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是一篇有些独特的记者进化论,我们没有得到预期中一步步“打怪升级”成为成熟记者的故事,得到的是一个自称“思想偏左”、向往开放自由、关注性别议题的年轻人,从大学编织的美好幻梦中回归现实,并不断磨合和转变的故事。
奶啤告诉我们,如果再选一次,“绝对不会干这行”;她劝退入行新人,“没必要,明明有太多选择”。曾经她觉得,做记者可以平等地和形形色色的人对话,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情”;工作之后奶啤认识到了行业的复杂性,“任何媒体的第一要义都是生存”。
她身上理想主义的底色仍然存留着,尽管会因为现实痛苦挣扎,尽管曾经的热情已经褪色,她仍然坚持走着这条自己选择的道路。现实世界里,道义并非铁肩担,文章无需辣手著,日复一日推动巨石的坚持已是难能可贵。即便曾经棱角分明的信念已磨损成某种职业惯性,但当年那个渴望用文字叩击世界的转专业学生,依然没有松开手中的笔。
现在在东部沿海某省份机关报做文化记者的奶啤,高中时,念的是父母眼中“更有出息”的理科。来到大学,她“顺理成章地”成为一名地理科学专业的学生。原本她的人生会走上一条“既定的轨道”——读研深造,毕业回家,在父母帮助下进入专业相关的国企工作。
转机发生在校媒。以“xx青年”命名的校园杂志曾在奶啤的学校风光一时,社会新闻、校园热点、文艺话题,无所不有。该校媒由学生主导运营,不用局限于校内活动等“常规化”选题,也没有“由领导层层审核”的流程,有着强烈的开放性与自由度。“我觉得它和其他的校媒不一样。”奶啤说道。
高中时,奶啤便对这个校园媒体产生了兴趣。那时的她活跃于语C圈(语言cosplay,通过语言进行角色扮演),结识了不少热爱文学交流的网友。其中有名学长便是该校媒的成员,他经常在社交平台分享校媒发布的新闻评论、文学赏析及诗歌等内容,奶啤就此对校媒产生了向往。
奶啤如愿加入校媒后,很快便融入了这个充满活力和创造力的团队。校媒成员每周都会在一个小小的办公室里聚会,聊聊编辑部收到的稿件和大家感兴趣的话题。办公室距离宿舍很远,“我每次要长途跋涉地过去,然后再长途跋涉地回来,经常聊完出来天已经黑了”,但这并没有磨灭她的热情。
奶啤很享受在编辑部的时间。对她而言,这里像一个乌托邦式的文化空间,让她看到了很多可能性。她认识了来自新传、汉语言文学、哲学等人文社科专业的同学,感受到了久违的人文氛围和“大学生活应有的幸福感”。“和这些人接触,会让我有一种栖息的感觉。”奶啤感慨道。
本就喜欢与人交流、写小说的她,通过校媒的采写经历,越发清晰地觉得自己就适合干这行。
大学期间奶啤作为嘉宾参加天猫的活动
在校媒结识的学长是带领奶啤进入新闻行业的“向导”。他大学期间担任校媒主编,后又进入深度训练营,撰写了许多深刻有意义的稿件。学长的经历,让奶啤意识到,“也可以像他一样,转专业并从事自己热爱的事情”。
从小到大一直听从父母安排的奶啤,没能去到想去的国际学校,也失去了选择文科的机会。但这次,她决定为自己做一次主,她从地理专业转到了新闻传播专业。名单公布后,母亲却表现得并不意外,“我早就猜到了”。
奶啤对性别议题尤其感兴趣,“年轻、有意思、没有那么多条条框框”。她跃跃欲试,希望将采访写作变成自己兴趣实现的途径。
冲着“做记者的可能性”,大二时,奶啤在连续投递两年后成功加入了深度训练营——一个提供系统化指导和新闻实践机会的公益平台。奶啤享受这里写作的自由度,她始终认为,不拘泥于框架,才能创作出更有厚度的作品。
