上期回顾:《妙法蓮華經玄義》 卷四(一)

《妙法蓮華經玄義》 卷四(二)

欝單越,用熱焰三昧破者,北方是陰地氷結難銷,自非熱焰赫照,終不融冶。北天下人氷執無我,難可化度;若非智火慧焰,無我所心,終不得度。彼無我所,乃是妄計,猶有自性人我、法我、真如我。菩薩為破諸我,修生滅無生滅慧,破性人我;修無量慧,破法我;修無作慧,破真如我。得人空,成真諦智焰;得法空,成俗諦智焰;得真如空,成中道智焰。以本慈悲,冥熏法界。彼欝單越,若有機緣,關於慈悲,以王三昧力,不動法性,而往應之,示身說法。有善機,應以戒慈悲,令免妄計無我;有入空機,應以生無生慈悲,令免性我;有入假機,應以無量慈悲,令免法我;有入中機,以無作慈悲應之,令免真如我。自破妄我,令他破妄我,故名熱焰三昧也。

閻浮提有,用如幻三昧破者,南天下果報雜雜,壽命等不定,猶如幻化。此則從心幻出業,幻出見思,幻出無知,幻出無明。菩薩為破諸幻,從於持戒,幻出無作,破結業幻;從於禪定,幻出背捨;從生無生慧,幻出無漏;從無量慧,幻出有漏;從無作慧,幻出非漏非無漏。見思幻破,真諦幻成;無知幻破,俗諦幻成;無明幻破,中道幻成。故經言:「如來是大幻師。」彼閻浮提,有諸機緣關於誓願,以本慈悲,隨感應之,自破諸幻,成他諸幻,是故名為如幻三昧。餘如上說。

四天王有,用不動三昧破者,此天守護國土遊行世界,則有果報動,見思、塵沙、無明等動。菩薩修諸行,破諸動,成三昧。誓願熏、機緣感,以本慈悲令他破四動,成三不動,是故名不動三昧。委悉如上說。

三十三天有,用難伏三昧者,此是地居之頂,即是果報難伏,見思、塵沙、無明等難伏。菩薩修諸行,出其上,破諸難伏,自成三昧。誓願熏他。若有機緣,以本慈悲,令他得證,是故三昧名為難伏。餘如上說。


焰摩天有,用悅意三昧破者,此天處空,無刀杖戰鬪,以之為悅。此是果報中悅,而未有不動業悅,亦無無漏、道種智、中智等悅。

菩薩為破諸不悅而修諸行,自成三諦悅意三昧。誓熏法界。有機緣者,以本慈悲,令他意悅,是故三昧名為悅意。餘如上說。

兜率陀天有,用青色三昧破者。真諦三藏云:「此天果報樂青,宮殿服玩等一切皆青。」菩薩為破諸青,修第一義,非青黃赤白,而見青黃赤白。第一義非戒、定、慧,而戒、定、慧。以戒破果報青;以生無生慧破見思青。非真見真,非假見假,非中見中,亦復如是。三青障破,自成三諦三青三昧。乃至感應成他三昧,例上可解。

黃色三昧破化樂天有,赤色三昧破他化自在天有,白色三昧破初禪有,皆是果報。白等,例青色三昧,大意可解。白色三昧者,初禪離五欲為白;未離覺觀故是黑。見思、塵沙、無明等黑,破此諸黑,修諸行白,自成三昧。又成他三昧,如上說。

種種三昧破梵王有者,梵王主領大千界,種類既多,即是果報種種;未見種種空、種種假、種種中。破此種種,修種種行。自成種種,亦成他種種。如上說。

二禪,用雙三昧者,二禪獨有內淨、喜兩支,餘支與餘禪共,此即果報雙。而未見雙空、雙假、雙中。例如上說。

三禪,用雷音三昧者,此禪樂最深,如氷魚蟄蟲,是果報著樂,又著空樂、假樂、中樂。為驚駭諸樂,修諸雷音之行。餘如上說。

四禪,用注雨三昧者,四禪如大地,具種種種子。若不得雨,芽不得生。一切善根,在四禪中,謂業種、三諦種。修諸行雨,自生三昧;慈悲應機,生他三昧(云云)。


無想天有,用如虛空三昧者,外道非空,妄計涅槃,謂果報非空,三諦皆非虛無。修諸空淨之行,自成、成他(云云)。

阿那含天,用照鏡三昧。此聖無漏天,雖得淨色,但是報淨色。未究盡色空,如鏡未極明;未知色假,如鏡未有影;未知色中,如未達鏡圓。餘如上說。

空處,用無礙三昧者,此定得出色籠,即果報無礙,未是空、假、中等無礙。餘如上說。

識處,用常三昧者,此定謂識相續不斷為常,此乃定報,非三無為常、化用常、常樂常。例如上(云云)。

不用處,以樂三昧破者,此處如癡,癡故是苦,乃至無明苦。例如上(云云)。

非想非非想,用我三昧破者,頂天謂是涅槃果報,猶有細煩惱不自在,乃至無明不自在。修行破之,得真我、隨俗我、常樂我。例如上(云云)。

此二十五皆稱三昧者,調直定也。真諦以空無漏為調直;出假以稱機為調直;中道遮二邊為調直。故皆具三諦,則通稱三昧。又稱王者,空、假調直,未得為王,所以二乘入空,菩薩出假,不名法王。中道調直,故得稱王。一一三昧皆有中道,悉稱為王。《大經》云:「是二十五三昧名諸三昧王」,即其位高義;「若入是三昧,一切三昧悉入其中」,即其體廣義;「應二十五有機」,即其用長也。

無畏地中,具得二十五三昧種種力用。須彌入芥,不傷樹木;毛孔納海,不嬈龜魚;雖處地獄,身心無苦。變通出沒,不動而遠,即其妙義。蓋乃慧聖行成,能有是力也。

問:三昧破有,乃是《涅槃》之文,何得釋此?

