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朝正德年间,雷州府有个名叫上官良的书生。他生得眉清目秀,举止儒雅,虽已年过三十,却仍是个秀才。家中父母早亡,只留下一间茅屋和几亩薄田,日子过得甚是清苦。
这年秋闱放榜,上官良再次名落孙山。他背着书箱,拖着疲惫的步伐走在回乡的路上。秋风瑟瑟,吹得他单薄的衣衫猎猎作响。路过县城时,腹中饥肠辘辘,他摸了摸怀中仅剩的五个铜钱,叹了口气,走进一家小面馆。
"老板,一碗素面。"上官良将铜钱排在油腻的木桌上。
面馆老板瞥了眼那几枚铜钱,撇撇嘴道:"上官秀才,素面现在要六文钱了。"
上官良闻言一愣,脸上浮现窘迫之色。正当他准备起身离开时,旁边一位穿着绸缎衣裳的中年男子开口道:"这位兄台的面钱我付了,再加一碟酱牛肉。"
上官良连忙拱手:"萍水相逢,怎好让先生破费?"
那男子笑道:"看兄台一身书生打扮,想必是赶考的举子。读书人最是辛苦,一顿饭算不得什么。"
上官良再三推辞不过,只得道谢坐下。交谈中得知,这男子姓赵,是城中"高文商行"的东家。两人相谈甚欢,临别时赵高文还塞给上官良一块碎银子,说是资助他回乡的路费。
上官良回到家乡后,日子越发艰难。眼看年关将近,家中米缸见底,他只好将祖传的一方砚台拿去典当。这日清晨,他裹紧破旧的棉袍,揣着砚台往县城走去。
集市上人头攒动,叫卖声此起彼伏。上官良刚走到当铺门口,忽然脚下一绊,低头一看,竟是个鼓鼓囊囊的青色钱袋。他拾起钱袋,四下张望,却不见有人寻找。
"这位兄台,可曾看见一个青色钱袋?"一个焦急的声音从身后传来。
上官良转身,见是个穿着粗布衣裳的汉子,额头渗出细密的汗珠。他谨慎地问道:"不知钱袋中装有何物?"
那汉子急道:"里面有二十两纹银,是给我娘抓药的钱!今早卖了两头牛才凑齐的!"
上官良仔细核对了钱袋中的银两数目和特征,确认无误后,将钱袋还给对方。那汉子千恩万谢,非要分一半银子给上官良。上官良坚决推辞:"君子爱财,取之有道。这钱是救命的,我怎能要?"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这一幕恰好被路过的赵高文看在眼里。他走上前来,拍着上官良的肩膀道:"上官兄高义,令人敬佩!"
上官良见是昔日有一面之缘的赵东家,连忙行礼。赵高文见他手中拿着砚台,问明缘由后,感慨道:"上官兄如此品性,却落魄至此,实乃天道不公。不如到我商行做个账房先生如何?月俸二两银子。"
上官良闻言大喜,但又犹豫道:"在下只会读书写字,不懂经商之道..."
赵高文大笑:"经商之道可以慢慢学,诚信二字却是学不来的。上官兄今日所为,正是经商最要紧的品质。"
就这样,上官良进了高文商行。他做事认真,账目清晰,又因饱读诗书,写的一手好字,很快得到赵高文的赏识。半年后,他的月俸涨到了三两银子,还在商行后院分得一间干净厢房居住。
这年端午,商行给伙计们放了三天假。上官良想着许久未回乡,便买了些米面肉食,雇了辆驴车回去打扫祖屋。行至半路,忽听前方树林中传来打斗声。他本不想多事,却听见一声凄厉的惨叫。
"光天化日之下,莫非有强人劫道?"上官良心中忐忑,但还是让车夫停下,自己壮着胆子往林中走去。
拨开灌木,只见三个彪形大汉正围攻一个精壮男子。那男子约莫三十五六岁,浓眉大眼,虎背熊腰,虽是以一敌三,却丝毫不落下风。地上已经躺着一个呻吟的歹人。
"住手!"上官良不知哪来的勇气,大喝一声。
那四人同时停手,精壮男子趁机一拳打倒一个歹徒,另两人见势不妙,扶起同伴仓皇逃窜。
精壮男子擦了擦嘴角的血迹,向上官良抱拳道:"多谢兄台相助。在下郑武,本是沧州'振威镖局'的镖师,因得罪了当地恶霸,不得不背井离乡。"
上官良见他衣衫破烂,面容憔悴,显然是长途跋涉所致,便邀请他同乘驴车。路上交谈得知,郑武因打抱不平,教训了一个欺男霸女的恶少,谁知那恶少是知府的外甥,只好连夜出逃。
"上官兄在商行做事?"郑武眼睛一亮,"我有一身武艺,不知可否引荐?"
