无锡多个板块规划拟更新!
01、《无锡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山北—金山北、山北—惠龙管理单元动态更新》批前公示
山北—金山北管理单元规划范围:东至钱皋路、南至江海路、西至会丰路、北至京杭大运河,总面积约2.93平方公里。
山北—惠龙管理单元规划范围:东至规划广惠路、南至盛岸路、西至钱皋路、北至京杭大运河,总面积约2.72平方公里。
更新内容及理由:
(1)优化用地功能,将钱皋路与会北路交叉口西北侧生产研发用地调整为一类工业用地。
(2)优化用地功能,将皋桥路与杨岸路交叉口西北侧生产研发用地调整为一类工业用地。
(3)优化用地功能,将金山二支路与规划道路交叉口东北侧一类物流仓储用地调整为新型工业用地。
(4)优化用地功能,调整钱皋路与运河西路交叉口西南侧一类工业用地、生产研发用地用地边界。
(5)优化公共服务,将新惠路与规划道路交叉口西南侧部分二类住宅用地调整为社会福利用地。
(6)优化市政道路,调整运河西路和钱皋路交叉口匝道线型。
(7)优化市政道路,东延杨岸路至钱皋路。
(8)优化绿地水系,依据市政道路优化方案同步调整钱皋路两侧防护绿地、街旁绿地和水域。
(9)现状维护,进行新旧代码转译。
(10)优化用地指标,根据工业用地提质增效要求,调整工业用地容积率。
02、《无锡市中心城区控制性详细规划 南禅寺—永丰管理单元动态更新》批前公示
南禅寺—永丰管理单元规划范围:
东至南长街、南至太湖大道、西至清扬路、北至解放南路,总面积约1.07平方公里。
更新内容及理由:
(1)优化用地功能,将金钩桥路与永丰路交叉口东北侧的行政办公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2)优化用地功能,将通扬路与永丰路交叉口西北侧的商住混合用地调整为商住混合用地和文化用地。
(3)优化用地功能,将迎龙路与通扬路交叉口西北侧的行政办公用地和商办混合用地调整为商业服务业混合用地和机关团体用地。
(4)优化用地功能,将通扬路与迎龙路交叉口东侧的部分二类住宅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5)优化用地功能,将扬名路与金钩桥路交叉口东南侧的商住混合用地及内部街巷空间调整为商业用地,对内部保留的街巷道路进行虚线控制。
(6)优化用地功能,将牛弄及南侧街巷空间由城市道路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同时将牛弄调整为虚线控制。
(7)优化用地功能,将南长街西侧部分文物古迹用地调整为商业用地。
(8)优化道路交通,调整南长街与永乐路交叉口、金钩桥路与永乐路交叉口南侧道路线形。
(9)优化绿地布局,将通扬路与永丰路交叉口东北侧的社会停车场用地调整为公园绿地和社会停车场用地。
(10)现状维护,维护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范围线,并明确范围线内用地性质及管控要求。
(11)现状维护,进行新旧代码转译。
03、《无锡梁溪科技城核心区单元详细规划凤宾街区动态更新》批前公示
梁溪科技城—核心区—凤宾街区规划范围:
东至锡澄路、南至广石路、西至凤翔路、北至北环路,总面积约2.22平方公里。
更新内容及理由:
(1)优化用地功能,将凤翔路与任钱路交叉口东南侧社区公园调整为宗教用地。
(2)优化公共服务,调整广滨北路与任钱路交叉口西北侧幼儿园用地边界。
(3)优化公共服务,将凤宾路与任钱路交叉口东南侧基层医疗卫生设施用地调整为医院用地。
(4)优化市政道路,调整刘潭一支路北侧南北向规划支路线型。
(5)优化绿地布局,将锡澄路与锡龙路交叉口西南侧部分零售商业用地调整为街旁绿地。
04、《无锡市滨湖区胡埭工业园控制性详细规划胡埭工业区—北区管理单元动态更新》批前公示
胡埭工业区—北区管理单元规划范围:
东至刘闾路,南至钱胡路、环镇北路,西至胡阳路,北至S342省道,总面积约9.22平方公里。
05、《无锡梁溪科技城黄巷单元详细规划》批前公示
规划范围:
北至运泾河、天河路(规划),南至京杭运河,东至凤翔路,西至梁溪区区界,总面积约6.3平方公里。
规划背景:
建设梁溪科技城,是无锡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对接区域一体发展、优化全市创新格局、支撑中心城区振兴的战略抓手。加强黄巷单元功能空间统筹,促进创新型都市工业建设、提升蓝绿生态环境品质、完善生产生活服务功能,积极融入梁溪科技城发展新格局,特编制《梁溪科技城黄巷单元详细规划》。
规划定位:
