几年前,昆明市主城区一个即将落地的优质招商项目因土地指标不够陷入僵局。与此同时,几十公里外的寻甸县,有闲置用地,却缺招商能力和项目经验。

一个城市的两端,资源错位、项目搁浅,不是因为缺机会。

中国有东西差距,昆明有南北差异。在昆明这样一个兼具“大都市”与“大农村”特质的城市,类似的困局并非孤例:主城五区仅占全市14%的土地,承载了近八成的经济总量;而北部东川、禄劝、寻甸三地,曾是国家扶贫重点县,却因基础设施、物流交通等短板错失发展机会。

但现在,一套新的“城市调度术”正在改写这一切——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

打破“区与区”的边界

“跨区域产业协作”到底是什么?

核心在于打破行政壁垒、实现资源优化配置与优势互补,这一理念在中国古代历史中早有生动实践。

大禹治水时,通过勘察全局,制定统一规划,明确各区域功能分工。春秋战国时期,面临资源分配不均的难题,管仲提出“四民分业”“盐铁专营”制度,将手工业者按行业聚居,盐工聚于东海之滨、铁匠居于泰山脚下,既避免恶性竞争,又实现技术共享。齐国九合诸侯,成就春秋首霸,也让参与国共享了三十年和平红利。

北宋在雄州设置榷场时,创造性地采用“分场管理”模式,辽方商户在北场交易,宋方商户在南场经营,中间设“中衢市”供双方自由议价,用经济纽带维系了百年和平。

晋商称雄商界,“身股制”发挥着作用。以大盛魁商号为例,东家出资金占“银股”四成,掌柜与伙计以劳力入“身股”占六成,年终分红时身股与银股均分,这种制度在万里茶道中发挥奇效。

“抱团取暖,利益共享”是人类永恒的智慧,且永不过时。现代社会发展更需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局限,以全视野规划谋篇,方能实现“1+1>2”的共赢。

昆明市创新机制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正是历史智慧在新时代的延续与创新。诠释了“一盘棋统筹”的战略视野、“一揽子部署”的系统思维、“一体化发展”的协同智慧,以及“产业共谋、利益共享”的共赢逻辑。

拔藩篱:从“自己的项目”到“全市一盘棋”

2022年5月,昆明出台《关于统筹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的意见》,随即配套落地两个操作性强的“办法”,分别针对招商引资项目和存量产业的跨区域流转。

随后的三年行动计划和“十大重点任务清单”,明确了跨区域合作的任务表和时间表,这便是跨区域产业协作“1+2+N”机制。

亮点在于三个“一盘棋”:产业布局、要素配置、招商引资。加上三项保障机制:利益共享、统计核算、督促考核。



这三个“一盘棋”,直指长期以来,主城核心区空间受限、远郊县区项目缺乏、合作招商动力不足、资源要素失衡错配等制约昆明区域协调发展的待解难题。这些难题,解决不好容易滋生“内卷”式恶性竞争,相互“挖墙脚”,让区域陷入零和博弈、负和博弈。

国家强调区域协调发展的用意,就是要打破“一亩三分地”的割裂思维,打造整体性、一体化的区域治理体系。

比如,西山区缺用地、富民县有空间,于是两地合作建设大兴药光互补光伏电站项目,实现了土地、电力资源的区域调配。还探索“板上发电、板下种植、带动乡村振兴”的三位一体模式,也就是中草药栽种在光伏电板下,实现绿色效益与经济效益双丰收。



又如,云铜股份曾受限于主城的环保与规划限制,最终由安宁市与高新区共同推进其跨区域流转,既解发展之困,又保企业之需。

禄劝县和富民县协同保障新希望集团云南新龙矿物质饲料有限公司跨区域落地,约定在禄劝县进行矿产资源开发,在富民县进行生产加工,实现三方共赢。

以“义”制“利”,主张共享。

2009年东川区在寻甸县选址建设产业园区,多年来,缺乏相应的支撑政策和工作机制让发展捉襟见肘。2022年“及时雨”政策的出台,两地便于10月签订合作共建天生桥产业园区协议,解决园区土地历史遗留问题、维护落地企业权益。

2023年,海底鹰深海科技股份有限公司筹划将原在西山区注册的公司迁至滇中新区。西山区、滇中新区和企业三方明确固定资产投资及工业产值分配比例。目前,海底鹰入选云南省制造业单项冠军企业、完成A轮融资,迎来发展新机遇。

通过这套机制,原本“落不下”的项目、因“核算归属”迟疑的合作,终于在制度保障下顺利落地。截至目前,昆明已推动10个跨区域协作项目,涉及资金、产业、土地、税收等多个要素领域,“区与区的界线”在协作中悄然淡化。

带边走:从边陲小镇到区域协同中枢

更广视野、更大格局,昆明也在做一件更冒险、但更有想象力的事:把“协作园区”开到几百公里之外。

2024年5月,昆明出台重点产业协作园区管理办法,统筹划定磨憨—磨丁经济合作区和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2个重点产业协作园区。新机制是对“1+2+N”跨区域产业协作机制的进一步深化和完善,是昆明跨区域协作的“第二曲线”。

落地效果也在加速显现:2024年已有48个项目入驻,投资总额12.92亿元;2025年一季度,又新增7个项目。项目来源地既有昆明本地产业“腾挪”,也有来自上海、福建、湖北、香港的新企业。