上官良沉吟道:"商行确有护院之需,待我回去向赵东家禀明。"
回到商行后,上官良将郑武安顿在自己房中,次日便向赵高文举荐。赵高文见郑武身手不凡,又听说了他的遭遇,当即聘他为护院教头,负责训练商行的护卫。
郑武感激上官良的知遇之恩,两人很快结为异姓兄弟。上官良教郑武识字算数,郑武则教上官良一些防身功夫。一文一武,相得益彰。
转眼到了年关,商行要往济南府送一批贵重药材。往年这段路常有山匪出没,赵高文本打算多请几个镖师护送,郑武却主动请缨:"东家放心,有我在,保管平安无事。"
上官良也道:"账目上的事我熟悉,不如我随行,也好沿途核对各分号的账目。"
赵高文思索片刻,点头同意,又增派了十名精壮护卫。
出发这天,天空飘着细雪。二十辆马车满载货物,在郑武的指挥下有序前行。上官良坐在中间的马车上,不时核对账册。行至黑虎山脚下时,郑武突然举手示意队伍停下。
"有埋伏。"郑武低声道,眼睛紧盯着山路两侧的密林。
话音刚落,数十个手持刀斧的彪形大汉从林中冲出,为首的独眼大汉狞笑道:"留下货物,饶你们不死!"
商队护卫们紧张地握紧兵器,却听郑武朗声道:"独眼龙张彪?听说你专劫过往商旅,今日郑某倒要会会你!"
张彪闻言大怒,挥刀直取郑武。两人战作一团,刀光剑影,看得人眼花缭乱。上官良虽不会武,却看出郑武渐渐落了下风——那张彪力大无穷,招式狠辣,郑武只能勉强招架。
危急时刻,上官良忽然想起车上装有商行新进的烟花,本是准备年节售卖的。他灵机一动,悄悄溜到货车旁,点燃了几支"冲天炮"。
"嗖——嘭!"烟花带着尖啸冲天而起,在半空炸开绚丽火花。山匪们哪见过这阵仗,以为是官兵的信号弹,顿时乱作一团。
郑武抓住机会,一个扫堂腿将张彪绊倒,钢刀架在他脖子上:"都别动!否则取你们老大性命!"
山匪们投鼠忌器,不敢妄动。上官良趁机喊道:"诸位好汉,不过是为求财。我们东家仁义,愿出五十两银子买路,如何?"
张彪被制,只得答应。上官良当即取出银两,又送了山匪们几坛好酒。郑武这才放开张彪,警告道:"若再有下次,定不轻饶!"
图片来源于网络,侵删
山匪退去后,商队顺利抵达济南。事后赵高文得知此事,对二人赞不绝口:"上官良机智,郑武勇猛,一文一武,真是我商行的福星啊!"
回程途中,夜宿客栈。上官良梦见一位身穿绿袍、头戴乌纱的文士向他走来,微笑道:"吾乃文财神比干,见你诚信仁厚,特来点化。记住:以文生财,以武护财,以德养财,方能长久。"说罢,化作一缕青烟消散。
与此同时,郑武也梦见一位红脸长髯、手持青龙偃月刀的武将,声如洪钟:"吾乃武财神关公,观你忠义勇武,特来相告:财自道生,利缘义取,扶危济困,福报自来。"
次日清晨,二人各自诉说梦境,不禁啧啧称奇。上官良思索道:"莫非这是神明指点?"
郑武点头:"我看咱们不如合伙做点买卖,你出谋划策,我保驾护航,如何?"
上官良笑道:"正合我意。不过眼下还是先在商行积累经验为好。"
三年后,赵高文年事已高,欲将商行交给上官良打理。上官良却婉拒道:"东家厚爱,良感激不尽。但良与郑兄有意自立门户,还望东家成全。"
赵高文非但不恼,反而资助他们五百两银子作为本钱。于是,上官良与郑武在雷州府最繁华的街市上开了一家"文武商行",专营南北货品。上官良负责经营谋划,郑武负责押运护卫。二人谨记财神教诲,买卖公平,童叟无欺;对贫苦百姓常施以援手,对欺行霸市者则毫不留情。
一年冬天,雷州大寒,许多贫民缺衣少食。上官良与郑武商议后,拿出商行三成利润,设粥棚、发棉衣,救活了数百人。百姓们感激涕零,称他们为"活财神"。
说来也怪,自那以后,文武商行的生意越发红火,分号开遍山东各府。每逢初一十五,上官良与郑武都会在商行后堂供奉文武财神,香火不断。
多年后,上官良与郑武皆成家立业,子孙满堂。他们将商行交给后人经营时,立下三条家规:一曰诚信经营,二曰扶危济困,三曰文武相济。据说,遵循这三条家规的子孙,代代富贵平安。
雷州百姓为纪念这两位仁义商人,在城中建了座"文武财神庙",庙中供奉着文财神比干和武财神关公,左右两侧则立着上官良与郑武的小像。至今香火不绝,成为当地一段佳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