黄河口地区移民历史悠久。第一批移民可上溯到明初,涉及到山西洪洞、直隶枣强等地;第二批移民主要是在民国时期的鲁西大移民;第三批就是建国后的鲁西南移民、20世纪60年代胜利油田大开发调集而来的石油工人及家属,以及军(农)垦、知青(兵团)人员。这些来自天南地北、四面八方的新移民,与当地原住居民一起组成了黄河口地区的主要人员构成。

一、明初大移民:农耕文明的植入(14世纪末-15世纪初)

明初朝廷为复苏战乱后的黄泛区经济,实施“移民实边”政策,强制迁移山西洪洞、河北枣强等地民众填补荒芜之地。



据《洪洞县志》记载,洪武三年(1370年)至永乐十五年(1417年),仅山西外迁人口达18万户。



此时期的移民以家族为单位,沿大清河故道建立带状聚落。利津北部发现的明代地契显示,王氏家族通过“插草为标”圈占土地,三代人将300亩盐碱地改造成可耕田。这种“同姓聚居”模式造就了“张家庄”“王屋村”等典型村落,其硬山式民居的山墙悬鱼装饰,仍保留着晋中建筑遗风。



面对8‰含盐量的土地,移民创造性地采用“条田排碱法”:每30米开挖深1.5米的排水沟,用黄河水冲淋盐分。卫星影像显示,当代利津农田肌理仍延续明代条田的几何形态,印证着早期移民的生态智慧3。

二、民国移民潮:灾难催生的生存革命(1912-1949)

韩复榘政府“移灾兴垦”政策实施期间(1935-1937),垦区新增耕地28万亩。八大组(今永安镇)垦荒局档案记载,政府按“每垦百亩奖耕牛一头”标准发放补助,催生出“二十五村”等数字序列村落。



在1930年9月,韩复榘担任山东省政府主席,那时山东屡遭天灾,尤其是黄河的频繁决口,导致大片耕地被淹没,百姓生活困苦。为了安置这些灾民,韩复榘决定将他们迁往黄河入海口的新淤地,进行垦荒自救。

在1930年,韩复榘下令其治下的20师59旅赵心德部前往利津县(包括现今的垦利县),他们不仅剿匪维护治安,还进行屯垦种地,实现自给自足。这些官兵不仅拥有自己的军管地和学田地,还招募了佃农,生活逐渐改善。在撤离时,他们留下了“功劳兵”继续屯垦,从而在屯垦集中的地区形成了多个移民新村。



1935年7月,黄河在鄄城县发生决口,洪水席卷鲁西南十余县,导致数十万灾民流离失所。为了安置这些灾民,韩复榘决定将他们迁移至利津北洼(今垦利县东部)进行垦荒自救。他将这些移民每200人编为一个大队,每个大队划分一段荒地,建立起诸如一村、二村等村庄,共计29个。同时,韩复榘还向移民提供了必要的物资和粮食支持。次年,这些移民便携带家人,驻扎自己的垦地,开始了新的垦荒生活。



鄄城董庄决口引发山东史上最大规模人口迁移,43万灾民沿三条路径涌入黄河口:一是菏泽灾民经东平湖迁至利津北部;二是济宁灾民顺大清河抵垦利;三是河北难民穿越盐碱滩向海滨推进,灾民登记档案显示,仅1936年垦利县就新增移民村落47个。



此外,韩复榘还在1935年9月将一批即将退伍的功劳兵派往黄河新淤地进行屯种。据《山东省政府第三届第五周年工作报告》记载,当时的分地标准根据军衔逐级递增。这些功劳兵带着政府提供的少量工具,在垦区搭建“地屋子”,开始了自给自足的垦荒生活。他们来自全国各地,包括山东、山西、陕西、河南、河北、安徽、江苏等13个省份,形成了多元化的村落。这些移民的到来,不仅推动了黄河入海口地区的经济开发,也为现在的黄河三角洲地区带来了祖籍多样、文化交融的移民文化。

移民在新淤地上创造出独特生存体系,半地穴式“地窨子”(深1.2米,覆土0.8米),冬季温差比地面建筑小10℃。饮食碱蓬籽混合高粱面制成的“黄蓿菜窝头”,蛋白质含量达12%。“荆条圈地法”——插红柳枝划定开垦范围,三年内完成垦殖即获所有权



三、新中国建设者:工业文明的重塑(1950-1980)

1955年三门峡库区移民安置中,来自河南陕县的1328人迁入孤岛地区。他们带来的洛阳铲钻井技术,使当地水井深度从5米增至15米,单井日出水量提升至20立方米,解决了盐碱地灌溉难题。



1955年,国家启动了华北平原的区域性石油普查,并逐渐将勘探重心向东推移,最终聚焦于黄河三角洲。1961年4月16日,在东营村附近钻探的华8井首次见到了工业油流,日产原油高达8.1吨,从而揭开了胜利油田的序幕。仅仅几个月后的1962年9月23日,营2井在东营构造上创下了日产555吨的高产纪录,成为当时全国日产量之冠,这也为“九二三厂”的命名由来增添了厚重的一笔。

同年7月,石油工业部决定对东营凹陷进行重点勘探,集中优势力量探寻更多油气资源。1964年1月25日,国家批准了华北石油勘探会战的计划,标志着继大庆石油会战之后,又一场规模宏大的石油勘探和油田开发建设会战正式拉开帷幕。



1965年3月,坨11井和坨9井相继获得日产千吨级的高产油流,这是国内首次发现的如此大规模的油井,充分展现了胜利油田的潜力。为了纪念石油会战的辉煌胜利,1971年6月11日,“九二三厂”正式更名为“胜利油田”。两年后,即1972年6月15日,又进一步更名为“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以更好地统一指挥和协调会战各项工作。



经过多年的会战与开发,1989年8月,经国务院批准,“胜利油田会战指挥部”最终更名为“胜利石油管理局”,标志着会战体制的圆满结束和油田管理的新阶段的开始。

胜利油田开发引发第二次移民潮,2.3万名石油工人从玉门、大庆等地迁入。油田特有的“干打垒”建筑(夯土墙厚60厘米)形成带状工矿聚落,其“先生产后生活”的布局原则,塑造了东营市“组团式”城市雏形。



相继迁移至此的移民,早已与当地居民融合在了一起,成为了新时代的黄河口人。他们勤劳奉献,执著奋斗,拓荒耕耘,为黄河口这个新的故乡创造出了巨大的发展成果。同时,他们的斗志、他们的奉献、他们的精神所凝练成的勤劳、奉献、开拓、创造等高贵品质,也深深地影响了我们年轻的黄河口文化,成为黄河口文化的重要组成部分。如今明代条田、民国盐田、现代光伏板在新生陆地上构成时空拼贴画——这正是黄河口给予世界的启示:文明的真谛,在于永不停息的开拓与永续共生的智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