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2023年度“国家三大奖”初审公布时,来自燕山大学的田永君院士凭借“比天然金刚石更硬、更韧材料的创制”的成果,与中科院物理所、浙江大学一起通过了“国家自然科学奖一等奖”的初审。虽然最终田永君院士与这一荣誉失之交臂,但也为燕大的科研能力疯狂刷了一波存在感——毕竟,这个大奖是连北京大学都还未曾问鼎的荣誉。
在国内众多实力强劲的理工类院校中,燕大的综合实力确实算不上。但由于脱胎于哈工大,继承了哈工大在机械工程领域的优势资源,燕大的机械,尤其是重型机械及装备无疑是一大特色与特长。
即使落选“双一流”工程,即使最好的机械工程在学科评估中也仅为A-,但作为昔日“机械四小龙”之一的燕大,一直受到诸多好评和追捧。尤其是在很多博主眼中,燕大是“三非”院校中的佼佼者,特色学科优势突出,根正苗红低调务实,十分值得推荐。
那么,燕大的实力究竟怎样?或许用数据来说更具说服力。
燕山大学
脱胎于哈工大,工科立身
成立于1920年的哈工大,自成立之日起,就一直是国内颇具盛名的工科院校。新中国成立后,哈工大被委以重任,列入国内重点发展的大学,是国防科技建设领域的重要院校,其工科实力十分突出。
1958年,哈工大为服务国家建设需要,将重型机械及相关专业迁至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组建了哈尔滨工业大学富拉尔基分校。后来,该校几经改革成为今天的燕山大学。因此,燕大以哈工大为源流,承袭哈工大在工科的优势和优良的学术风气。
由于燕大是以重型机械及相关专业为主体发展起来的,机械类专业也理所当然作为其优势学科。1960年开始独立办学时,还曾被定名为“东北重型机械学院”,成为原第一机械工业部直属高校。这就是燕大与原吉林工大、合工大、湖南大学并称“机械四小龙”的原因,既是身份的证明,也是实力的象征。
原东北重型机械学院
在那段峥嵘岁月里,在重工业被优先发展的时期,当时的东北重型机械学院也得到国家的大力支持,第一任院长由原第一机械工业部副部长杨殿魁兼任。同时,学校云集了当时国内一批重型机械领域的学术带头人,包括康大韬、林秀安、郑炀曾等专家。
彼时,学校选址在工业重镇齐齐哈尔市富拉尔基区,毗邻当时的第一重型机器厂。一重与学校相辅相成,互相促进:学校可以将最新科研成果运用到重型机械的研发和生产中,一重也为学校的师生创造了实践的最佳平台。
独立办学后,学校在1961年合并了沈阳重型机械学院、兰州石油化工机械学院,实力进一步提升,并开始招收研究生。改革开放之后,学校顺利被确定为“全国重点大学”,可见当时学校的实力是十分强劲的。
从八十年代中叶起,学校逐渐搬迁至秦皇岛,并最终定名为“燕山大学”。用十余年时间才完成搬迁,其中的曲折,实在是一言难尽。
燕大的发展不仅与哈工大一脉相承,同时也承袭了一所工科院校该有的细致、严谨、专业,以及服务国家建设,培养高水平人才的使命感。这种传承,推动着燕大不断开创更好的明天。
特色学科优势显著
在重型机械及装备领域的百年不懈探索,使燕大沉淀出在机械工程领域的显著优势。燕大的机械工程为一级学科国家重点学科,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获评A-,是河北省唯一的A类学科。
除了以重型机械及装备为特色之外,燕大在机械设计及理论、机械电子工程、机械制造及其自动化、材料加工工程等重点学科,也享有重要的学术地位,汇聚了机械领域的大批人才,教学、科研力量强大。
仅在燕大机械学院,拥有副教授以上职称的教师有179名,其中就包括黄传真、赵丁选两位长江学者特聘教授,“国家杰青”张立峰等国家级人才。
2016年,为支撑我国正式加入《华盛顿协议》国际工程教育组织,燕大作为部委选定的两所高校之一,以工程专业国家认证接受了《华盛顿协议》国际专家的观摩考察并评估合格。如今,燕大已有18个工科专业通过工程教育专业认证,意味着这些专业培养的人才得到国际同行认可。
基于强大的学科实力,燕大创建了多个领先的科研平台,在前沿科技攻坚上一次次取得重大成就。