正值深圳特区成立40周年,南方一家杂志与深度营合作,准备做一期特刊,采访能代表深圳精神的人物。这次机会使得奶啤有了自己的代表作。
奶啤主动提出采访莓辣团队的想法,这是一个由深圳大学学生创立的自媒体账号,致力于用创新的方式普及性教育。她从高中起就关注莓辣,“我见到她们会很有话题可聊”。
在搭档的协助下,奶啤通过当地女工帮扶社会小组辗转联系上创始团队,仓促地掏钱买了机票,从家里飞到深圳实地采访。
莓辣作为一个初创团队,工作室位于小微企业扎堆的众创空间,奶啤和郭婉盈两人在迷宫般的共享办公区里打转,最终找到了莓辣所在的隔间,远没有一间卧室大,只够塞下两排头对头的办公桌。
奶啤被现场景象震撼到,她“跟着上了半天班”,近距离观察莓辣团队工作环境和氛围。门牌是手写的, “花钱打印没必要”,避孕套盒子被摞起来当作电脑支架,“她们是如此简单、节俭,但是在做着如此有意义的事情,还挺酷的”。
实地采访经历给这位学生记者上了第一课。奶啤意识到,“只有面对面的采访,才能得到这样触动人的细节”,这些细节后来被她放到了稿子里。
莓辣办公室门牌
在莓辣创始人色阿的建议下,奶啤次日又临时约访了联合创始人玉婷,第一次在饭桌上聊天获取信息。二人又一起拜访了深圳市疾控中心健康教育所所长武南。
武南为人亲和,给没怎么接触过政府工作人员的奶啤留下了深刻印象。“我从来没有遇到过那样的领导,我就是一个小姑娘,没有带任何能够证明我身份的东西。”
面对这位青涩的“菜鸟记者”,所长用两个小时详尽地讲述了深圳大学防治艾滋病协会的成立过程,分享了深圳在性教育方面做出的努力,讲到情深处,还翻出了防艾协会成立时的照片给她看。
这段采访经历对奶啤来说极其珍贵,她意识到,“做记者是多么幸福的一件事”,能够平等地与不同领域的佼佼者交流,深入探讨感兴趣的议题,这种机会是大多数职业无法提供的。
整个采访耗时三四天,一共产生了七八万字的转录文本,“即使一个题材被写了无数遍,如果能够沉下心来面对面交流,就会有不一样的发现。”最终的成稿细致记录了莓辣团队生根发芽,发展壮大的经历,被收录在南都周刊改革开放40周年的特刊中,也成为了奶啤求职经历中的加分项,在之后的面试中多次被提及。莓辣团队创业经历也让奶啤认识到,要把热爱变成事业,除了一腔热血,更需要在琐碎日常中日复一日地坚持,维持理想的火苗。
深度训练营的实习结束后,奶啤去到澎湃新闻实习,希望系统学习新闻生产的流程,加深自己对新闻的了解。
通过近距离接触,她也感受到记者工作的困难和辛苦。实习期间,南京一所学校因“男生优先”的招生政策引发舆论争议,她拨通学校电话,只得到了一顿骂声,无奈只好作罢。当时正值疫情,她的主要工作就是采访医护人员。但医护人员白天工作繁忙,电话时常打不通,基本要等到晚上十点后才有空,奶啤也常常采访到深夜。
奶啤无疑是对新闻行业抱有热情的,但临近毕业,在几段媒体实习之后,以往的实践经历让奶啤觉得媒体行业压力大、转行难,而且收入与付出不一定相匹配。相较之下,互联网行业的平台更大、薪资更具吸引力,她也希望能体验不一样的工作环境。
带着这样的想法,大三暑假,她“紧急刹车”,成功获得了腾讯品牌传播的实习机会,主要负责AI及智慧出行业务。
除了免费三餐、班车、内购这些显性福利之外,互联网企业带给她更强的归属感。同一批实习生可以组成小团队,大家一起学习、工作、交流,这种氛围让她很快适应了互联网的节奏,感受到了一种截然不同的企业文化。
如果当时腾讯有转正机会,她或许会坚定地选择互联网,但她最后遗憾地离开了深圳。秋招中,奶啤也收到了互联网公司的offer,但公司口碑参差不齐,工作强度较大,她最终还是放弃了。
奶啤在腾讯留下的打卡工牌照
