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01毕业

1998年,我大学毕业,手握电气工程学位,满怀憧憬地步入社会。

当时很多同学都选择了进国企,而我却被一家民营电器制造厂吸引。

"小张,我们厂子虽然不大,但发展潜力无限!"面试那天,老板刘国强拿着我的简历,眼里闪着光。"就你这个学历条件,去大公司肯定没问题,但在我这儿,你能学到的东西更多。"



他言辞恳切,给我描绘了一幅美好蓝图。

最吸引我的是他说:"来我这儿,你不是打工的,是一起创业的伙伴。"

"刘总,我一定不负您期望!"我坚定地握住他的手。

就这样,我成了厂里为数不多的大学生之一,从技术员开始做起。

刚入职那会儿,我每天早早到厂,晚上总是最后一个离开。

有时候忙到深夜,索性就在办公室的沙发上凑合一宿。

"小张,你又没回家?"有一次,刘总夫人杨雅琴女士加班到晚上十点多,发现我还在调试设备,不禁皱眉。

"杨姐,这批设备明天就要交付了,我得确保万无一失。"我揉了揉发酸的眼睛。

"你这孩子,太拼了。"她摇摇头,从包里掏出一个保温盒,"给,我做的夜宵,趁热吃吧。"

那是我第一次感受到这个"家"的温暖。

随着时间推移,我从技术员升为车间主任,再到技术部经理。

不知不觉间,厂区的每个角落都留下了我的足迹,每台设备我都了如指掌。

"老张,这么晚了还在加班?"保安老李每次夜里巡逻,总能看到我办公室的灯亮着。

"习惯了,把这儿当家了。"我笑着回答。

确实,我的青春几乎都奉献给了这个厂子。

朋友聚会,我常常因工作推脱;相亲对象,也因我"把厂子当家"而望而却步。

但我并不后悔,因为我相信我在为自己的事业奋斗。

"小张啊,这次新产品研发,辛苦你了。"刘总在一次成功后,破天荒地拍了拍我的肩膀。

"应该的,刘总。厂子好了,我们大家都好。"我由衷地说。

那时候,我们的产品从最初的小家电逐渐拓展到更高端的市场,订单越来越多,厂区也从最初的一栋小楼扩建成了占地十几亩的现代化厂房。

我常常站在厂区中央,看着工人们忙碌的身影,心中满是自豪。

"你看,小张,"刘总指着厂房,"这一砖一瓦,都有你的心血在里面。"

"刘总过奖了,这是我们大家共同努力的结果。"我谦虚地说,但心里却如吃了蜜一般甜。

没有人知道,每当深夜独自一人时,我都会默默地在心里勾勒这个"家"未来的模样。"再过几年,我们的产品一定能打入国际市场。"这是我常常对自己说的话。

十年里,我几乎没有休过一个完整的假期,过年都是在厂里和留守的工人一起吃团年饭。

有时候自己都觉得可笑,三十出头的人,把青春都献给了别人的产业。

但每当这个念头冒出来,看到厂里的发展,看到那些跟了多年的老工人们生活渐渐好起来的样子,我又释然了。

毕竟,这里不只是刘总的厂子,也是我的"家"。我坚信,付出终有回报。

02意外

2008年,一场突如其来的金融风暴席卷全球。

电器行业首当其冲,我们厂里的订单骤减,资金链紧张。

那段日子,我清晰地记得,每天早上推开办公室门,就能看到刘总愁眉不展地坐在桌前,盯着账本发呆。

"小张,咱们的老客户'冠航'说要延期付款,你去跟他们谈谈。"刘总疲惫地揉着太阳穴,递给我一份报表。

"刘总,我这就去。"接过报表的瞬间,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压力。

夜深人静时,我经常在空荡荡的厂区巡视,看着生产线上沉默的机器,心中充满忧虑。



这十年来,我把青春和汗水都献给了这个地方,眼看它正步入辉煌,却突然遭遇如此大的危机。

"小张,还没休息啊?"一个轻柔的声音从身后传来,是杨雅琴。

"杨姐,这不睡不着嘛。"我苦笑道,"眼看着厂子要撑不下去了,心里难受。"

"别担心,熬过这段时间就好了。"她递给我一杯热茶,"国强虽然脾气急,但做事有分寸。咱们厂子根基稳,挺得过去的。"

