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米SU7参数图片) Ultra以“地表最强四门量产车”之名横空出世时,雷军高呼“重新定义豪车新标准”,然而短短三个月内,这款售价52.99万元的高端车型却因性能阉割、虚假宣传与质量争议,将小米汽车的品牌信任推至悬崖边缘。这场始于技术狂欢、终于用户维权的闹剧,暴露出新势力造车在技术沉淀与品控体系上的致命短板。



技术虚火,脱下碳纤维“皇帝新衣”

SU7 Ultra上市时以1548匹马力为卖点,当时可谓“性能为王,人尽皆知”。不过,却在2025年5月推送的OTA更新中,将马力限制为900匹,解锁全功率需在指定赛道完成圈速考核。

这一“游戏化”设定引发用户强烈反弹,车主感觉像被耍了,质疑“花50万买性能车,为何还要刷赛道成绩?”尽管小米以“安全考量”回应,但其购车协议中未明确标注限制条款,涉嫌信息不透明。更讽刺的是,该政策因用户抵制最终取消,暴露出技术决策的草率与用户沟通的失效。

当然,大马力限制仅是爆发的凝聚点,让车主爆发或是那能提升性能的“挖孔机盖”。售价4.2万元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宣称“复刻纽北原型车空气动力学设计”,却被车主实测无导流功能的装饰件。

鼓风机测试显示,纸巾在风道开口处纹丝不动,与雷军直播中“内部结构优化散热”的承诺形成荒诞反差。小米虽致歉并推出改配方案,但许多车主并不买账。

有位准车主说,“小米,你们对得起我们这些车主的信任吗?就给2000块钱(相当于2万积分)打发人,60万的车我都买了,还差这2000块钱,还是积分,退车退车。”



另外,还有许多车主集体发言,要求小米给个合理交代。诸位车主抱在一起维护自己的权益,小米汽车一次次撕破车主对其的信任,也让曾经的流量顶流一下跌落神坛。这种“技术包装与实物缩水”的落差,直指小米对核心技术的把控缺失。

质量垫底与安全隐忧

某汽车质量网发布2025年第一季度榜单中,小米SU7以239分垫底,被贴上“质量最差纯电车”标签。当时营销多猛,现在打脸就有多猛。这一结果也直接让“米粉”炸开了锅,甚至有网友产生质疑。

但该平台可是具有权威性的,简单来说,这就是官方发起的汽车投诉维权平台,所有结果都是车主们真实反映、投票出来的。

不过值得注意的是,有博主质疑,某汽车质量网上,竟看到小米SU7拥有行业内最低的投诉/销量比率,却被评为质量排行榜倒数第一,非常不理解。内容差不多的榜单,却映射截然不同的结果,到底谁更可信?



造车资质的终极拷问

雷军以“为发烧而生”的互联网思维复制手机营销,但汽车产业的复杂性远超预期。SU7 Ultra的“纽北调校底盘”“4秒级加速”等实验室数据,与实际驾驶体验差距显著,社交媒体上“参数虚标”质疑不断。过度依赖营销话术,却缺乏核心技术验证机制,导致用户预期与产品力严重错配。

一系列的事件发生,导致信任危机,从而陷入停产传闻。若失去高端溢价,也会导致小米“人车家全生态”战略沦为空中楼阁。更严峻的是,其试图通过低价车型复制“红米模式”,也将面临比亚迪、埃安等成熟品牌围剿。



汽车网评:

小米汽车的困境,本质是互联网思维与汽车工业规律碰撞的必然结果。当“颠覆者”人设崩塌,用户发现光鲜参数背后是品控漏洞、技术缩水与信任透支,所谓的“科技平权”便成了皇帝的新衣。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