她又去往省级机关报实习,并收到了转正邀请,一条相对稳定的职业道路摆在她面前。权衡之下,她还是选择回归媒体,开启真正的记者职业生涯。
奶啤虽然欣赏互联网的高效与创新,但更重要的是,既然做出了选择,就不去后悔。她想,未来或许仍会面对新的挑战,但至少在当下,她依然坚定地走在了自己选择的道路上。
奶啤形容自己是“被事情推着走”的人,不会主动结束实习,不会主动断绝关系,本科毕业选择直接就业也是依照“惯性”(即大学期间的实习)做出的决定。
被分配到文化条线,对奶啤而言是很大的挑战。这要求记者需要具有地方政府的视角,譬如报道某地在文化传承方面的制度性探索,又要语言精炼、文笔好,文章要有场景感,还要限制字数。
在校媒,奶啤写过很多性别议题相关的稿件,对话题熟悉,也积累了一些采访对象,写作思路水到渠成,得心应手。但文化是她不甚了解的领域,读者可能看到了一篇报道,但背后是很多篇没有发出来的,“其实很大一部分时间就是做无用功了”。
学生时期,奶啤所获得的外界反馈和自我认知都还不错,但工作后却经常遭遇他人否定和自我怀疑,得不到认可,工资又很低,“我工作的第一年压力非常大,每天晚上都在哭”。
写的稿件不能让领导满意,抓不到采访对象说的重点,对行业知识的积累不够……都是她常常面临的难题。采访对象经常是学者或政府领导干部,奶啤时常怀疑自己的问题太过于愚蠢,对方可能在心里偷偷发笑。对于刚毕业的奶啤来说,她积累的东西还远远不够。
更让人崩溃的是,有时辛苦工作一天的奶啤回到狭小的出租屋,合租室友和男友做饭的声响和香味传到房间,成为压垮骆驼的最后一根稻草。奶啤觉得自己特别失败,经常在深夜痛哭。
奶啤采访照
煎熬了一年,她开始一点一滴夺回对生活秩序的掌控感。她的方法是模仿学习。奶啤把优秀报道打印出来按照类型分门别类,再把文章的不同结构,例如引入、场景、对话等,用不同颜色的马克笔标注出来。理清楚文章的框架后,再将其还原为采访提纲,把稿子揉碎了来学习。久而久之,她发现很多报道都有常见的写作方法,琢磨出了一些门道。
奶啤每天早上起来也会看各种报纸,比如地方日报、人民日报、光明日报、中国文化报……让自己浸泡在新闻的语境里。写稿是日积月累的事情,“并不是今天看很多篇,明天就能写出一样优秀的稿件出来”。
奶啤去西藏采访高反吸氧
除了专业技能的提高,工作一年后,奶啤对媒体和记者处境的复杂性有了更深的认识。她理解,能够沉下心来在一个领域深耕一定会有好的希望,也直言不讳,媒体行业论资排辈,“只要你能熬,把所有人都熬走,你就可以当领导”。
曾经她不理解态度尖锐的媒体为什么也开始“宏大叙事”,现在她明白了,“任何媒体的第一要义都是生存”。媒体很大程度上需要依靠地方政府和企业,它们是“客户”,是“甲方”,记者也就变成了“乙方”。
“现在我们一般不说自己是记者,而说自己是宣传工作者。这可能才符合绝大多数传统媒体采编从业者的形象。”奶啤说。
成为“乙方”带来的是,尊重和认同感的缺失。在奶啤的采访经历中,采访对象会觉得记者过来采访是因为签了某些合作,他们就会把自己当成甲方,觉得记者只是来配合自己的工作;还有的采访对象甚至还会觉得记者去问他们问题是一种“有病”的行为。奶啤觉得“(媒体行业)已经失去了零几年的荣光”。
毕业两年,她也理解了学校在校媒发布敏感话题之后的态度。当时,校媒无法继续使用原名,也不能再挂靠在校团委之下,成为了独立的学生组织,“我也能理解学校的压力,它(校媒)可能不太适合作为团委下面的刊物了”。
奶啤身上具有很强的矛盾性。随着个人生活的稳定,她对情感关系和性别议题的探索不再像以往那般强烈,“我没有那么好奇了,也没有那么多我不知道的事情了”。
