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的旱碱麦田,已满目青翠,分外惹眼。“瞧这苗子长得多旺,看样子今年又是个丰收年。”望着盐碱地里长势良好的旱碱麦,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后仙庄村种植户杨东进高兴地说。
两年前,习近平总书记视察河北、来到沧州,走进眼前的这片麦田。“开展盐碱地综合利用,是一个战略问题,必须摆上重要位置。”总书记的殷殷嘱托,为沧州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指明了方向、提供了遵循。
沿着总书记指引的方向,两年来,沧州聚焦建设“全国领先的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区”这一发展定位,充分发挥科技创新的关键作用,加大盐碱地改造提升力度,加强适宜盐碱地作物品种开发推广,有效拓展适宜作物播种面积,积极发展深加工,全力做好盐碱地特色农业这篇大文章。
“黄骅旱碱麦”入选国家级区域公用品牌目录,并被农业农村部列入全国“土特产”推介名单;“沧州旱碱麦”获批省级区域公用品牌;累计19个旱碱麦产品获得绿色食品证书……在政策和技术的双重加持下,曾经的“不毛之地”变身“希望之田”,推动沧州现代化农业高质量发展迈上新台阶。
培育良种,筑牢丰收基础
记者日前在沧州市农林科学院的人工气候室看到,一个个栽培盆中的麦子即将迎来收获。“小麦已进入乳熟期,长势很好。”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作物遗传育种研究所副所长王伟伟说,这批小麦由“沧麦6005”品种与其他耐盐性优秀的麦种杂交而来,希望能培育出更加优质的旱碱麦品种。
“一年能繁育4代,相当于大田里的4个年头,育种效率大幅提升。”王伟伟说,用于培育良种的人工气候室,是一间可移动式集装箱房屋,温度、湿度等影响小麦生长的环境参数均可调,能够模拟任何时段的室外农田环境,研究人员只需适当干预,便可加速小麦生长。
“千粒重接近45克,品质相当好。”王伟伟带记者来到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对一把麦粒进行检测。他说,这个实验可以解析麦种,及时发现耐盐碱的差异基因,让育种少走弯路。目前,经过人工气候室的加速培养和河北省旱碱麦重点实验室的严格筛选,“沧麦”系列麦种已有10多个品种投入市场。
良种培育,离不开科技赋能。国家盐碱地综合利用技术创新中心旱碱麦特色产业创新基地、国家旱碱麦农业标准化区域服务与推广平台等“国字号”科研平台在沧州挂牌运行;沧州市农林科学院、中国科学院南皮生态农业试验站、中捷产业园区及相关企业共同组建沧州市旱碱麦育种体系,共享人才、资源、研发平台,合力攻克种源关键技术……科技的助力,为全面提升盐碱地综合利用水平提供了有力支撑。
目前,全市已优选育成“冀麦32”“捷麦19”“捷麦20”“沧麦6002”“沧麦6003”等一批旱碱麦品种,新审定“沧麦18”“泊麦20”“吴旱015”三个旱碱麦新品种,建立旱碱麦繁育基地6.15万亩,年繁种能力达到1.8万吨。一大批适宜盐碱地种植的良种,不但在沧州广泛应用,还被推广到天津、山东等地。
精耕细作,优化生长环境
在位于海兴县的中国科学院盐碱地资源高效利用试验基地,3月底播种的油葵长势喜人。“等到秋天,这里满是白棉花、紫秋葵,特别美。”基地负责人郭凯说,此番美景,得益于微咸水浇灌技术。
“沧州濒临渤海,淡水资源缺乏,但富含浅层地下咸水,我们探索使用盐碱区的地下咸水来淡化盐碱地。”郭凯说,在中轻度盐碱地,采用微咸水代替淡水进行灌溉,既不影响农作物的生长,还能有效节约淡水资源。
