近年来,宿州市为进一步提升基层社会治理现代化水平,以综治中心规范化建设为抓手,聚焦阵地建设、科技赋能、服务升级和机制完善,着力构建“一站式受理、一揽子调处、全链条解决”的基层治理平台,为人民群众营造平安、和谐的社会环境。
“建”平台,强化力量资源整合
阵地建设标准化。立足新形势下经济社会矛盾风险复杂多元的实际,建设集信访接待、多元调解、诉讼服务、行政复议、法律服务、心理咨询等多功能于一体的服务中心,进一步规范统一标识标牌、功能分区和制度流程。“一站式”全量受理群众反映的矛盾纠纷化解等各类诉求,构建矛盾化解“1+N”协同治理格局。
力量整合多元化。统筹公检法司力量,采取“重点部门值班常驻、涉事部门随叫随驻、一般部门轮换入驻”的方式,推动行业部门协同发力。完善群众诉求的登记、受理、转办、办理、反馈等工作规范,推动入驻部门按照调解、行政裁决、诉讼、法律监督的“路线图”,实现矛盾纠纷化解法治化、多元化。目前,各县区综治中心均已完成政法、信访及有关行政部门常驻,并邀请人民调解员、心理咨询师等力量入驻。
智慧赋能高效化。充分运用“大数据+人工智能+新时代枫桥经验”的社会治理模式,依托“雪亮”工程,整合各县区社会治理信息化资源,研发数智化治理平台,实现登记矛盾纠纷事项全程语音录入或拍照自动填写,一键生成“三单两函”(受理告知单、转送交办单、结果告知单、工作提示函、风险预警函),通过一张图展示辖区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形势分析。
“优”服务,推动治理功能聚合
矛盾化解在源头。以综治中心为中枢,深入推动诉源、警源、访源“三源共治”。今年以来,通过“三源共治”路径指派化解重大疑难或高风险矛盾纠纷365件,调解诉前纠纷3585件,化解矛盾纠纷类警情41423件,办结初信初访995件,初信初访事项一次性化解率达96.68%,高于全省平均水平。进京访、去省访人次分别同比下降38.3%、19.2%,实现阶段性降量退位。
风险防控在前端。建立动态摸排机制,摸排精神障碍患者、安置帮教人员和罪错未成年人等十类重点人群共6万余名,建立风险库,明确责任清单,严防脱管漏管。紧盯医院、学校等人员密集场所开展风险隐患排查,今年以来,发现安全隐患161个,推送整改109个。针对56件高风险警情、访情,市综治中心跟踪督办,第一时间核查处置、落地查人,未形成现实危害。
服务群众零距离。以网格化服务为抓手,推动网格服务成为基层治理的桥梁纽带。全市以小区(村)为基本单元,科学划分三级网格1.3万个,配备专兼职网格员1.6万名。充分发挥网格员人熟、地熟的优势,围绕婚姻家庭、邻里纠纷等重点领域矛盾纠纷进行入户排查化解,及时将群众反映的问题化解在网格内。今年以来,全市基层网格调处矛盾纠纷16307件,最大限度把矛盾纠纷化解在基层。
“强”机制,促进工作体系融合
建立研判预警机制。依托县级综治中心,推动辖区相关部门和基层单位加强矛盾纠纷和社会治安风险排查,并逐一研判风险等级,建立市级风险库。市委政法委牵头网信、公安、信访等有关部门定期研判整体形势,查找问题短板,研究改进措施。对排查发现的矛盾风险和社会治安风险苗头性、倾向性问题,强化预测预警,及时推送有关方面加强源头预防。
完善协调调度机制。综治中心高效实体化运转,一体推进苗头风险化解、“三源共治”等工作。对各类矛盾纠纷预防化解和社会治安风险防控重点工作落实情况,做到实时跟踪、动态掌握,建立完善提示、催办、反馈等工作制度。坚持每周动态调度、每月专题推进,重要节点每日统筹调度,推动形成维护稳定工作合力。今年以来,共制发工作专报11期,工作通报3期。
强化督办问责机制。建立约谈通报、挂牌督办、重点管理、“一票否决”层级递进的责任督导追究机制和重大案事件复盘倒查制度。对影响重大的命案、群体性事件等,督促职能部门查清是否存在履职不到位的情况。(严鹏 汪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