但她仍然对职业中的性别权力结构保持敏锐,记者作为一个以女性为主的行业,可掌握话语权的基本都是男性。“如果你是一个女记者,你就是一个女权主义者,不然一定会非常痛苦”。更甚的是,互联网上女记者常被污名为女“妓”者,女性名记者也会被污名为“名妓”。
“其实我并不能接受,但总结下来就是四个字,没有办法”,残酷的现实环境让奶啤无力再去对抗,她知道那没有用。“你一个人在风浪滔天的大海里航行,唯一能做的就是尽量去找一个浮板,让自己安全一点”。
也有可能,这样的转变奶啤早有预料。2018 年 12 月 1 日,在校媒的推文里,大一的她写下了这样的一段话,表达自己对青年人的看法——
“青年人在我看来不只是一种年龄界定下的群体,更应是一种处事状态。青年人哪怕不能一直生猛下去,但曾经笃信并骄傲过。而当写作成为青年人表达自我的一种方式,因写作聚集起来的青年人更理想,却更能看到现实。
许多的青年写作者被冠以浪漫之名,但其实我们只是在时代中挣扎、再挣扎,在一生可能是最生猛的时期里像个野孩子一样生长。”
Q:您觉得一名优秀的记者需要具备哪些核心的技能?我们如何掌握这些技能?
A:第一个是对未知的探索欲。现在的社交媒体基本存在信息茧房。我关注了很多公众号,看的东西非常杂,一些有意思的甚至很个性化表达的公众号我都会关注。
第二个是与所有人“small talk”的能力。“small talk”是指浅聊。我觉得真正的i人是做不了记者的。因为记者工作的需要,大家都可以e起来。在交流中,你会从某类群体身上发现一些感兴趣的话题,这些都可以作为稿件的切入口。
第三个是看起来专业。一个是形象。大家出去采访从穿着打扮和言谈举止上都不要太像大学生,不同的场合要有不同的风格。另一个是做人做事都要非常细致。我一般拜托别人做事情都会事先替ta解决所有我能想到的细节问题。我从来不会和我的领导说:“这个方案我觉得不太好,你认为该怎么办?”我不会提一个问句,而是会让他做选择。我会说:“这个方案我觉得不太行,但是有ABC三种解决方案,你觉得哪个好?”永远不把需要复杂思考的问题留给上位者,这样他们指点你的概率会更高。
Q:您对于即将踏入新闻行业的新人有哪些建议?
A:如果打算去传统媒体,功利角度建议不要去省级以下的媒体。因为一些有编制的老员工退休的时候单位的负担是挺大的,我认为这不是好的选择。建议去经济发达的省级以上媒体。
最好是考上编制,现在区县的融媒体中心以及中央媒体的部分单位有编制,如果能考上的话,区级、县级融媒体中心也是很好的选择,但不建议考异地区县的编制。
还有就是保持一项技能。在任何行业或者职业中都要想一想:如果公司把你开了,你现在能找到什么工作。时不时检测一下自己,就会激发自己开拓一点可能性。
Q:您对即将毕业的大学生有什么建议吗?
A:建议年轻人谨慎辞职。现在的就业情况不像我毕业的时候,当时靠校园经历和学历,哪怕本科都能进到比较好的企业,但是比我小几届的一些学妹只去了经济欠发达的市电视台或融媒体中心。总体来说,现在本科就业的形势不如之前了。
另一个就是工作中学会抓重点。首先找准工作的核心内容,在核心内容上努力。一个人的工作只有一个主线任务,主线任务就是任何你领导在意的东西,你做的这件事情会算到ta的工作量中,ta会得到直属上级的赞扬,那这就是一个主线任务。与此不相关的都是附加任务,忙的时候如果别人找你帮忙做附加任务,都可以推掉。
*图片源自受访者
系列统筹 | 刘俐杉 肖林蕊
作者 | 伍洋乐 宗阳扬 张羽菲
编辑 | 韩 笑
值班编辑 | 叶佳鑫
运营总监 | 温泓烨 梁 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