那段日子,我和刘总几乎是连轴转。白天跑客户,晚上开会讨论应对策略。

为了节省成本,我主动提出降薪,并说服了技术部的骨干们一起共渡难关。

"张工,我们相信你,跟你干!"技术员小李代表团队表态,让我既感动又有压力。

一天凌晨,我在办公室整理完方案,抬头看到刘总办公室还亮着灯。

推门进去,只见他趴在桌上睡着了,桌上摊着一堆贷款材料。

我轻手轻脚地找来毯子给他盖上,顺手帮他收拾了桌上的文件。

看着他脸上深深的疲惫,我第一次发现,这个在我眼中铁血强硬的老板,也有如此脆弱的一面。

"小张,你还没走?"刘总突然醒了过来,揉揉眼睛。

"刘总,我整理了一个成本优化方案,您看一下。"我把厚厚的文件夹递给他。

他草草翻阅后,长叹一口气:"小张啊,这些年你为厂子付出太多了。如果...如果挺不过去,你得为自己考虑考虑。"

"刘总,咱们一起闯过来的,还会一起走下去。"我坚定地说。

那个冬天特别冷,为了省电,办公区的暖气常常不开。

我和研发团队就缩在一间小屋里,戴着手套编写程序,讨论如何优化产品降低成本。

有一次加班到凌晨,走出厂门时突然下起了大雪,我站在雪中,看着厂房的轮廓,心中百感交集。

"小张,快上车!"杨雅琴从一辆车窗上已经结了一层薄冰的旧轿车里探出头喊我。

上车后,我才发现她眼睛红红的,像是刚哭过。

"杨姐,您和刘总..."我小心翼翼地问。

"没事,就是为工厂的事发愁。"她勉强笑了笑,"国强太犟了,我的意见一点也不听,我们刚刚又吵了一架。"

"厂子一定会挺过去的。"我安慰道,但连自己都不确定这句话的分量。

寒冬终将过去。经过几个月的艰苦努力,我们成功研发出一款低成本高性能的新产品,并且通过我的关系网,成功打入了一个新兴市场。

春天来临时,工厂的生产线终于重新开动起来。

"小张,这次多亏了你。"刘总难得地露出笑容,举起酒杯,"来,我敬你一杯!"

办公室里,就我们两个人,举杯相对。

窗外,厂区的灯光重新亮起,机器的轰鸣声传来,一切仿佛又回到了正轨。

"刘总,为厂子,干!"我一饮而尽。

那一刻,我感到所有的辛苦和付出都是值得的。

03发火

随着市场回暖,厂子的生意渐渐好转。

2010年,我们的新产品线正式投产,订单量直线上升。

但随着业务扩张,刘总的脾气却越发难以捉摸。

那是一个闷热的夏日上午,我正在车间检查新设备的安装情况。



一名工人不小心损坏了一个零部件,虽然不是什么大问题,但刘总恰好经过,当场就爆发了。

"你们这帮废物!"刘总怒气冲冲地指着那名工人,"这么简单的事情都做不好,要你们有什么用!"

我连忙上前打圆场:"刘总,这个零件我们有备用的,不会影响进度。"

没想到他的怒火转向了我:"张明!这就是你管理的结果?这种低级错误也能出现,你平时都在干什么?!"

车间里鸦雀无声,所有人都低着头。

我尽量保持冷静:"刘总,是我的疏忽,我会立即处理好。"

"废物!全是废物!"刘总摔门而出,留下一车间的尴尬气氛。

午休时,我独自一人在办公室吃着盒饭,心里还在回味早上的难堪。

门被轻轻敲响,杨雅琴端着一碗热气腾腾的瘦肉粥走了进来。

"小张,多少吃点热的。"她温和地说,"别往心里去,你知道国强的脾气。"

"杨姐,我没事。"我勉强笑了笑,"做错了事,被批评是应该的。"

她叹了口气,坐下来:"他最近压力太大了。上游供应商涨价,下游客户还在压价,回家也是一肚子火。但他骂人的时候不过脑子,你别当真。"

我点点头,心里却五味杂陈。

我在这个厂子工作十二年,早已把它当成了第二个家。

即使偶尔被骂得狗血淋头,我也从未想过离开。

"小张,你知道国强为什么这么信任你吗?"杨雅琴突然问道。

我摇摇头。

"因为你从不计较个人得失,总是把厂子的利益放在第一位。"她笑着说,"这种人才是真正的管理者。相信我,国强心里比谁都清楚你的价值。"

杨姐这番话多少给了我些安慰。

不过,刘总的暴脾气确实是出了名的。

最让我印象深刻的是2011年春节前的一次事件。

我们接到一个紧急订单,需要全员加班赶工。

大年三十那天,当其他人都陆续离开准备过年时,我和几个骨干还在车间调试设备。

突然,杨雅琴提着几个保温桶走了进来:"你们还没吃饭吧?我做了些年夜饭,一起吃吧。"

看着热气腾腾的饺子和几道家常菜,大家都感动得不行。

"杨姐,您太有心了。"我由衷地说。

"应该的。"她温柔地笑着,"你们为厂子付出这么多,这是我该做的。"

就在我们准备开动时,刘总匆匆赶来:"设备调试得怎么样了?客户催得紧啊!"