黄巷单元承接梁溪科技城确定的公共服务、居住生活、都市产业为主导功能,以城市更新推动产业转型升级、服务功能完善、宜居品质提升,打造“科产城人融合发展标杆区、绿色生态品质宜居引领区”。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轴三廊、一心三片两节点”的空间结构。
(1)“一轴”:江海路产城融合发展轴。
(2)“三廊”:京杭运河、锡澄运河、京沪高铁-苏屑河三条生态绿廊。
(3)“一心”:黄巷科创中心。
(4)“三片”:黄巷创新产业组团、广石宜居生活组团、五河宜居生活组(5)“两节点”:广石、五河两个生活组团的社区服务节点。
规划主要内容:
(1)优化用地布局。规划落实都市工业创新转型、生态宜居品质提升要求,分片推进更新提质,保障两片科创产业园区建设,完善与提升生活生态功能。
(2)加强用地管控。依托规划轨交站点区域鼓励复合立体开发,打造研发孵化、成果转化、智能制造及配套服务等多元功能复合共生的新型都市产业社区,促进南北双园联动发展,打造都市工业产业集群。
(3)优化交通组织。依托“一横一纵”快速路和“三横两纵”主干路的骨干路网,结合片区更新完善次支路网建设,加强南北组团交通联系,促进交通微循环提升。结合水绿廊道建设完善休闲性慢行网络,连接服务节点、轨道站点、公园节点,构建慢行连续、充满活力的慢行交通体系。
(4)完善公共服务。以社区生活圈建设为基础,均衡完善南北两片居住组团的公共服务设施配置,提升15分钟社区生活圈覆盖面;按照5分钟便民生活圈配置标准补齐社区服务短板,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
(5)提升蓝绿品质。以“运河-铁路”生态景观绿廊为引领,加强生态保护修复和蓝绿廊道建设,彰显梁溪区四角山水特色;以活力水岸空间为纽带,促进组团内滨水景观环境提升和公园绿地建设,构建便捷均好、功能多样的绿地空间体系。
(6)强化城市设计。强化沿凤翔路、江海路展示界面塑造,形成组合有序、错落有致且具有高辨识度的科创产业社区展示界面,展现内环沿线现代都市新形象。。
(7)加强安全韧性。落实安全、绿色、智能、创新要求,优化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统筹地上地下集约发展,合理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06、《无锡梁溪科技城站北单元详细规划》批前公示
规划范围:
北至江海路,南至京沪铁路、沪宁城际、古运河沿线,东至广瑞路、人民路沿线,西至凤翔路,总面积约5.8平方公里。
规划背景:
建设梁溪科技城,是无锡准确把握新发展阶段、坚定贯彻新发展理念、主动融入新发展格局的重大举措,也是对接区域一体发展、优化全市创新格局、支撑中心城区振兴的战略抓手。为推进梁溪科技城的高质量发展,引导城市更新有序实施,促进土地集约高效利用,推动站前枢纽经济发展,提升宜居宜业服务品质,彰显蓝绿生态环境底色,打造梁溪科技城站城融合服务区、都市生活引领区,特编制《无锡梁溪科技城站北单元详细规划》。
规划定位:
站北单元承接梁溪科技城确定的居住生活、公共服务、商务商贸的主导功能,积极发挥区位优势,拓展多元服务功能,结合存量更新改造,提升美丽宜居品质,打造成为“站城融合的活力综合服务区和美丽宜居的都市生活引领区”,塑造梁溪科技城南部富有都市魅力和发展活力的枢纽门户客厅。
规划结构:
规划形成“一廊两带、一心三片三节点”的空间结构。
(1)一廊:通江大道科创门户走廊。
(2)两带:锡澄路都市综合服务带、广益路公共服务带。
(3)一心:无锡站枢纽服务中心。
(4)三片:杨木桥宜居生活组团、广瑞宜居生活组团、站前商贸服务组团。
(5)三节点:结合民丰站、北塘广场、广瑞路周边形成的 3 处社区服务节点。
规划主要内容:
(1)优化用地布局。联动站前运河两岸区域,培育站前文商旅创综合服务区,打造活力共享的枢纽门户客厅。联动梁溪科技城核心区,拓展创新研发、商务办公等功能,打造江海路创新产业功能节点。以美丽宜居街区和完整居住社区建设为导向,加强存量更新资源统筹、小区街区内外统筹,营造宜居宜业宜游的品质生活场景。
(2)优化交通组织。依托基本成型的骨干路网,完善“三横五纵”的主干路网建设,结合片区更新,加密次支路网,联通慢行网络,促进存量住区内部的交通微循环,围绕“以人为本、全龄友好”理念,全面提升街道人性化体验、提供多样化功能场景。
(3)完善公共服务。加强社区生活圈建设,以区域协同、均衡布局、品质提升为重点,优化完善15分钟社区生活圈设施配置,促进5分钟便民生活圈设施补短板、提品质,有序推进完整社区建设,培育邻里交往的活力中心。
(4)提升蓝绿品质。充分依托河网资源本底优势,结合存量更新资源加强公园绿地和滨河空间的增补与提质。落实北兴塘河等结构性蓝绿廊道的建设要求,延续梁溪科技城寺头河中央公园景观带的中央绿脉,推动无锡火车站南广场片区的整体优化,营造主题多元、服务完善的公共活力空间。