燕大在机械工程领域创建了4个国家级科技创新平台,包括起重机械关键技术全国重点实验室、冷轧板带装备及工艺国家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先进制造成形技术及装备国家地方联合工程研究中心、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和材料科学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省部级科研平台更是有十余个。
在这些“神兵利器”,燕大科研团队在前沿技术领域不断攻城略地,面向国家重大装备需求,解决“卡脖子”问题。关键核心设备“板形检测仪”成国内唯一替代进口产品,研发了万吨水压机、千吨级架桥装备等国内多项国宝级“首台套”,攻克了重型装备设计与稳健运行等关键技术,突破超细贝氏体钢技术瓶颈,解决特种并联机器人装备技术难题……这些具有非凡意义的成果,只不过是燕大诸多成果的一部分。
颇具实力的综合性大学
由于是上世纪80年代后才搬迁至秦皇岛,燕大校园谈不上“古色古香”,更多的是富含科技气息的现代化建筑。校园内绿树碧水,白色教学楼被爬山虎征服,毗邻金梦海湾,景致之美可比肩风景名胜。
行走在燕大校园,随处可见莘莘学子忙碌的身影,或校道上展示最新研发的车辆,或操场上演练智能机器人,草坪上争论得面红耳赤,或海边伴着海浪声背诵英语……来自全国各地的学生,在这里学习各学科前沿知识。
今天的燕大,不再是单一的“机械”学院,而是工学为主,多学科协调发展的综合性院校,涵盖九大学科门类。除了机械工程之外,燕大在材料、控制、材料、计算机等学科领域同样实力不俗。
从整体上看,燕大有14个博士学位一级学科,30个硕士学位一级学科;3个博士专业学位类别,19个硕士专业学位类别。学校有5个国防特色学科,5个学科进入ESI排名全球前1%,其中工程学学科排名已进入全球前1‰。
在第四轮学科评估中,燕大的材料科学与工程获评B+,控制科学与工程、计算机科学与技术、化学工程与技术等三个学科为B。
经过百余年的发展,燕大不仅在重型机械成套设备、亚稳材料科学与技术、精密塑性成型技术、大型锻件锻造工艺与热处理技术等传统优势领域具有国际先进水平,同时在并联机器人理论与技术、流体传动与电液伺服控制技术、工业自动化控制理论与技术、极端条件下机械结构与材料科学等前沿领域,也积淀了显著优势。
就拿材料科学领域来说。燕大创建了亚稳材料制备技术与科学国家重点实验室,也有金属产品工艺及性能优化控制河北省重点实验室等省部级平台,完成了“比天然金刚石更硬、更韧材料的创制”成果的田永君院士,就是材料科学领域的学术带头人。
虽然与2023年度国家自然科学一等奖失之交臂,但燕大早已是国家科学技术奖励的常客。自2000年改制以来,燕大凭借各项突出成果,累计获得国家科技奖励20项,包括国家自然科学二等奖4项,国家技术发明二等奖5项,国家科技进步奖一等奖2项、二等奖9项,其科研攻关能力由此可见一斑。
冲刺“双一流”
如果说燕大还有什么遗憾,那就是作为昔日的“全国重点大学(99所)”之一,不仅落选了“211工程(115所)”,至今也还没入选“双一流”工程(147所)。
燕大落选的原因很多。“双一流”是一项综合性工程,其评选需要考虑多个因素,加上机械工程不是当前重点发展学科,而国内擅长机械工程学科的院校太多,学科评估中获评A-的燕大也仅是全国前10%,多达19所。不过,实力在线的燕大,被当作第三轮“双一流”的有力竞选者。
一方面,就自身而言,燕大在持续进步。燕大有院士团队领衔,有全国重点实验室、工程技术研究中心、国防重点学科实验室等“硬实力”,以及多个“国家三大奖”成果的加持,其科研实力、学科水平毋庸置疑;近些年来,又自主创建了卓越工程师学院,获批主持国家自然科学基金国家重大科研仪器研制项目等,实力不断提升。
另一方面,燕大所获得的支持还在扩大。河北省明确提出支持燕大机械工程、材料科学与工程等实力学科冲击“双一流”,并计划通过校企合作等方式优化课程体系,打造“产学研深度融合”的“燕大模式”。
如此看来,燕大入选“双一流”或许只是一个时间问题。2027年再见分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