济围堵,急需要在外交上的破局。
为此第二次亚非会议的召开,成为这场斗争的关键。
第二次亚非会议胎死腹中,陈老总的“惊天言论“,万隆会议成为绝唱
时间迈进60年代,世界格局开始进入一种诡异的局面。美苏冷战的对峙仍在持续,但在古巴导弹危机后,苏联领导层开始主动提出缓和。曾经纷纷独立的第三世界国家在旧有的殖民体系崩溃后,陷入了新殖民主义的陷阱。
而第二次亚非会议召开的地点就定在了刚刚争取到民族独立的阿尔及利亚。
此时的阿尔及利亚跟同时期的大多数第三世界国家一样,在新帝国主义的外界干涉下陷入混乱。曾经一起为实现独立奋斗的民族兄弟在夺取政权后,开始因为历史矛盾问题陷入无休止的内斗中。
如果说无产阶级打破的只有枷锁,那么对于这些第三世界国家来讲,打破枷锁后迎接他们的是新的枷锁。
1965年5月,曾经号召发起不结盟运动,并在亚非会议中拥有重要地位的印度,竟然提出亚非会议必须邀请苏联参加,原因是苏联也是亚洲国家,符合亚非会议中的参与条件。
要知道亚非会议的存在本就是在美苏冷战下的第三世界抱团取暖的存在,邀请苏联参加亚非会议,这种抱团就没有了任何用处。
对于印度这种离谱的请求,中国第一时间表明态度,拒绝苏联加入。而就在一个月后,阿尔及利亚爆发军事政变,国防部长通过军事政变上台。动荡的局势为会议添了一笔不确定性,筹备工作陷入停滞。
我国事先已经尽了最大的努力争取第三世界国家加入,希望能复刻第一次万隆会议的时期的宏大壮举。
可最终的响应者寥寥无几,不少对阿尔及利亚新政权抱有敌意的非洲国家更是直接拒绝。到了6月25日,只有27个国家的部长到达首都阿尔及尔,连第一次万隆会议的参与度也比不上。
更加雪上加霜的是,就在25日当天会议召开的大厦发生爆炸事故,使会议的安全性也跟着降低。正是在这种情况下,周总理也对会议的召开也抱着不乐观的态度。
可身为外交部长的陈毅在一次对外会议上,面对不断询问会议是否能召开的外国记者,陈老总直接掷地有声的喊出,“这次亚非会议必须开,而且一定要开好!”
这句话传到周总理的心里算是炸了锅。因为就在几个月后,亚非会议的领导层商议后决定会议不定期延期,也就说下一次的举办的时间没人能说得准。这期间印度还想在会议的召开章程中把邀请苏联加入写进去,当作是讨好苏联的筹码,也被我国代表直接拒绝。
陈老总说出去的话实打实让总理觉得过于儿戏,外交本来就是严肃的场合需要认真对待,这次亚非会议的失利更是加重总理的怒火。
陈老总的反省,会议的余波
据当事人回忆,总理是站起来怒斥陈老总无组织、无记律,全程阴着脸能吓死人。
陈毅低着头,一副做错事的模样,用嘴里的四川口音回应对方,“我负荆请罪,我这一炮没放好。”
“你是中国的外交部长,不请示不报告,你就敢在那里擅自放炮表态,都像你这样还了得?谁给你的权利?这是国际影响问题!”
“我反省!”
“你应该向中央反省,向毛主席反省!”总理的胸膛剧烈起伏着,仍旧余怒未消。
陆续训斥几句后,总理的语气终于缓和下来,“外交部的一言一行都十分重要,做任何事都要提前向中央汇报,你也是老党员了怎么连这点纪律性也没有?”
总理最后嘱咐批评完之后,陈毅离开雨花台,并在之后的会议上进行了批评反省。
其实从全局来看,陈老总的几句话确实起了不好的作用。但从全局来看,阿尔及利亚的动荡局势下就没有为亚非会议提供一个稳定的外部环境,再加上外国势力的搅局,失败已经是必然。
会议事件之后,中国在1971年实现中美关系正常化,打破了国际围堵的死局。而那场延期的亚非会议迄今为止也没有召开过,曾经的苏联老大哥也葬身在冷战的漩涡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