从医院病房到社区站点,有一群白衣天使正以专业化、多元化的服务践行南丁格尔精神。他们中有不少人不仅是基础护理的执行者,更是心理疗愈师、中医技术能手、社区健康守门人和医疗创新者。在第114个国际护士节来临之际,记者走进奉贤区的医院和社区卫生服务中心,记录下这群用专业与温情重新定义护理职业的白衣天使。


不只打针和配药 “一专多能”护士专业又全面



"这里有点酸吗?我现在贴的这个穴位能改善您的睡眠质量。"在奉贤区中医医院八病区,护士余华丹正为患者实施耳穴贴压。作为一名已取得中医技术适任证的高年资护士,除了日常护理工作,她还要为病区的患者开展辨证施护、实施中医适宜技术。


同时,她也是一名糖尿病专业护士,每周要在糖尿病护理门诊开展健康宣教及中医护理,在病房里,一旦来了新病人,她也会第一时间进行专业指导。“早饭吃了啥?”“馒头和牛奶。”“有没有边吃馒头边喝水?其实我们糖尿病患者正常饮食要干的和湿的分开来吃……”


虽然这位"双证打工族"要比其他病房护士更为忙碌,但余华丹认为能力的提升让她在护理时更加游刃有余,“在专科科室中,我们更需要不断学习和提升自己的专科能力,而这样的双重资质不仅能让我能更专业、更全面指导患者,同时也能更好地‘传帮带’。"余华丹说道。



而在社区,这里的护士似乎“什么都要会一点”。"阿伯,我们今天来更换下阿婆的导尿管。"奉浦街道社区卫生服务中心的护士长诸小红拎着出诊包爬上老式居民楼。辖区内88岁的李阿姨卧床一年半,社区每个月都会安排护士上门护理。该中心去年开展居家护理服务就超400人次。


“早就已经不是只会打针、发药的时代了。”诸小红边检查压疮边叮嘱家属防范下肢静脉血栓。在她看来,社区的护理工作和过去已有了翻天覆地的变化。28年前刚入职时,诸小红的工作只是"三件套":打针、发药、量血压,如今她拥有国家二级心理咨询师证书、糖尿病管理证、执业药师证等不少专科证书,成为了“一专多能”的社区护士。不仅仅是她,在中心护理团队的35名护士中,有20余人持有PICC维护、安宁疗护等专科护士证书。



造口、伤口护理,慢病健康管理,上门护理……从疾病的照护到全生命周期的健康管理,甚至一些二级医院的专科护理内容,随着与社区居民的更深链接,“一专多能”护士已成为社区护理的培养目标。“现在居民会说到社区也能解决,不用跑二三级医院处理了,这种认可和信任对我们来说非常珍贵。”她笑道。



刚柔并济破偏见 成就“不一样”的男护士

随着越来越多的男同胞加入护理团队,男护士已不再拥有过去“偏见”的滤镜。在奉贤区的2427名护士中,有61名男护士活跃在临床一线。他们也同样拥有着“双重身份”。


"您好,这里是上海心理热线,很高兴为您服务,请问有什么可以帮助您的吗?”“慢慢说,我在听……"在奉贤区精神卫生中心的心理热线室,护士刘孝福每月都会到这里接听求助电话。作为精神科病房的护士长,他还兼具着心理疗愈师的身份。


“精神科护理是医术更是心术。”十五年的护理工作,在刘孝福看来,不光光得力气大,还得格外细致与细心。病房里住了15年的老王近日情绪低落,细心的刘孝福捕捉到异常,便找了个机会单独和他聊聊天。“这几天看你好像都情绪很低落,能不能告诉我你哪里不开心了?”


刚入职时,刘孝福便发现与这些特殊的病患沟通相处,远比想象中难得多。为了更好地开展护理工作,他考取了心理治疗师资质,在护理中掌握沟通技巧,通过专业心理干预一次次化解患者的情绪危机。“我想洞察他们的内心世界,护理工作能让我了解他们的疾病和病痛,而心理治疗能让我更好地了解他们的内心世界,内心创伤之类的,通过不同角度能更好、全面地去护理他们或提供更人性化地帮助。”



而在奉贤区中心医院,80后的重症专科护士何山则展现了临床男护士的创新智慧。十多年的临床护理工作,他不断探索创新。在ICU病房里,2019年成立的何山护理创新工作室像个"发明车间",铝盖开启器、通用型雾化器、消毒便捷装置……1项发明专利,7项实用新型专利的背后,是这位男护士10多年的临床洞察。



"很多创新发明都是在平时护理工作中发现的灵感,我和我们护理团队就常常琢磨怎么让护理更安全。"作为创新工作室的负责人,何山滔滔不绝地介绍他的作品——一种通用型雾化器,可以满足任何患者雾化吸入的要求。


而何山的创新精神也渐渐地影响到了周围的护理人员,如今,区中心医院ICU护理团队已成为一支致力于临床护理用具创新的团队,一批年轻的护士也在何山的带动下走上了创新护理之路。对于何山来说,他最大的愿望就是:“希望未来我们的这些专利,能把实用的成果转化出来,运用到病人身上,真正地服务于病人,服务我们这个行业。”



据悉,截至2025年4月,奉贤区共有2427名护士。今年,区卫健委各医疗单位将从节日慰问、职业发展、人文关怀及福利保障、心理健康四大维度举措关心关爱这群白衣天使们。

正如受访护士们所言:"希望社会看见护理工作的专业价值,我们也在服务中收获成长与快乐。"这个护士节,让我们致敬这些用专业温暖生命的"多面手"。

记者:吴口天 陈嘉安 王东

实习生:周畅

编辑:何海丹

• end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