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 王晖 来源 | 首席品牌观察
起猛了,看到一向自信满满的雷军也丧起来了。
最近,雷军起了个大早,在健身房打卡后发了条微博,直言“过去一个多月,是我创办小米以来最艰难的一段时间,情绪比较低落,取消了一些会议安排和出差计划,也暂停了一段在社交媒体上的互动。”
▶图源:@雷军
从“爽文男主”到“虐文男主”,雷总的人生剧本发生改变,确实只用了1个月时间。
都说网友的记忆只有7秒钟,但对于小米汽车的相关负面新闻,在各种话题狂轰滥炸和不断升级的舆情讨论下,大众的记忆一再被加深。
甚至,从“年轻人的第一台车”到“年轻人的第一次维权”,雷军和小米汽车也只用了1年时间。
小米汽车的质量,陷入“罗生门”
雷军突然的“情绪低落”,或许和近期中国汽车质量网公布的一个榜单有关。
根据中国汽车质量网发布的一份汽车质量榜单,2025年第一季度新能源中大型及大型车质量排行(纯电车型)共有29款车型上榜,其中平均值(含平均值)以上共有15款车型,平均值以下共有14款车型。
▶ 图源:中国汽车质量网
平均值以上的车型,排名前三的是广汽昊铂GT、岚图追光、阿维塔12,享界S9、零跑C01、智界S7也都进入了前十名。
而平均值以下的车型中,排在最后的就是小米SU7。
或许在大众认知中,小米SU7算不上遥遥领先,但是汽车质量倒数第一,实在出乎很多人的意料。
该榜单则提到,部分车型表现出的潜在缺陷风险相对较高,且较高的投诉销量比也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部分车型的整体质量评价结果。
不过,对于中国汽车质量网的这份榜单,不少网友对真实性提出了质疑。
有汽车博主跑去查阅了该网站投诉专区的所有公开记录,发现2-3月小米SU7投诉记录只有2条,分别涉及音响和轮毂外观磨损,该博主认为,这并非明显的质量问题。
▶图源:微博@刘昌睿
此外,小米SU7被投诉次数和销量的比率是0.004%,这数据低得超乎想象。
因为行业平均比率是0.319%,特斯拉是0.035%,比亚迪是0.213%,这么一对比,小米SU7的投诉率简直低到尘埃里了。
▶图源:微博@刘昌睿
按照这个投诉率来排名,小米别说倒数第一了,都能去争冠军了。
一位车主还翻出了去年中国汽车技术研究中心的C-NCAP碰撞测试报告,小米SU7 Max以93.5%的C-NCAP历史最高分,一举摘得五星评价的桂冠,被誉为中国最安全的汽车。
时而“最安全”,时而“质量垫底”,不同机构报告得出的截然相反的结论,让小米SU7的品质到底如何成了一场“罗生门”。
就如同雷军微博两极分化的网友评论,小米汽车似乎走到了一个十字路口,前路方向相当迷茫,这让内心强大的雷军也开始创业艰难了。
“米粉”变“米黑”?小米车主集体维权
在微博中,雷军最后用“谢谢”二字,表达了对一向支持小米的米粉的感激,但是,随之而来的维权潮也在告诉雷军,用户从“米粉”到“米黑”,只需要一辆SU7。
近日,社交平台上,有博主晒出了一张维权群截图,显示已有超过300名准车主签署了联名信,要求小米汽车在72小时内给出解决方案,否则将集体向市场监管部门投诉。
▶图源:小红书
此次维权指向了小米SU7 Ultra车型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涉嫌“虚假宣传”,维权群中部分车主表示,已委托律师团队研究《中华人民共和国广告法》第二十八条“虚假宣传”认定标准,准备提起集体诉讼。
有车主表示,起初宣传的时候,小米汽车对“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的描述相当高大上。
诸如“完全复刻纽北赛道原型车设计”“赛车级碳纤维”“双风道空气动力学设计”“能辅助散热还能提升下压力”“减重”等卖点,让广大米粉心动不已,不少人正是冲着这些性能才花了4.2万元选装了这一配置。
但是,随着车辆的正式交付,有车主发现实物与宣传严重不符。
有车主实测发现,所谓“双风道前舱盖”既无法有效导流,也难以产生下压力。
▶图源:@南方新闻网
消息一出,引发了更多未提车车主的不满,不少人吐槽,“所谓空气动力学设计根本是噱头,4.2万元买的就是个带孔的碳纤维皮肤。”“宣传的时候吹得天花乱坠,结果到手就是个样子货,这不是忽悠人吗?”