"已经基本完成,明天我们再..."

"什么明天?今天必须完成!"刘总打断我,"大家先别吃了,把活干完再说!"

杨雅琴的脸色一下子变了:"国强!今天是除夕,大家已经加班一整天了!"

"生意要紧!"刘总不容辩驳。

"你就是这样对待为你拼命工作的员工?"杨雅琴提高了声音。

两人当场就吵了起来,最后杨雅琴摔门而去。气氛一下子变得尴尬至极。

"都看着干什么?干活去!"刘总冷着脸命令道。

那天晚上,我们一直工作到凌晨两点。

当我拖着疲惫的身体回到宿舍时,发现门口放着一个保温盒,里面是还温热的饺子和一张字条:"辛苦了,新年快乐。——雅琴"。

那一刻,我的眼眶湿润了。在这个我视为家的地方,总有温暖在不经意间抚慰我疲惫的心。

第四章

随着公司的发展,刘总与杨雅琴之间的矛盾也日益凸显。

刘总是个传统的商人,讲究实打实的利润;而杨雅琴则更有远见,常常提出一些先进的管理理念和创新思路。

这种理念上的差异,让他们时常争执不下。

2012年初的一次高层会议上,杨雅琴提出要加大研发投入,开发智能家电产品线。

"这是大势所趋,我们必须抓住机遇。"她信心满满地展示着市场调研报告。

刘总却不以为然:"现在的传统产品线利润稳定,为什么要冒这个险?智能家电?市场根本不成熟!"



"正因为不成熟,才是我们切入的最佳时机!"杨雅琴据理力争。

刘总猛地拍桌而起:"我是老板,我说了算!继续专注传统产品线,智能家电的事,暂时不考虑!"

会议室的气氛瞬间凝固。

作为技术主管的我,心里其实更倾向于杨雅琴的观点,但碍于刘总的权威,我只能保持沉默。

会后,杨雅琴把我叫到一边:"小张,你怎么看?"

我犹豫了一下:"杨姐,我觉得您的想法很前瞻,但刘总也有他的考虑..."

"你这孩子,还是这么圆滑。"她失望地摇摇头,"我知道你内心的想法。"

那天晚上,我正在加班,忽然听到刘总办公室传来激烈的争吵声。

"国强,你太固执了!现在不转型,等市场全被别人占领了,我们拿什么竞争?"杨雅琴的声音透着急切。

"你懂什么!我打拼了二十年的产业,不需要你来指手画脚!"刘总怒吼道。

"我不懂?要不是我当初拉投资,组建团队,你的厂子能有今天?"

"哼,有本事你自己去创业啊!"

办公室门猛地被推开,杨雅琴气冲冲地走出来,看到我还在加班,她停下脚步。

强压怒火:"小张,这么晚了还在加班?"

"杨姐,我...就处理点数据。"我尴尬地回答。

她深吸一口气:"别太拼了,身体要紧。"说完,便匆匆离去。

目送她离开后,我犹豫了一下,还是敲响了刘总的门。

"进来。"里面传来疲惫的声音。

刘总一个人坐在黑暗中,桌上只亮着一盏台灯,他手里捏着一杯酒,看起来异常落寞。

"刘总,您没事吧?"我小心翼翼地问。

"小张啊,"他抬头看我,眼中闪烁着复杂的光芒,"你说,我是不是太固执了?"

这个问题让我措手不及。

我斟酌着用词:"刘总,您一直以来的决策都很稳健,这是厂子能走到今天的原因。但市场在变,我们也需要适时调整..."

"你也觉得我错了?"他苦笑。

"不是对错的问题,而是风险与机遇的权衡。"我诚恳地说,"传统产品线确实稳定,但利润空间正在被压缩。智能化是未来趋势,我们或许可以小规模试水..."

刘总沉默良久,终于叹了口气:"你们年轻人的想法,我有时候真跟不上。"

看到他如此落寞,我忽然明白,作为一个创业者,他内心的压力和孤独是我无法想象的。

"刘总,不管您做什么决定,我都会全力支持。"这是我能给他的最诚恳的回答。

他笑了笑,拍拍我的肩膀:"小张,这么多年来,你一直是我最信任的人。不管厂子未来如何,希望你能一直跟着我。"

