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日,上海社会科学院社会学研究所与社会科学文献出版社联合发布了《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5)》。


蓝皮书围绕上海人民城市社会建设,从总报告和社会民生、社会政策、社会治理等方面,聚焦具有代表性和典型性的议题,深入研究现状、经验、问题并提出对策建议。

课题组以“七普”数据为抽样设计依据,对上海18岁以上常住人口进行配额抽样问卷调查,有效样本总量为2000人。

民生-民意-民享指数总体水平较高

调查数据表明(见图1),2024年上海人民城市建设的民享指数最高,达到80.6分,其次为民生指数(76.6分)和民意指数(73.3分),总平均分为76.0分。这一结果显示,上海在整体生活质量和民生服务方面具备相对良好的基础,居民的实际生活和公共服务满意度均较高,生活体验处于较为乐观的水平。当然,从相对分数来看,民意指数的提升空间相对较大,政府在未来的政策制定和实施过程中,可更加重视倾听民众的声音,以提高居民的满意度。


居家养老仍为首选,紧急援助需求最强

调查数据显示,有超过八成的居民选择“居家养老”(86.1%),而对照料者的选择则呈现明显的传统文化观念,即选择“与子女一起生活”(27.0%)、“配偶照料”(26.1%)的最多,其次为“自己独立生活”(18.8%),最后为“社区居家养老(社区提供服务)”(7.5%)和“请保姆或钟点工照料”(6.8%)。可以看出,上海居民并不愿意“外人”介入自己的老年生活,只有在不得不借助外力时,才愿意接受社会养老服务。一些新型养老方式,如旅游养老(4.6%)、抱团养老(1.0%)和机器人养老(0.2%)得到的认同并不多。

从具体的养老助老需求来看,排在前五位的需求由高到低依次为“紧急援助”(50.6%)、“医疗护理”(47.8%)、“家务援助”(46.3%)、“陪同就医”(44.1%)、“休闲娱乐活动”(39.5%)(见下图)。结合前面的养老方式来看,上海居民的理想养老模式是“日常居民养老+紧急养老服务”。


开发共享经济下的保障性住房,最大限度地改善新职业青年的生活质量

蓝皮书指出,新职业青年多数是外地青年,住房为其最大需求,新职业青年中农村户口青年多,住房是其面临的最大难题。政府可以采取“产权共有”“租售并举”的方式,让各方按一定的出资比例确定产权的份额,共同拥有房屋的产权,可以先租后买,以稍低于市场的价格逐渐从政府手中购买剩余的产权。这种方法有利于解决新居民特别是新职业从业者的资金缺口问题,从而最大限度地改善新职业青年的生活质量,缓解就业压力,提升广大青年职业发展的潜力。

为弥合老年人数字鸿沟,上海开展三种不同方式的数字助老行动

蓝皮书指出,“数字伙伴计划”针对数字化程度不同的老年人,开展三种不同方式的数字助老行动:“智能伙伴”计划,聚焦数字设备层面,以硬件设施升级为重点弥合“接入沟”,倡导设备厂商研发更多适老化产品;“随行伙伴”计划,聚焦数字服务层面,要求软件开发者关注特殊群体需求,以软件服务优化为抓手弥合“使用沟”;“互助伙伴”计划,聚焦数字技能层面,以数字技能提升为特色弥合“知识沟”。

早期教育和替代照料是居民选择婴幼儿托育服务的主要原因

调查数据显示,排在前几位的分别是托育机构提供的早教、智力开发活动(49.5%),双方都需要工作、无照顾者(46.0%),孩子在机构中有玩伴、可以学习社会交往(44.7%);其后是托育机构可提供专业的照料服务(39.6%)、减轻祖辈负担(34.0%)、避免家人养育观念冲突(24.9%)。可见,托育服务机构提供的早期教育(包括智力开发和其他身心发展活动)是吸引居民选择婴幼儿托育服务的重要因素。居民对托育服务的需求不仅仅是对婴幼儿生理层面的基本照料,更多的是对婴幼儿的教育需求。

原标题:《资讯 |《上海蓝皮书:上海社会发展报告(2025)》发布》

栏目主编:杨逸淇 题图来源:新华社

来源:作者:文汇报 刘迪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