磨憨,原是中老边境一个人口2万的小镇。如今,昆明托管后三年,人口翻倍,固定资产投资突破百亿,是此前6年总和的16倍。

昆明正式托管磨憨后,如何把一个“边陲小镇”做成区域协同发展的“前店后厂”?昆明的策略是:推进中国(云南)自贸试验区、昆明经开区、昆明综合保税区、磨憨—磨丁合作区建立“四区叠加、昆磨联动”协调发展机制。



以经开区的产业资源、自贸区的政策红利、综保区的物流便利,叠加磨憨的跨境区位,支持企业“昆明制造+磨憨组装”、“昆明总部+磨憨加工”、“昆明创新+磨憨应用”的模式。

“以城带边”的大义:昆明52个市级部门,154项民生项目下沉磨憨,7家医院托管村级卫生室,5所城内学校对口帮扶边境学校。磨憨,逐步具备一座城市的雏形,也承载着对外开放的枢纽角色。

五华区在这里建设3.9万平米厂房,引入轻纺、机电产业;禄劝在此投资3.13亿元建设标准厂房;安宁市计划投资1.49亿元建设钢结构生产加工厂房及产线;东川则谋划建设注射液生产线,与宇斯药业接洽合作。因郎之汤出名的禄劝县于去年6月在磨憨—磨丁合作区注册公司,销售白酒云之汤,完成出口备案。

南坡国际产业示范园2024年12月3日正式开园,12个产业项目入驻,福建三连制衣两条生产线已投入生产。

与上海松江区、浙江长兴经开区、苏州浒墅关经开区等东中部发达地区11个园区签订结对合作协议,2024年,磨憨—磨丁合作区到位省外资金15.41亿元,超过托管前引进省外资金6年的总和。

投资磨憨、发展磨憨已成为众多企业家的共识,磨憨成为昆明招商引资的“最大IP”。曾经的边境“空白地带”,正成为承接产业转移的“新窗口”。



做样板:推动东西部协作从“输血”到“造血”

具样板意义的,是昆明与上海的“强强联合”。

2021年,昆明市与上海临港集团签署共建临港昆明科技城协议。这个位于经开区清水片区的园区,占地282亩,总投资14亿元,已吸引109家企业落地,包括先进制造、工业互联网、生物医药等产业。

园区采用“重资产+轻运营”的开发模式,由昆明负责建设,临港集团负责招商与运营。运营模式上的“沪滇合体”,实现了“上海企业+云南资源”、“上海研发+云南制造”、“上海市场+云南产品”、“上海总部+云南基地”的理想配置。

不仅如此,2024年,昆明与上海普陀、松江进一步签订《深化沪滇协作共建磨憨沿边产业园区》协议,临港集团在磨憨投资3.5亿元建设跨境服务中心,并设立两家投资公司,将“沪滇协作”从内地延展到边境,真正实现“沿海—内地—沿边”的纵向产业链联动。



自2023年12月3日开园以来,已有109家企业注册落地,涵盖先进制造业、电子信息、生物医药等多个领域,累计16家企业入驻,科仑检测、巴莱咖啡、恒畅农业等10家企业投产运营。

“今年咖啡赛道竞争激烈,入局者众多,作为老牌云南咖企,想要突出重围、大浪淘沙,需要的,正是资源。”巴莱咖啡负责人坦率地说出选择入驻沪滇临港昆明科技城重要原因——资源聚集。

海底鹰有关负责人点赞,“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对推动新型工业化发展、提高科技创新驱动力、打造更优营商环境、推进更高水平开放均具有突出的重要作用。”

华润新能源(昆明西山)有限公司总经理说,“自从昆明建立跨区域产业协调发展机制以来,明显感觉到项目的各项审批手续更为便捷、灵活,坚定投资信心。”



从“分灶吃饭”到“共谋大局”

跨区域协作不是简单的土地流转,是利益、政策、空间与未来的整合体,是城市治理能力的进阶。由竞争转向竞合,有效释放区域一体化发展红利,提高区域内涵。

推动跨区域协作,说到底是一种认知的转变——从“你的发展”到“我们的未来”,从“分灶吃饭”到“共谋大局”。

云南省委常委、昆明市委书记刘洪建说,昆明正致力于推动形成“错位发展、分工协作、功能互补、协调并进”高质量区域经济布局,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

昆明过去两年所做的,是把制度、利益、空间进行再配置。打破地理的“内卷”,从城市化区域挤出的产业空间,正重新在边境生根,在县区开花。

下一步,昆明还将探索与德宏、迪庆等周边州市,以及长三角、粤港澳大湾区、成渝地区双城经济圈、广西北部湾经济区等产业衔接地区的协同发展,把昆明这个“省会核心”真正打造成云南区域协调发展的“中枢引擎”。

总书记的云南考察,明确要求“建设面向南亚东南亚辐射中心”“让高质量共建一带一路可感可及”。

昆明正处于国家战略布局和政策支持最多的时期,尽管前方有各种不确定性,但发展的大逻辑不会改变。

凡益之道,与时偕行。时代风浪越大,更要顺势而为、勇立潮头。



(来源:微公号“拥抱印度洋”)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