工人日报-中工网记者 邹倜然
“要把3万余吨的钢结构分解成138个智能模块,精度控制在2毫米以内,相当于在30个足球场面积上绣花,挑战很大。”中铁宝桥舟山公司总工程师吴江波指着设计图纸介绍。
焊接机器人正在工作
在吴江波面前的,是正在建设阶段的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这座主跨1488米的大桥是世界上跨度最大的公铁两用大桥,在高铁跨海桥梁中首次应用斜拉悬索协作体系、嵌入式设置沉井基础等五项“世界之最”和三项“世界首次”的施工方法。“制造难度前所未见。”吴江波表示,要破解这些难题,必须加快推动传统钢桥梁制造向智能化、自动化转型升级。
走进西堠门公铁两用跨海大桥智能制造车间,智能焊接机器人列阵排布,机械臂精准舞动,激光火花飞溅。焊接作为钢桥制造的核心环节,其质量直接关系到桥梁的安全性和性能。中铁宝桥舟山公司技术研发部副部长郭瑞介绍道:“通过给自动化焊接设备接入AI深度学习算法,就是给机器装上了‘智慧大脑’。”
“这些机器人配备的先进机器视觉系统,如同拥有敏锐的‘眼睛’,能够准确精准识别所需焊接位置,还能够快速捕捉到焊接图像数据,识别焊缝中的各类缺陷。”郭瑞说道,设备一旦通过“眼睛”发现问题,系统立即发出警报并定位,确保不良产品在第一时间得到处理。
吴江波告诉记者,他们还布局了钢桥梁制造“五线一系统”智能产线,能够实现全流程制造自动化生产,在大幅提升生产效率的同时,产品质量也实现了质的飞跃。这条国内领先的生产线覆盖了从板材智能下料切割、板单元智能焊接、节段智能总拼、钢箱梁智能涂装、钢护栏智能制造以及车间制造执行智能管控全过程,实现了钢桥梁自动化、数字化、智能化、绿色化制造,单元件制造智能设备使用率达100%,生产效率提高了40%以上。
来源:工人日报客户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