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们常说“新官上任三把火”。

这火可不能乱烧,烧得好了,可以烧出官威来,烧得不好,可能烧出把柄来,甚至引火烧身,酿成大祸。所以无论古今,当官都是一项微妙的“技术活”。

那么,这三把火究竟是怎么烧的呢?

学者张程写的《衙门口:中国古代官场图鉴》,将这件事说透了。

新官上任的第一把火

“掺沙子”


古代新官上任,往往会请老到之人或者亲友同窗当助手,协助处理政务。这种现象,在历史上越晚近就越明显。到清朝时,一个官员上任,往往携带着一整套行政人马,一到任就全面接手各项工作,可谓“一朝天子一朝臣”。

这样做的目的,主要是为了在当地站稳脚跟。胥吏差役等地头蛇,在一个地方待了几十年,互相授受,盘根错节,一般新官根本管不住。因此,为了不被他们欺负,并树立自己的官威,“掺沙子”就是新官上任必烧的第一把火

新官上任的第二把火

“拜码头”


所谓“拜码头”,就是摸清楚当地官绅士人的情况。新官虽然拥有辖区内最大的法定权力,但在泛权力起关键作用的古代社会,他的实际权力往往不是最大的。辖区内可能住着退休的、养病的、守孝的朝廷命官,或者即将上任的新科进士,或者其他富豪子弟,乃至皇亲国戚。

这些人的官场网络、人际关系和潜在权力,都会影响当地官员的升降祸福。新官如果得罪了这些人,不但官爵难保,甚至还有性命之忧。所以,“为政不得罪于巨室”,成了一条千年古训。刚到任的新官,必须抓紧时间,对这些官绅豪门一一拜访

新官上任的第三把火

“买账”


新官镇住了衙门、拜完了码头之后,还要迅速熟悉“业务”,这就需要“买账”——买当地各种潜规则的详细条目、各级官员的人情关系、上下衙门迎来送往的价格,以及当地官场的禁忌和各种各样的“先例”。

这些东西,通常都会被上一任账房专门记录在一本账簿上,等着新任官员派账房来买。如果新官没有这本账簿,就很难在当地展开人情往还,久而久之就会受到当地官僚系统的排挤,最终不得不离职了事。

掺沙子、拜码头和买账,是新官必须正视的三把火,想在衙门里立足,想好好地把官做下去,这三把火全都不得不烧。然而,这些还仅仅是一个开始,更多的潜规则还等在后面。

所以,关于新官上任的话题,仅是《衙门口》这本书的一小节,其他内容更加精彩。本书从古人参加科举说起,详细介绍了古代官员的职场生活、官员待遇、官府运转、退休制度等各个方面,并专门讨论了衙门背后的规律。打开这本书,如铺开古代官场画卷,娓娓道来,令人大开眼界。

感兴趣的书友,还可一并收藏张程老师另一本佳作——《顽固与脆弱》,这本书详细拆解了古代历史上的泛权力,扒开了古代社会的另一面。两本书均含作者印签+钤印,收藏价值很高,千万不要错过。长按下图,识别图中的二维码,即可一键收藏

添加:Leonardo2010317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