(5)强化城市设计。结合无锡火车站周边区域的存量更新与开发建设,推动由单一交通枢纽向多元化城市门户客厅的转型升级。加强无锡火车站南广场片区与老东门片区的联动更新、融合共进,带动城市风貌持续改善、都市产业焕新迭代、生活品质提档升级、城市魅力充分彰显。
(6)加强安全韧性。落实安全、绿色、智能、创新要求,优化完善市政公用设施布局和综合防灾体系,建设韧性安全城市。统筹地上地下集约发展,合理有序推进地下空间开发利用。
(7)重点地区引导。重点引导无锡火车站枢纽区域和古运河沿线区域,对建筑形态、公共空间、交通空间和立体空间等提出重点管控要求,展现无锡市历史文化特色和枢纽门户形象。
07、《无锡市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批前公示
概况:
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梁溪区、无锡历史城区西北部。京杭大运河自东南环抱古镇,江南名山惠山、锡山耸立西、南,是京杭大运河(无锡段)沿岸的重要节点,自然环境优美、人文历史深厚。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在2016年入选第一批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北至通惠西路、惠钱路一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无锡第三干休所,南至锡山北麓,西至惠山东麓,东至古华山路,总面积40.92公顷。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历史文化价值:
(1)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是中华祠堂研究的“活化石”和中华传统文化复兴的重要空间载体。
(2)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是江南地区山、水、泉、园、祠一体化建设范例,是江南水乡古镇类型的重要补充。
(3)惠山古镇历史文化街区是无锡市城郊风景名胜区和无锡市老街坊风貌保存最完整的历史文化街区。
功能定位:
以文化展示、商业服务、休闲旅游为主导功能,形成江南水乡古镇核心节点、长三角知名历史文化街区旅游目的地、无锡文商旅融合创新发展示范功能区。
保护内容:
(1)保护范围划定
街区保护范围北至通惠西路、惠钱路一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无锡第三干休所,南至锡山北麓,西至惠山东麓,东至古华山路,总面积40.92公顷。街区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核心保护范围:北至惠山寺、二泉书院、寄畅园北侧围墙和寺塘泾——惠山浜北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密集区域,南至映山湖北侧、锡山北麓、绣嶂街(惠山直街)南侧文物保护单位和历史建筑的密集区域,西至惠山东麓、惠山寺西侧围墙,东至古华山路、西神广场西侧,总面积16.88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通惠西路、惠钱路一弄、中国人民解放军总装备部无锡第三干休所,南至锡山北麓,西至惠山东麓,东至古华山路的区域,总面积24.04公顷。
(2)保护对象
重点保护富有历史意义的历史要素,包括:传统街巷空间格局、肌理与环境风貌,各类文物古迹,古树、古桥、泉眼、牌坊等历史环境要素,传统艺术、传统技艺、民俗精华等非物质文化遗产与优秀传统文化。
(3)保护格局
规划保护由锡山、惠山、寺塘径、惠山浜等形成的山水格局;保护“一核三脉”的空间格局;保护河街作为街区空间格局的主体骨架,保护祠堂院落沿河、街、山麓垂直布局的“长街疏巷、窄间密铺”的空间肌理;保护传统街巷空间,整治与街区整体风貌不协调的街巷,延续历史风貌;保护街区内的寺塘径、惠山浜、春申涧、烧香浜、映山湖等水系空间。控制滨水、街巷界面及建筑高度,控制观山、观桥、观塔廊道。
(4)保护风貌
保持街区江南山水建筑风貌,总体呈现“粉墙黛瓦”的特色,结合建筑综合评价,提出分类建筑风貌控制引导。
(5)文物古迹的保护