治理土壤盐碱化,关键是压盐。围绕改善盐碱地土壤环境,我市与中科院等多家科研院校深入合作,探索出水肥盐优化调控、覆膜穴播、秸秆深埋还田隔盐、暗管排盐等一系列盐碱地改造先进技术,实现粮食增产20%以上。同时,大力开展引调水工程,通过新改建堤坝、节制闸,疏通河道提升引蓄水能力,引调农业灌溉用水2.21亿立方米;推动总投资15.57亿元的16个盐碱地水利项目建设,已完成投资10.7亿元;对运东7县(市)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建设进行优化布局,因地制宜新建和提升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22万亩,盐碱耕地高标准农田占比达到61%。
随着治理技术的不断提升和土壤环境的改善,沧州盐碱地特色农业呈现出多元化种植的良好局面。除了小麦、玉米等大田作物,梨、苜蓿、高粱、茴香、蜜桃等农作物也在盐碱地里开花结果,成为农民增收致富的“筹码”。
推广技术,实现“标准化”种植
近日,市农业技术推广站站长潘秀芬来到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白庄村,对农户们进行面对面、手把手的农技指导。“有了专业人员的指导,我们种麦子更从容、更有安全感了。”白庄村种植户纷纷表示。
再好的种子、再新的技术,农民会用才能发挥价值。当前,我市旱碱麦种植面积不断扩大,种植村不断增加,为了让广大农民学会“怎么种”,全市各级农业农村部门健全完善旱碱麦技术推广体系,壮大专业人才队伍,技术推广人员已达1349人,实现种植村“每村都有一名技术员”。
在渤海新区黄骅市旧城镇的纳茉农场,紫花苜蓿即将迎来收割期。“在盐碱地种植苜蓿,可以降低土壤中的盐含量,提高土壤有机质含量。种完苜蓿以后,再轮作种植旱碱麦,可以减少肥料用量、提高产量,实现增产增效。”农场负责人刘德成说,纳茉农场是河北省农林科学院盐碱地综合利用示范基地,自2023年开始,农场便尝试苜蓿、旱碱麦、夏玉米轮作,最大限度提升土地利用率和产出率。
立足于突出“试点引领”作用,我市制发了《沧州市建立完善盐碱地轮作休耕模式的指导意见》,确定了“苜蓿—旱碱麦—玉米轮作”等10套主推轮作休耕模式和10项技术指导规程。同时,持续开展省级6试点、市级8样板示范建设,推广旱碱麦标准化繁育、苜蓿—旱碱麦轮作等经验。
规模化、标准化种植,是旱碱麦产业发展的重要推动力。为此,我市绘制了旱碱麦绿色高产高效技术路径图,确定了35项主推技术规程,并落实到20个百亩攻关田、9个千亩示范方、9个万亩高产片;发布实施了《黄骅旱碱麦生产技术规程》等6项省级地方标准,以及《沧州旱碱麦》《高粱旱碱地杂交制种技术规程》等16项市级地方标准;开展“十百千”专项活动,培训190场、8786余人次,发放技术资料20000余份,培养乡土专家31名。新技术、新模式的应用,持续为盐碱地综合利用增动力、添活力。
延伸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
位于南皮县的河北五格食品科技有限公司,以旱碱麦为基本原料,打造了以全谷物均衡膳食纤维为卖点的面粉、面条、馒头等产品,畅销北京、天津等多地。
“随着全谷物饮食理念深入人心,把麦胚、麦麸等副产物利用起来,帮助相关企业延伸产业链条,逐步成为我们研发的方向。”中国农业科学院农产品加工与营养健康研究院(沧州)副院长刘贞贞说,研究院现已建成旱碱麦加工与制品创新研发中心、果蔬食品制造与营养健康研发中心等多个研发中心,聚焦旱碱麦、冬枣、碱地梨、苜蓿、中药材等特色资源,开展盐碱地特色农产品独特品质挖掘和精深加工技术研究。
盐碱地特色农业,蕴含着巨大的市场潜力。瞄准精深加工领域,我市成立沧州市农产品加工技术协会,组建7支科研团队,开发精深加工产品20余款。同时,支持加工龙头企业技术改造、产品研发,延长产业链条,提升产业附加值,并结合直播带货等多元化、现代化的销售手段,创造出更大的市场价值。
随着盐碱地综合利用工作的推进,沧州盐碱地特色农业的品牌影响力持续提升。为了进一步强化品牌效应,我市印发了《沧州市盐碱地特色产品品牌打造实施方案》,围绕旱碱麦、蔬菜、水果等盐碱地特色农产品,强化品牌打造推广;成立了品牌运营公司和品牌管理协会,举办了沧州市盐碱地产品品牌Logo和宣传语设计大赛等系列活动;深入推进农产品品牌、区域公用品牌和企业品牌“三位一体”品牌体系建设,提升盐碱地特色产业的市场竞争力。
来源:沧州日报
编辑:任梓绮
编审:于国树 崔秩恺
审核:孟 辉
邮箱:zjrongmeiti@163.com