这句话让我内心涌起一股暖流。

虽然刘总脾气不好,常常对我发火,但在关键时刻,他对我的信任从未动摇。

然而,刘总与杨雅琴之间的矛盾并没有因此缓解。

他们之间的争吵越来越频繁,有时甚至在员工面前也不顾及形象。

这对夫妻,一个固守传统,一个渴望创新,在企业发展的道路上渐行渐远。

尽管如此,我对厂子的感情依然没变。

这里承载了我十四年的青春和汗水,是我职业生涯的起点,也是我梦想的寄托。

即使有时被刘总无端责骂,即使公司管理上存在这样那样的问题,我依然愿意把这里当作我的第二个家。

因为在我心中,这不仅仅是刘总的公司,也是我们所有人共同的事业。

05措不及防

2013年春天,一场暴风雨正悄然酝酿。

市场上,智能家电如雨后春笋般崛起,而我们厂里的传统产品却遭遇了前所未有的滞销。

几个月来,订单量直线下降,仓库里堆满了无人问津的产品。

"张经理,隔壁鑫源电器又出新品了,据说销量很好。"销售部小王愁眉苦脸地向我汇报。

我点点头,心中明白问题的严重性。

我曾多次向刘总建议转型,但都被他以"市场不成熟"为由一一驳回。

现在,市场已然成熟,而我们却成了局外人。

一个周一的早晨,全体员工被召集到大会议室。

刘总面色阴沉地站在台上,身旁是同样表情凝重的杨雅琴。

"今天叫大家来,是有重要事项宣布。"刘总的声音异常低沉,"由于市场环境变化和公司经营困难,我们不得不...进行人员优化。"



会议室里瞬间一片哗然。

裁员,这个在行业内已经流传了一段时间的传言,终于在我们厂里成为现实。

散会后,整个厂区笼罩在一片愁云惨雾中。

我回到办公室,立即召集技术部骨干开会,商讨应对方案。

"张经理,这次会裁掉多少人?"技术员小李紧张地问。

"我也不清楚具体数字。"我如实回答,"但我会尽力保住大家的岗位。"

就在我们讨论得热火朝天时。

人事总监敲门进来,脸上带着难以掩饰的尴尬:"张经理,能借一步说话吗?"

办公室外,她递给我一份名单:"这是第一批裁员名单,刘总让我先给你看一下。"

我接过名单,心下一沉——名单的第一个,赫然是我的名字。

"这...这是不是搞错了?"我难以置信地问。

人事总监摇摇头:"刘总亲自确认的。张经理,我也很震惊..."

回到家,我久久不能平静。

十五年来,我把青春、热血、甚至婚姻都献给了这个厂子,而现在,我竟然成了被裁的第一人。

这种背叛感让我几乎喘不过气来。

那晚,我辗转反侧,回想着在厂里的点点滴滴。

加班到深夜的日子,和刘总并肩作战的艰难时刻,以及那些被无端指责却依然坚守的日子...

所有这些,在接到裁员通知的那一刻,都变得如此苍白无力。

第二天一早,我怀着复杂的心情来到厂里,准备办理离职手续。

让我意外的是,刘总的办公室里空无一人,据说他临时出差了。

"张经理..."人事部小张满脸歉意地递给我离职文件,"您为公司付出这么多,却..."

"没事,这是公司决定。"我强装镇定,签下了名字。

就在我收拾办公室的物品时,杨雅琴来了。

她站在门口,脸上的表情比我还要难过。

"小张,对不起..."她的声音几乎哽咽。

"杨姐,不用这样。商场如战场,这很正常。"我勉强笑了笑。

"不,这不正常!"她突然激动起来,"你是公司最有价值的员工之一,这完全是国强的固执己见!"

看着她激动的样子,我反倒平静下来:"杨姐,别这样。刘总有他的考虑,我理解。"

"你还在为他说话..."她摇摇头,眼中噙着泪水,"小张,这些年来,你为公司付出太多了。我真的,真的很感谢你。"

听到这句发自肺腑的感谢,我鼻子一酸,差点控制不住自己的情绪。

十五年来,我把这里当成家,把同事当成家人,如今就这样结束了。

"小张,我有东西要给你。"杨雅琴从包里拿出一个布袋,递给我,"这个是我个人给你的......"

看到这个袋子,我心里猜测,或许是刘总良心发现,给了一笔额外的补偿款?

毕竟我为公司服务了十五年,按理说不应该这样无情地被裁掉。

可布袋的分量明显不是钱,因为它轻飘飘的,可当时感慨万千,也没时间纠结里面到底是什么......

离开厂区的那一刻,我回头望了一眼这个承载了我十五年青春的地方。

曾几何时,我把它视为第二个家,如今却成了过客。

就这样,一边走一边朝家的方向走去。

到家了门口,我才想起来要看看这个布袋里装的到底是什么。

可当我打开布袋,看清里面的东西的的一刹那,我彻底懵了......

这里面还真不是钱......

里面不是钱,而是一份入职协议,一封信,还有一张10万元的支票。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