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象新闻记者 贾利超
5月11日,在安阳市龙安区马家乡硇后村宝山沟田野里,村民们正在栽插红薯秧苗,他们顶着夏天烈日,忙碌不停,有的刨坑挖穴,有的拿管放水,还有的插秧培土……
“我们一大早就来到地里了,一直干到现在,今天已经插了三亩多,大约有一万株红薯苗。计划到11点半收工,把这块地插完。今年都是特地从外地购买优质品种的苗子,耐干旱、产量大、出粉率高。一旦秧苗成活,马上就进入雨季,就能获得好收成!”硇后村村民王秋生信心满满的说。
硇后村位于马家乡政府东南2公里处,总人口700余人,耕地510余亩,属于浅山丘陵地带。该村农业传统种植以小麦、谷子、玉米为主,还有豆类等其他杂粮。耕地大都是旱地,农业收成靠天,所以村里人大部分都是靠出外打工,增加收入,维持生计的。
乡村振兴战略的实施,给硇后村的发展带来了新的机遇。乡村振兴,产业先行。据该村党支部书记王来顺介绍,根据区、乡发展产业指导思想,“因村而异,一村一品”,该村先后召开党员大会、村民代表大会、老干部、老党员及在外创业知名人士座谈会等,让大家各抒己见,献计献策,选准产业项目,增加农民收入,壮大集体经济,建设美丽村庄。大家一致认为,发展红薯产业,切合村里实际。硇后村耕地土性大部分是红白两掺的粘合土,适宜生长红薯;耕地大都在山脚下,稍一下雨,雨水顺势而下流到田里,有利于禾苗生长;天气干旱时,受山水的影响,也能使土壤保持湿润,不至于一下子将禾苗旱死;就红薯本身而言,好栽植,见水就活,成活后马上进入雨季,正是生长期,也不耽误地上扯秧,地下结果。进入秋季,雨水变少,日照充足,有利于地下红薯果实授粉长大,秋末初冬就进入收获的季节了;更重要的是红薯属于稳产高产作物,每亩少则3000斤左右,多则4000到5000斤;红薯通身都是宝,嫩绿的叶子可做蔬菜食用,味道鲜美,去掉果实后的茎叶可做牛羊饲料,晒干储存以便牲畜过冬。由此可见,红薯产业是投资少,见效快,效益高。
就这样,该村2024年就流转土地130亩,全部栽植红薯,随年见效,获得红薯大丰收,村集体增收达到20万元,同时拓展了农民就业门路,增加了农民收入。
为了进一步提高经济收益,该村投资32万元,兴建一个红薯淀粉生产加工车间,将红薯粉碎、粉浆沉淀、过筛滤渣、提取淀粉等一条龙生产线,日加工可达5000斤,这样,降低了加工成本,提高了经济收益,带动村民增加收入,不但满足本村需求,就连周围邻村的村民也都大车小车拉来红薯加工。
“尽管现在干旱少雨,村民们仍然对红薯产业的发展抱有十足信心,连续几天,坚持抗旱插秧,浇水保苗。截止目前已经栽插秧苗100余亩,三五天就可以完成插秧任务。”王来顺说,“下一步,我们要把红薯产业做大做强,不仅仅在淀粉加工上,还要开展粉条加工、皮渣加工、粉皮制作、薯条制作等产品,形成红薯产品产业链条,把薯类产品精细化,种类多一点,质量优一点,食用广一点,满足市场需求,扩大销售渠道,提高经济效益,集体经济力量不断壮大,村里老百姓收入不断增加,把硇后村变得越来越美丽。”
“截至目前,马家乡不光有硇后村、还有李庄村、东坡村等,他们的红薯产业基地已经初具规模,通过近几年的实践,已经取得了一定的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赋能乡村振兴新活力。乡党委、乡政府积极支持、引导红薯产业发展,有信心,让红薯产业的“薯”光照亮农民幸福路。”马家乡党委书记牛铭伟表示。
编审:孙喜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