答:第三云:「破有法王,出現於世,隨眾生欲,而為說法。」四意明文,宛然具足。又《涅槃》明菩薩破有,此經明法王破有,彌顯其義也。明聖行竟。


二、梵行者,梵者,淨也。無二邊愛見證得,名之為淨。以此淨法,與拔眾生,即是無緣慈、悲、喜、捨也。

菩薩以大涅槃心,修於聖行,得無畏地,具二十五三昧無方大用。爾時慈悲是真梵行,非餘梵天所修四無量心,亦非三藏、通教,眾生緣、法緣等慈悲也。以今慈、悲、喜、捨,熏修眾行,無不成辦。《大經》云:「若有人問:誰是一切諸善根本?當言:慈是。」慈既是行本,故言梵行。若依圓語,亦如《大經》:「慈即如來,慈即佛性」。慈若不具佛十力、四無所畏、三十二相者,是聲聞慈;若具足者,是如來慈。是慈即是大法聚;是慈即是大涅槃。慈力弘深,具一切福德莊嚴,故名梵行。

三、天行者,第一義天,天然之理,此語道前;由理成行,此語道中;由行理顯,此語道後。今約由理成行,故言天行。菩薩雖入初地,初地不應住,以有所得故。修上十地慧,十重發真修慧,由理成行,名為天行。天行即智慧莊嚴。上求佛道,故有聖行、天行;下化眾生故,有梵行、病行、嬰兒行也。

四、嬰兒行者,若福慧轉增,實相彌顯。雖不作意利益眾生,任運能有冥、顯兩益。天行力有冥益,梵行力有顯益。眾生雖有小善之機,無菩薩開發,不得生長。慈善根力,如礠石吸鐵,和光利行,能令眾生得見菩薩,同其始學。漸修五戒、十善,人天果報,楊葉之行。又示二百五十戒,觀、練、熏、修,四諦、十二因緣、三十七品,同二乘嬰兒行。又示同習六度三阿僧祇,百劫種相好,柔伏煩惱,六度菩薩小善之行。又示同即色是空,無生無滅,通教小善之行。又示同別教歷別次第,相似中道,小善之行。皆是慈心之力,俯同群小,提引成就,從慈心與樂,起嬰兒行。《大經》云:「能說大字,所謂婆和」,此即六度小行而求作佛,故言大字。又云:「不見晝夜、親疏等相」,即同通教菩薩,即色是空意也。又云:「不能造作,大小諸事」「大事即五逆,小事即二乘心」,此即同別教。別教非生死,故無五逆;非涅槃,故無小乘心。又云:「楊樹黃葉」,即同人天五戒、十善嬰兒。又云:「非道為道,以能生道微因緣故。」即同二乘嬰兒也。慈善根力能出假化物,同小善方便,引入佛慧,作圓教嬰兒也。《經》云:「不能起住、來去、語言。」如《經》(云云)。又判麁妙、開麁顯妙,例可解(云云)。


五、病行者,此從無緣大悲起。若始生小善,必有病行。今同生善邊,名嬰兒行;同煩惱邊,名為病行。以眾生病,則大悲熏心,是故我病。或遊戲地獄,或作畜生形,化身作餓鬼等,悉是同惡業病,如調達等。又示有父母妻子,金鏘、馬麥,寒風索衣,熱病求乳,此示人天有結、業、生、老、病、死之病。又示道場三十四心斷結,示同二乘見思之病,方便附近,語令勤作。三藏、通教菩薩亦如是。又同別教寂滅道場,初斷塵沙無明之病。是故菩薩悉同彼病,遍於法界,利益眾生。次第五行竟。

問:聖行證三地,梵行證兩地,天行、病行、嬰兒行何不證地?

答:聖、梵兩行名修因,故論證地,天行正是所證。病、兒兩行,從果起應,故不論證耳。又有義:經顯別義,從地前各入證:經顯圓義,登地同一證。又,地前非不修圓,登地非無有別,互顯令易解,故不煩文。地前別者,戒行從淺至深,證不動地;定行從淺至深,證堪忍地;慧行從淺至深,證無畏地。地上去並同者,豈有三地條然永別?秖登地時,不為二邊所動,名不動地;上持佛法,下荷眾生,名堪忍地;於生死涅槃俱得自在,名無畏地。無畏地,從我德立名;堪忍地,從樂德立名;不動地,從常德立名。淨德通三處。登地之日,四德俱成,則無增減,蓋化道宜然。例如朝三暮四之意耳。從登地去,地地有自行,地地有自證。自行秖是修天行,自證秖是證天行,故不別說天行證也。若地前化他,名梵行。慈、悲、喜是化他之事,行一子地是其證;捨心是化他之理行,空平等是其證。此二地亦不條然,登地慈悲,故言一子;慈悲與體同,故言空平等耳。地地有悲同惡,名病行。地地有慈同善,名嬰兒行。證道是同,故不別說。佛地功德,仰信而已,豈可闇心定分別耶?略答如此(云云)。


▍版权声明:

○ 本文转自CBETA電子佛典集成,由玉泉寺编校发布,尊重知识与劳动,转载请保留版权声明。

○ 版权归创作人所有,我们尊重著作权所有人的合法权益,如涉及版权争议,请著作权人告知我方删除,谢谢。

图文 | 玉泉寺数据中心

地址:湖北省宜昌市当阳玉泉寺

© 公众号:dy-yuquanchansi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