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印度又出事了。
防空部队打下一架飞机,本以为立了大功,结果仔细一看,完了,打的是自家直升机。
飞机当场爆炸,机上人员没有一个生还。
现场浓烟滚滚,附近村民都吓傻了。
这不是第一次发生这样的事情了,印度军队到底能不能分清谁是敌人,谁是自己人?
印巴冲突再度升级,枪口对准自己
事情的起因要从印巴冲突说起。
今年5月初,印度和巴基斯坦在克什米尔地区再次爆发大规模空中冲突,双方战斗激烈。
据多家媒体报道,这是本世纪以来印巴之间最大规模的一次空战。
印度空军在这场冲突中损失惨重,短短一天内就有多架先进战机被击落,损失超过10亿美元。
在此背景下,印度全国进入高度军事戒备状态。
各地防空部队严阵以待,任何可疑空中目标都被列为潜在威胁。
然而,正是在这种紧张情势下,北阿坎德邦的防空系统却出现了严重失误。
据印媒报道,一架执行普通运输任务的民用直升机在飞越北阿坎德邦山区时,被印度地面防空部队锁定并发射导弹击中。
目击者称,直升机在空中突然起火,接着传来剧烈爆炸声。
最终这架飞机坠毁在山谷中,机上包括飞行员在内的6人全部遇难。
事故发生后,印度军方并未第一时间公布调查结论。
但多家印度媒体援引军方内部消息指出,防空部队在当时处于高强度备战状态,连续48小时监视空域,心理和体能极度疲劳。
这就导致操作人员将该架直升机的信号误判为敌方无人机或攻击直升机。
印度军岁管理混乱,不是第一次自家打自家
其实这并不是印度第一次发生“自己打自己”的事件。
早在2019年,印度在印巴冲突中就曾发生类似乌龙。
当时,一架前去营救被俘飞行员的米-17运输直升机被本国导弹击落,导致6人死亡。
事后调查显示,是地面防空操作员在未确认身份的情况下仓促开火。
更离谱的是2024年初,印度一位飞行员在训练中误操作,发射了整整50枚火箭弹。
直接把自家机场炸了个稀巴烂。
虽然没有人员伤亡,但当时造成巨大的经济损失。
从这些历史来看,印度军方误击友军、误伤平民的事件并不罕见。
这背后暴露的是国家军事系统中存在的深层次问题。
印度一直被戏称为联合国武器博览会,他们同时装备了俄罗斯的苏-30战斗机、法国的阵风战斗机、美国的阿帕奇武装直升机、以色列的无人机和导弹,甚至还有英国提供的雷达系统。
看起来很先进很强大,但实际上却是东拼西凑,各种系统之间难以兼容。
这些装备各自有不同的数据链、通信协议、加密方式,互不相通。
在实战中,一方想发个信号,另一方可能根本接收不到,更谈不上统一指挥、情报共享。
结果就是前线部队难以分辨敌我,防空雷达一旦识别不清,就容易做出错误判断。
据悉此次被击落的直升机并未关闭应答器,按理说防空系统应能识别其为自己人。
然而由于系统老旧、信号干扰、数据延迟等技术问题,操作员最终误判,酿成悲剧。
除了装备杂乱,印度的空中指挥体系也问题多多。
许多空管雷达系统还停留在上世纪90年代的技术水平,无法应对如今复杂多变的战场环境。
一旦进入紧急模式,雷达屏幕上同时跳出十几个目标,操作员极易判断失误。
面对不明目标,没有足够的信息、也没有明确的指挥机制,一线士兵只能凭经验和直觉做决定。
这种情况下,一旦出现判断错误,后果就是自家人遭殃。
值得注意的是,前线官兵在高强度战备中承受极大心理压力。
特别是在刚刚经历重大空战失利之后,士兵情绪紧张,神经紧绷。
防空雷达操作员连续48小时不休息,精神疲惫,极易出错。
巴基斯坦信息化作战显优势
与之相比,巴基斯坦则依靠中国提供的技术实现了系统整合。
他们的ZDK-03预警机可以在0.8秒内将目标信息传输到歼-10战斗机和红旗-9防空导弹系统。
这次冲突中,巴方用造价仅为印度三分之一的歼-10战机击落多架阵风战机,形成了技术和体系上的逆袭。
这也说明,单靠买装备并不能构成真正的战斗力。
现代战争比拼的是体系、是配合、是信息化程度。
印度军方尽管有各种先进设备,但缺乏统一标准和作战体系,很多时候反而成了累赘。
印度政府在2019年误击事件后曾成立调查委员会,提出了很多改革建议,但真正落实的却不多。
标准化建设迟迟未推进,指挥协调机制依然混乱。
如今又发生新的误击事故,说明问题依然存在。
更糟糕的是,这一次造成的是无辜民众的死亡。
每一次误击,都是用鲜血和生命为代价。
如果印度不彻底整顿其军事体系,类似的悲剧可能还会重演。
这起事件虽然看起来像是一场乌龙,但背后却是印度军事体系长期积弊的集中体现。
希望这场惨剧能让印度真正警醒,也给其他发展中国家一个深刻的教训:
现代化不仅仅是买装备,更是体系和管理的升级。
北阿坎德邦的山谷里,残骸还未清理完毕,悲伤却早已弥漫开来。
文/编辑:千寻小百科
观察者网:2019-05-23《印度承认坠毁的直升机是被自家的导弹误击 因敌我识别未工作》
NewsDesk :2025-05-08《Helicopter crash in India leaves five dea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