齐鲁晚报·齐鲁壹点记者 乔显佳

研学旅行是受到社会各界重视的一项工作,也是教育、文旅交融最紧密的一个新兴行当。在进入新阶段后,亟需管理、从事该工作的人树立担当负责精神,将此事业持续推进。

今年三月份,记者前往临沂琅琊古城采访,见到其研学旅行搞得有声有色,感触很深,迄今难以忘怀。当日是周五,古城内迎来各地研学学生团队约2300名,情绪高涨的在随行老师、古城导游的带领下游园,玩中学,接受历史文化教育,乡土教育,学生们十分投入。琅琊古城也因为孩子们的到来生机勃勃。


在当日下午“国秀琅琊”表演中,记者眼见孩子们的热情充分释放。演出前,大厅内气氛炽烈。演出中,他们随着情节呼应,回声如山呼海啸般,记者耳边如阵阵春雷炸响,阔别校园已久的自己竟有被“青春洗礼”之感。“国秀琅琊”从古代琅琊璀璨的历史文化到现代沂蒙精神,如同展开一幅绮丽的画卷,既有历代琅琊志士仁人的思想、精神、情感涤荡,又有浓烈家国情怀的融入、艺术化升华,让在场观众如痴如醉。记得演至琅琊人、秦代大将蒙恬率将士戍守长城,此时秦始皇驾崩,佞臣传旨命蒙恬死,蒙恬在将士们的苦劝下,为不分裂国家,宁可自刎,说出一句“这华夏,拜托各位了”,令闻者垂泪。剧场内两千多名师生掌声如雷,演出引起大家强烈共情,也说明这些小、初中学生对演出中强调的家国情怀完全看得懂。置身于文旅打造的环境中,这是一次课堂教学很难达到的“洗礼”。

类似体验令记者笃信,研学旅行作为青少年教育的一种方式,是有其价值的。同时,记者作为一名初中女生的父亲,深知学生需全面发展,研学对于这点以及学生的心理健康都有促进作用。

西安知名研学旅行专家韩新在山东的一次讲座中提到,对于一些在学习中有心理压力的青少年来说,适当回归自然比一味说教引导更有效。“孩子们爬山的过程中,抱一下路边的树,触摸一下山上的石头,对心理都是一种难得的抚慰。”

2017年,教育部印发《中小学综合实践活动课程指导纲要》,强调“实践育人”的思想。成为研学旅行发展中的一道“分水岭”,随之,各种相关论坛活动扎堆举办,如火如荼。

随着社会的发展日新月异,现代教育也越来越多的融入社会,丰富多彩的自然山川、人文历史、社会实践、城乡风情、公共场馆、工农业发展、国防科技、红色历史……提供了广阔的课堂,也是一种资源的浪费。

有声音称,研学游会为教育工作平添责任和麻烦,也有的称研学游实际就是“玩”。记者认为,以上两种意见都应该客观理性看待,教育孩子既是教育工作者的天职,是教育机构的责任,同样也是社会各界的关切,让适龄的孩子接受最好的教育应该放在“最高优先级”,但教育绝不是单一的课堂灌输,做好教育也不是教育部门一家的事情。研学旅行“好不好”,是否能达到组织活动的初衷,关键在于目标明确与课程设计的科学合理,不应混为一谈。记者采访中得知,近些年,济南市平阴县从上到下重视研学旅行对青少年的教育,成立研学专班,将全县约5万名幼、小、初、高年级的学生组织起来。实施中,“研学专班”代表全体家长和学生,与接待方谈判,开发多套研学课程。平阴县很多家长感受到让孩子参加研学旅行活动的好,对此非常支持。师生更是热情参与。

在前述琅琊古城出现的研学热中,记者了解到,景区释出优惠价格,打造适合研学的产品课程,赢得大量师生的“惠顾”,形成辐射效应。而学生研学团队的到来,大大解决了非周末、节假日景区服务力闲置的问题,双方都是受益者,在此基础上实现了各参与方的多赢。

毋庸讳言,在反对研学旅行的理由中,“安全”是最大的说辞。

但在社会分工日益细化、专业化的今天,该说辞本不该成为问题。应当予以正视,在孩子的每个成长阶段,上点“社会课”也是必要的。

说到底,研学旅行亟需从事管理、教学的工作人员或其他相关方强化责任担当精神。

新闻线索报料通道:应用市场下载“齐鲁壹点”APP,或搜索微信小程序“齐鲁壹点”,全省800位记者在线等你来报料!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