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期,广东省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能力提升培训活动在深圳市成功举办,活动由广东省教育研究院主办。来自全省21个地级市的160余名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研员及骨干教师参与,围绕“大观念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革”这一核心主题展开深度研讨与实践观摩,共同探索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前沿理念与创新路径。
大观念引领:开启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变革新征程
此次活动开幕式在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举办。活动现场,深圳市福田区教科院院长林君芬在致辞中表示,深圳市福田区作为2025年广东省基础教育课程教学改革深化行动实验区、首批广东省中小学科学教育示范区、广东省中小学智慧教育应用示范区,正以“广结善缘、广种福田”的理念推动教研转型,致力于从完整育人的大观念出发,立足学生终身发展,打破学科界限,构建面向未来的教育生态。
广东省综合实践活动教研员胡军苟指出,本次培训聚焦基于核心素养和大观念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教学变革,大观念教学是破解课程碎片化的金钥匙,要以真实问题为导向,构建跨学科实践新范式。通过专家点评形成闭环,以提升实操能力。
大观念赋能:构建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视野
林君芬围绕课程综合化的背景、跨学科学习、综合化课程、校外实践等内容展开分享。她表示,跨学科学习要通过整合学科逻辑、生命逻辑和生活逻辑,构建项目库;综合化课程要以解决实际问题为核心,创新课程开发与落地方式;校外实践要以生活和世界为教材,构建五彩课程图谱,推动AI应用,引进科学家资源。同时,教研员应具备专业领导力、服务公信力和领域影响力。
深圳市福田区红岭实验小学校长臧秀霞深入探讨了学校在大观念引领下,如何将国家课程进行综合化实践,让知识真正融入学生的生活。学校主要通过考察探究、创意物化、职业体验、社会服务这四种学习方式,构建起跨学科主题实践框架,不仅丰富了学生的学习体验,还提升了他们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深圳市福田区福强小学校长柯坚林也分享了学校在大观念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改革经验。福强小学的《乐木课程》以“技术与生活的联结”为大观念,将传统木工教学升级为“智能+木工”的跨学科实践,有效整合了零散知识,构建了“解决真实问题的能力体系”。学校通过“双师协同”模式,打破学科壁垒,采用“学科教师+技术导师”的组合,以素养为导向,推动教学创新。在评价转型方面,引入UBD(理解为先)模式,将评价前置为课程设计的起点,确保课程与学生素养发展目标高度一致。
大观念教研:展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大格局
活动中,深圳市的市区教研员、校领导和一线教师代表向全省教研员和参训教师分享了他们在大观念引领下的综合实践活动课程领域的研究成果和实践经验。全方位、多角度的立体展示,呈现了深圳市教师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建设方面的理论研究与积极探索,赢得了与会教师对特区教育实践成效的高度认可。
福田区分享了智能基建、教师转型以及资源共享、通过AI技术促进教育教学改革等方面的具体措施;光明区分享了大概念引导下的跨学科教学的方法,并探讨了将综合实践活动与传统劳动课程相结合的有效途径及其对学生动手能力和团队协作精神培养的意义;罗湖区讲述了学校基于南药文化开展的一系列特色综合实践活动;宝安区分享了家校社推进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新思路;龙岗区倡导运用批判性思维深化综合实践活动的内容与形式;南山区深入分析了跨学科教学的设计原则与执行策略,提供了实用的操作指南;福强小学副校长许志钢分享了学校在STEM教育框架下开展综合实践活动的成功案例。
大观念教学:驱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的深度转型
活动期间,深圳市多所学校展示前沿课例。
教育部乐高基地核心教师、福强小学教师金源以“福妞强仔游乐园历险记”为情境,巧妙融合生命科学与机械工程。课堂上,学生化身小小工程师,通过距离传感器采集身高数据、编程控制电机运转,完整经历“发现问题-设计算法-验证优化”的探究过程。课程不仅渗透传感器原理与机械传动知识,更以“生长变化”为主题,引导学生对生命科学展开深度思考,实现科技理性与人文情怀的完美交融;在青年教师陈思敏带来四年级STEM课《迷你快递驿站》上,学生运用木工技艺搭建驿站主体,集成DeepSeek智能体、二维码识别和语音交互模块,攻克“扫码取件效率”“人机交互精准度”等实际难题。
在初中课例分享中,龙岗区龙城高级中学(教育集团)宝龙外国语学校教师吴黛以诗歌创作为媒介,引导学生通过“观察生活—感悟情感—创作表达—反思成长”的路径,创绘童诗邀请函,将文学素养与生命教育深度融合;深圳市福田区第二实验学校(北校区)教师麻燕青在科学与艺术融合的实践探究中提升学生的综合素养。学生在驱动性任务下,通过小组合作,设计并演奏了校园自制乐器,生动诠释了实践育人的理念。
大观念驱动:推动综合实践活动课程迈向新高度
胡军苟总结称,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是培养学生核心素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的重要载体,教研员作为课程改革关键力量,肩负推动课程实施与质量提升的重任。
他还表达了对全省教研员的五点期望:理解大观念引领作用并贯穿课程全程;深化跨学科融合,培养学生综合解决问题能力;结合地方实际开发特色课程;关注学生差异,激发自主探究热情;提升专业素养,为教师提供专业指导。他表示,相信在全体教研员的共同努力下,该课程将为广东省基础教育高质量发展作出更大贡献。
采写:南都记者 周正阳 通讯员 俞雪荣 符玉珩 许志钢 麻燕青 韦国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