电动汽车搞能效分级,有没有意义?个人觉得是肯定有的。
“1级省电,5级电费直接起飞”,在家电领域,能效标识能够让消费者迅速了解该电器的耗电情况,功能相同的情况下,咱们自然会选能耗低的,毕竟省下来的都是“真金白银”。
虽然很多人嫌弃在车上贴个能效标志很丑,但如今多数消费者愿意选择新能源车,看中的不正是省钱这个点?所以从这一点上来讲,二者很好的契合需求。
电动化浪潮中,新能源车销量持续攀升,却也让消费者购车时面临诸多困扰,其中能耗与能效问题突出,续航里程虚标、实际电耗不明等,让消费者难以抉择。如今,电车能效分级的出现,有望改变这一局面。
中国汽车能效开发与检测认证专业联盟发布的首批纯电动乘用车能效分级测评结果中,12 款主流车型从整车能效、动力系统、空调、补能四个核心指标综合评价,结果显示超 90% 车型通过 “一级能效” 认证 ,其中比亚迪秦(参数丨图片) L EV、大众 ID. 系列、小鹏 P7 + 等诸多热销车在列。
这一成果为消费者购车提供参考,也推动全球汽车产业绿色转型。
能效分级标准借鉴家电能效分级,采用五级制,测试从实验室理想工况转向综合工况,包含高速、低温、空调等真实场景。具体有三大关键设计:续航方面,标注 “典型天气续航”(20℃)和 “极端天气续航”(-10℃),解决北方用户冬季里程估算难题;电耗引入 “每吨百公里电耗”,使不同重量车型能公平比较;补能明确 “20%-80% 区间实际充电时长”,避免被 “峰值功率” 误导。
对于消费者,能效分级意义重大。
此前,车企多强调续航与电池容量,能耗细节模糊,而能效分级如同 “能耗尺”,让消费者看清车辆真实能耗。比如,一级能效车型每公里使用成本仅为燃油车的 1/10,年均能省近万元能源开支。
这样一来,消费者购车可遵循 “三看” 原则:看极端天气续航、吨百公里电耗、快充曲线。还可要求销售展示冬夏试驾车电耗记录,甚至将能效等级写入购车合同保障权益。
而从行业视角看,能效分级促使车企技术革新,以往车企靠 “堆大电池” 提升续航,导致车重、成本增加,还出现续航虚标。如今,能效分级关注 “每度电利用效率”,倒逼车企优化三电系统,采用 800V 高压平台、高效热管理系统、智驾能效协同等技术。
电池厂研发 “全气候电池”,车企优化热管理系统,充电桩企业推出 “能效匹配充电”。行业从 “参数竞争” 迈向 “真实能效竞争”。尽管首批测评多数车型达标,但行业仍有提升空间。
高速场景百公里电耗偏高,空调平均功率距目标值有差距,动力系统效率和充电桩能量利用率也有待优化。未来,能效联盟将启动混动、商用车能效分级研究,拓展测评车型,构建全产业链测评体系。
当然,它只是购车因素之一,消费者还需结合续航、充电条件、预算等综合考虑。随着市场发展,完善的能效分级体系将让消费者选车更轻松,行业竞争更聚焦核心技术,助力新能源汽车产业迈向新高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