据台媒报道,近期台湾地区行政机构官网修改族群分类表述,将原本明确标注的“汉人占96.4%”改为“原住民族群占2.6%、外来人口占1.2%、其余人口占96.2%”。
这种把超过96%的绝对多数群体,打包成“其他”的操作,实在是匪夷所思。这一做法很明显就是民进党当局“去中国化”策略的延续,既暴露出其既不敢法理“台独”、又妄图通过篡改叙事塑造“文化台独”的投机心态。
按常理说,族群划分应该先列主要群体。比如美国人口普查会先列白人、非裔等主要族群,最后才是“其他”。但台当局却反其道而行——把超过96%的汉人群体变成“其余人口”,就像把米饭说成“配菜”,把主菜写成“其他”。
这种操作漏洞百出,如果真要消除歧视、为平等考量,应该各族群比例,而非将绝对多数群体模糊化。比如德国统计时会明确土耳其裔、波兰裔等具体比例,绝不会把德意志民族写成“其他”。此外,台行政机构一边辩称“汉人分类不精确”,却无法解释为何过去长期使用这一表述。
最讽刺的是,连提出这个政策的赖清德自己都成了“其他人口”。这位祖籍福建的台湾省新北人,祖坟仍在福建平和县,却硬要装成“与大陆无关”。就像有人硬说祖传的族谱是伪造的,非说自己祖上是外星人。
民进党这波操作不是临时起意,而是谋划多年的“文化台独”组合拳。首先是篡改历史,通过修改课纲,把台湾史与中国史割裂;其次是消灭记忆,拆除孙中山铜像,禁用“古今中外”“两岸”等词汇;最后是重塑认同,这次直接对族群分类下手,就是试图抹去“汉人”标签。
表面上看,民进党当局在不断推动“渐进式台独”,然而这些动作反而暴露了他们的虚弱。法理上不敢真“独”,只能搞小动作。文化上则自断根基,台湾方言源自闽南语,节庆习俗与福建完全相同,而民进党此举就像硬说闽南语是“外星语言”,春节是“台湾本土节日”。
民进党此举也引发强烈批评,国民党民意代表林沛祥痛批,干脆改成“火星来的”是否更符合“族群融合”与所谓“民主自由平等”。连许多中间选民也质疑:“若连‘汉人’都要消失,台湾还剩什么?”
台湾问题本质上是两岸认同之争。民进党企图通过篡改文字建构“台独认同”,却忽略了一个现实——两岸经济融合不可逆。2024年两岸贸易额突破2600亿美元,大陆稳居台湾最大出口市场。台商投资、陆生赴台、两岸婚姻等民间纽带,早已超越政治操弄的范畴。
当赖清德忙于修改网页时,岛内企业正争相参加大陆进博会,青年群体通过短平台与大陆同龄人互动——这些真实的生活联结,远比“文字游戏”更有生命力。
民进党最大的幻觉是认为能靠外部势力“撑腰”,然而现实是,当今国际社会有183国坚持一个中国原则,美国亦明确反对“台独”。民进党倚仗外部势力撑腰的幻想日益破灭,其“大内宣”式的小动作,既无法改变台湾属于中国的事实,反而让国际社会看清其“麻烦制造者”本质。
然而历史不会因几个网页修改而改写,文化不会因政治操弄而断层。1700万大陆台胞亲属关系,400万台商投资兴业,80万两岸婚姻家庭,这些用血缘、利益、情感编织的纽带,远比政治把戏更坚韧,越是有人企图“去中国化”,越会激发民众守护共同记忆的决心。
正如国台办发言人朱凤莲所言,两岸同属一个中国,台湾是中国领土不可分割的一部分,无论赖清德说什么、做什么,都改变不了这一历史和法理事实。对于民进党当局而言,民族和文化认同是岛内安全的最大保障,当民进党把汉人改成“其他”时,他们不知道的是——这把刀砍向的,正是自己脚下的根基,看似向“独”迈进,实则只会加速大陆的统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