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4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5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11处,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14处;保护历史建筑12处以及传统风貌建筑。
(6)环境要素的保护
重点保护泉眼、古桥、牌坊、古井、古树等,加强对其它环境要素的整治引导。
(7)非物质文化遗存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街区相关的各级非物质文化遗产。传承祠堂文化,开展祠堂敬祖、尊贤、祀神、谱牒修编等民俗活动。保护传统商业和手工业,鼓励经营各类名优地方特产。结合惠山的香会、庙会、茶会、花会、诗赋会、音乐戏曲会等民俗节庆活动,开展传统民间表演,举办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交流、展示、培训等活动,展示街区民俗文化生活。
08、《无锡市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保护规划(2021-2035年)》批前公示
概况:
清名桥沿河历史文化街区位于无锡市梁溪区,处于大运河与伯渎港交汇处,是无锡历史城区南侧的传统商贸重地、中国近代民族工商业发源地之一,是无锡传统河街空间的代表性区域。街区于2016年入选第一批江苏省历史文化街区。
规划范围:
规划范围北起永乐路,南抵南水仙庙,西至金钩桥路,东至祝大椿故居-向阳南路,总面积47.74公顷。规划范围即为街区保护范围。
规划期限:
规划期限为2021-2035年。
历史文化价值:
(1)无锡运河“水弄堂”的精华段落
(2)无锡工商业发展史的典型代表
(3)传统与近代建筑共存的突出见证
(4)传统文化与乡绅精神的特色体现
功能定位:
以文化旅游、特色商贸、传统生活为主导功能,形成运河文化的展示弘扬示范地、无锡生活的特色体验集中区、活力精致的青春风尚新聚场、居客共融的文旅休闲融合区、乡绅精神的教育传承新基地。
街区历史文化保护:
(1)保护范围划定
街区保护范围北起永乐路,南抵南水仙庙,西至金钩桥路,东至祝大椿故居-向阳南路,总面积47.74公顷。街区保护范围包括核心保护范围、建设控制地带。
核心保护范围:北至跨塘桥南侧,南至南水仙庙南边界,西至张家弄西入口-定胜桥-黄浩庆宅-薛南溟故居-南水仙庙大雄宝殿西边界、东至祝大椿故居东边界,面积为18.78公顷。
建设控制地带:北至永乐路南侧、南至南水仙庙南边界,西至金钩桥路东侧,东至祝大椿故居东边界,面积为28.96公顷。
(2)保护对象
重点保护富有历史意义的历史要素,包括:传统空间格局与肌理、河道水系、世界文化遗产、不可移动文物、历史建筑、工业遗产、传统风貌建筑、历史环境要素和非物质文化遗产。
(3)保护格局
保护“两街夹一河”的整体河街空间格局、鱼骨状的历史街巷格局及其空间特征、尺度;延续以南长街、南下塘、大窑路等街巷为骨干,向两侧纵向延展开的空间形态;保护以大运河、伯渎港为骨架的水网体系;保护街巷、河道、建筑、码头、桥梁、庙祠、牌坊等形成的河街并行、枕河人家、桥河相映的特色“水弄堂”文化景观;保护传统商业-居住、窑场-居住、近现代工业三类特色空间布局。控制滨水、街巷界面及建筑高度,控制观水、观桥廊道。
(4)保护风貌
保持街区传统中式建筑、近代居住建筑、近现代工业建筑等多时代风貌特征共存的建筑风貌特色,提出分类建筑风貌控制引导。
(5)世界文化遗产的保护
保护中国大运河世界文化遗产江南运河无锡城区段,包括无锡城区运河故道和清名桥历史文化街区。
(6)文物古迹的保护
保护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省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市级文物保护单位3处,文物遗迹控制保护单位4处;保护历史建筑60处;保护工业遗产4处(其中1处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2处为省级文物保护单位、1处为历史建筑)。
(7)环境要素的保护
重点保护窑址、桥梁、码头、牌坊、古井、古树。加强对其它环境要素的整治引导。
(8)非物质文化遗产的保护与传承
保护街区传统的生活方式,保护无锡道教音乐在内的传统曲艺,清名桥灯彩在内的传统手工艺文化以及相关的砖窑文化、美食、传统建筑文化、红色文化、商贸文化、地名文化、乡绅精神文化等。
来源:无锡市自然资源规划局
News
精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