▶图源:小红书
随后,小米汽车进行了回应,称目前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在满足复刻外造型的需求之外,提供了部分气流导出和辅助前舱散热功能。但这一官方说法,似乎坐实了“虚假宣传”的猜测。
▶图源:@小米汽车
尽管小米汽车表示,对之前信息表达不够清晰深表歉意,还给出了解决方案,比如未交付的订单可以限时改配,已提车和特定时间前选配的锁单用户赠送2万积分。
但这一方案并没能平息小米车主的愤怒。在未提车的车主看来,小米汽车的交付周期本来就长,如果改配铝制机盖需要重新排队,等待周期长达30-40周,这“等于让消费者为小米的虚假宣传买单”。
而对于已经交付的车主而言,2万积分补偿更像是一种敷衍,和4.2万元的选装价格差距太大,他们希望的是无损退车,而不是用积分就打发了。
“爽文男主”的“至暗时刻”
事实上,正如文学作品中描述的那样,每一个“爽文男主”的人生都不可能一帆风顺,“逆风翻盘”的故事才更生动。
而回顾雷军的创业之路,同样是一部充满坎坷的奋斗史,“至暗时刻”并不少见。
大四的时候,雷军和同学创办三色公司,结果因为业务方向不明确、合伙人之间矛盾等问题,公司没多久就宣告破产,雷军第一次创业就以失败告终。
后来雷军加入金山,金山也经历了各种困境,和微软竞争时,差点就撑不下去了。雷军曾说,自己那段时间经常失眠,人生陷入了灰暗。
2010年创办小米后,小米公司同样一波三折。最严重的一次,由于供应链问题,小米手机销量跌出全球前五,遭遇严重市场危机。但每一次,雷军都带着小米挺了过来。
不过,当雷军从手机领域迈入造车领域,遇到的困境有点不一样了。
汽车行业本就是竞争激烈、技术门槛高的行业,消费者的关注度和期待值都非常高。此前小米可以靠性价比和创新在手机、家电等领域闯出一片天,可在消费者对质量和安全性更加敏感的汽车领域,一旦出现信任危机,想要重新赢回消费者的心,难度可不小。
▶图源:@雷军
所以,小米SU7的质量争议和“虚假宣传”风波,不仅会影响小米汽车的销量和口碑,还可能让整个小米品牌的形象受到了冲击。
当然,话说回来,小米已经成立了15年,拥有强大的品牌效应,也积累了庞大的粉丝基础,并不会轻易被负面新闻击垮。
今天(5月12日),又一份榜单或许可以提振雷军的情绪。
在懂车帝公布的4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上,小米SU7售出28585台,在4月份全国乘用车零售销量排行榜中,取得了10-50万区间榜首。
要知道,整个4月份小米汽车正处于被舆论围剿的风口浪尖,销售量能超过28000台,也可以体现出小米的良好用户口碑。
▶图源:懂车帝
互相打架的榜单,呈现负相关的品质和销量,这一切看起来似乎相当魔幻,不符合常理,但也让我们看到,新能源汽车领域的水有多深。
对于小米汽车而言,可以从中吸取这样一个教训,在宣传产品的时候一定要实事求是,保证产品质量,因为品牌信誉一旦崩塌,想要重建就难了。
而对于消费者而言,或许会产生“信榜单还是信口碑”的疑惑,但我想说的是,买车的时候,如果能关掉品牌滤镜,只关注自我需求和产品性能,才可能不被营销蒙蔽了双眼。
*编排 | 三木 审核 | 三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