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方凌晨通报中美会谈结果,就那五个字——“实质性进展”,一下子让全世界悬着的心放下来不少。
要知道,自打美国特朗普政府在4月初对咱们中国商品加征高达百分之一百四十五的综合关税以来,这两个全球最大的经济体之间,这可是最重要的一次碰头了。
不过话说回来,这种“谈妥了”的场面,也不是头一回见了。
大家还记不记得,就在特朗普上一个任期搞贸易战那会儿,也是2018年的5月中旬,中美双方也是经过好几轮高级别谈判,当时也是对外说“取得了重大进展”。
那时候美国的财政部长,叫史蒂文·姆努钦的,还公开说中美快要达成协议了,保证不会再对中国企业施加压力。
可结果呢?
这才过了俩月,到了2018年的7月份,特朗普政府就翻脸不认人,单方面撕毁了协议,对着咱们价值三百四十亿美元的商品,一下子就加了百分之二十五的新关税。
这历史的教训,可不能不记取啊!
这次,还是5月中旬,还是以“实质性进展”作为好消息,那么这日内瓦达成的共识,会不会又是另一场“7月翻脸”的戏码重演呢?
有位不愿意透露姓名的前白宫经济顾问就私下里说过:“从我们过去的经验来看,特朗普的承诺啊,往往只能维持到他觉得需要它们的时候为止。”
这话听着是不是有点让人心里发凉?
也就是说,即便这次日内瓦会谈释放出了一些缓和的信号,也不能完全排除他在中期选举或者国内政治有需要的时候,再次变卦的可能性。
这就像毛主席曾说的,“凡是反动的东西,你不打,他就不倒。”有些本质的东西,是不会轻易改变的。
那么,既然有这样的历史“前科”,为什么中美双方还要坐下来谈,而且一谈就是两天,累计超过了16个小时呢?
这背后其实就是现实的压力太大了。
就在这次会谈之前,美国国内的经济形势可以说是急转直下。
根据美国商务部公布的数据,2025年第一季度的国内生产总值,也就是GDP,环比按年率计算萎缩了百分之零点三,这是从2022年以来最差的表现了。
这个变化,很大程度上就是因为贸易政策的剧烈波动造成的,特别是特朗普对中国商品加征那么高的关税,直接导致了供应链的断裂和企业信心的崩溃。
这种情况下,日内瓦的会谈,就成了美方一个试探性缓和的关键窗口。
这次会谈的地点选得也很低调,是瑞士方面安排在瑞士驻联合国大使官邸,而且特意选在了周末,也就是5月10日和11日这两天,连续全天举行闭门磋商。
可见双方也是希望能在一个相对不受干扰的环境里好好谈谈。
这有点像毛主席在指挥作战时强调的,“不打无准备之仗,不打无把握之仗”,双方都是带着各自的考量和底线来的。
那么,这次长达16个小时的闭门磋商,究竟谈出了什么“实质性进展”呢?
北京时间周一凌晨3点,中国代表团召开了新闻发布会,明确表示了,双方就彼此关心的经贸问题开展了深入的交流。
而且,会谈的氛围被形容为是“坦诚的、深入的、具有建设性的”,并且取得了实质性进展,达成了重要共识。
更重要的是,中方确认了将和美方共同建立中美经贸磋商的常态化机制,以后就各自关切的经贸问题,还要进行进一步的磋商。
这“实质性进展”五个字,就像一颗定心丸,让很多人暂时松了一口气。
这意味着,自从4月初特朗普政府悍然挑起这轮关税战以来,中美两国第一次在关税问题上向外界释放了缓和的信号。
而比中国代表团早三个小时,结束会谈的美国财政部长斯科特·贝森特也对记者表达了类似的看法。
他说:“我很高兴地报告,我们在美中重要的贸易谈判中取得了实质性进展。”
他还透露,特朗普已经完全了解了谈判的情况,并且会在日内瓦时间5月12日发布更详细的成果声明。
美国的贸易代表贾米森·格里尔也补充说:“正如国务卿所指出的,这是一次非常富有成效的两天。”
这些表态似乎在暗示,双方的分歧或许并没有外界想象得那么巨大。
尽管中美双方都还没有公布具体的协议内容,但市场普遍预期,这次会谈可能会促成一部分产品的关税从惊人的百分之一百四十五,降低到百分之八十到百分之六十五,甚至可能更低。
如果真是这样,那对于缓解美国消费者物价上涨的压力,以及为零售商、制造商提供一些喘息的空间,无疑是个好消息。
面对美方这种时而缓和、时而强硬的态度,我们不禁要思考,中国应该如何应对呢?
毛主席曾教导我们,“战略上要藐视敌人,战术上要重视敌人。”
也就是说,对于中美关系的复杂性和长期性,我们要有清醒的认识和战略定力,不要因为一时的缓和就掉以轻心,也不要因一时的紧张就手足无措。
在具体的谈判和交锋中,则要认真对待每一个细节,争取我们应有的利益。
就像在解放战争时期,国民党方面也曾多次提出和谈,但毛主席始终强调,要“以斗争求团结则团结存,以退让求团结则团结亡”,核心利益是不能靠妥协换来的。
这次会谈取得了“实质性进展”,固然是好事,但更像是一个“信任测试”,而不是真正意义上的突破。
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依然存在,特别是在高科技、能源、金融这些领域,竞争恐怕还会长期持续下去。
更重要的是,这次会谈并没有涉及到像台湾问题、南海主权、稀土出口等等这些敏感的议题,而这些领域恰恰是未来可能发生摩擦的重点区域。
所以啊,尽管日内瓦会谈释放出了一些积极的信号,但这可能仅仅是中美博弈进入新阶段的第一步。
真正的较量,或许才刚刚开始。
随着这次中美日内瓦会谈的结束,以及乌克兰实现停火,印巴两国也同步选择了“刹车”,全球的紧张局势似乎迎来了一个短暂的“降温窗口期”。
但这并非是什么偶然现象,而是各个国家在多重危机叠加的背景下,所做出的集体选择。
在这些看起来互不相干的事件背后,其实隐藏着一条清晰的战略逻辑:那就是中国正在成为影响区域局势,乃至全球局势的关键变量。
无论是中俄之间不断深化的合作关系,还是中欧之间加强的对话,亦或是中国对巴基斯坦等国家的支持,以及对印度等国供应链产生的影响,中国都展现出了前所未有的议价能力和国际影响力。
这让我们想起了毛主席当年的论断,“凡是派出来的,必定是好的。”中国在国际舞台上展现出的负责任大国形象和建设性作用,正是这种“好”的体现。
接下来的阶段,中美之间的博弈,将可能从单纯的关税削减,扩展到国际规则的制定,从局部的冲突管控,延伸到全球治理体系的改革。
谁能够在这一轮新的交锋中掌握主动权,谁就有可能在未来的十年,甚至更长的时间里,主导全球经济秩序的走向。
这就像一场持久战,考验的是双方的战略智慧、决心和耐力。
中国有句老话,“前途是光明的,道路是曲折的。”
面对未来的挑战和机遇,中国需要保持清醒的头脑,坚持走自己的路,不断提升自身的实力。
最终的胜利,一定会属于那些有准备、有远见、并且能够顺应历史发展潮流的一方。
让我们拭目以待,看看这场世纪博弈将如何演进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