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弥小木

日常生活中,你会有“担忧”的事情吗?当出现“担忧”时,会有什么感受吗?“担忧”的频率高吗?

昨天看到一本书中,有段关于“担忧”的话,忍不住笑了。

原文如下:

我花了很长很长时间才想明白,我百分之九十九的担忧压根就没有必要。我之所以要担忧,纯粹是为了让自己难受。意识到这一点的时候,我觉得非常丢脸。更让我感到丢脸的是,我意识到,我就是那个把手指牢牢按在“难受按钮”上的人。不过,我也发现,既然是这样的话,那我也有力量不去按它。这个发现还是很美妙的嘛。

不知道你们看完是否笑了,反正我是笑了。

原来,我们的“担忧”,很可能是“纯粹为了让自己难受”。

想想那些不太可能发生的“担忧”,“担忧”来“担忧”去的,可不就是“纯粹为了让自己难受”吗?

这段把人看笑的文字,来自这本《不配得感:我们为什么会破坏自己的成功与快乐》。



作者盖伊·亨德里克斯在书中分享的关于“担忧”的点,有值得参考的地方。

“担忧”的1个观点

《不配得感:我们为什么会破坏自己的成功与快乐》中有这样一个观点:

担忧绝对是一种瘾头。事实上,担忧就像是赌场里的老虎机,偶尔也能“中奖”——你担忧的事情果真发生了。

对于日常生活中,习惯性“担忧”的人来说,这句话值得多读几遍,读到下一回开始“担忧”时,意识到自己又进入“担忧”的瘾了。

有了“意识”,改变就容易多了。

如何改变“担忧”的习惯?书中分享了2个版本。

简单面对版

当“担忧”来临,问自己2个问题:

  1. 真的可能发生吗?
  2. 现在能采取什么行动,带来积极的改变?

一般情况下,习惯性“担忧”的人,忙着把结果往坏了想,没空去想这2个问题。但一直处于“担忧”的状态,真的很磨人。

不如,试着去改变习惯性“担忧”的习惯,从这两个问题入手,把自己从“担忧”的泥潭中拉出来。

慢慢消化版

《不配得感:我们为什么会破坏自己的成功与快乐》除了分享2个问题的简单版,作者盖伊·亨德里克斯还分享了面对“担忧”的7步法。步骤如下:

  1. 意识到自己正在担忧某件事
  2. 放下担忧念头,移开注意力
  3. 问自己:是什么积极的新想法正在酝酿成型呢?
  4. 关注积极的新想法,带给人的身体层面上的感受
  5. 专注体会新感受
  6. 能持续多久就持续多久感受新感受
  7. 弄清楚想要出现的积极想法

虽然作者在书中结合具体的案例,来详细解释每一个步骤的内涵。但看完案例,也不是很理解其中的几个步骤,尤其是3。

4、5、6、7都是在3的基础之上进行的。3都没弄明白,后面的几步更是不清晰。这其实会联系到作者在这本书中提到的“上限问题”。

对于“上限问题”这四个字,有种发自内心的抗拒。虽然不知道自己作为读者,到底在抗拒个啥?



个人改良版

简单版理解了,慢慢消化版没理解,作为读者,来个个人改良版也不是不可以。以下是个人面对“担忧”的改良版,共4步。

当“担忧”来临,可以这样做:

1、觉察到在“担忧”

觉察就可以拉回“担忧”的状态。

2、思考是否真的可能会发生?

如果不会,那就到这一步结束。都不会发生,还“担忧”个啥?浪费精力不是?

如果会,那就问第3个问题。

3、能掌控吗?

如果“担忧”的事,也可能会发生,但却是自己无法掌控的,那“担忧”仍旧没什么用。既然没什么用,那“担忧”到这一步结束。

如果“担忧”的事,是自己可以掌控的。那就去思考:能采取什么行动,让“担忧”的事不会发生。

但是,对于习惯性“担忧”的人来说,哪怕做了行动上的努力,仍旧还是很容易处于“担忧”的状态,那就多念几遍下面这句话。

4、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听起来很像一句鸡汤,但深入理解这句话的精髓之后,可能会改观。

如何深入理解这句话?可以去看看喜多川泰的《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这本书。要是来不及看,那记住书中分享的一个观点也可以:

真正的正向思考,是无论自己的人生发生任何事,都认为是对自己的人生而言,无论如何都必须体会的重要经验。

把所有的事,当成一种体验,一种人生的重要经验。

人生,不就是来体验的吗?



写在结尾的话

不知道有没有人,是从来不“担忧”的?

那些从来不“担忧”的人,还真是让人有点羡慕。

没办法,我自己就是那个容易“担忧”的人。这篇文章,算是分享给自己,也分享给有同样习惯的“忧”友。

下一回“担忧”来了?

  1. 觉察
  2. 思考会发生吗?
  3. 思考能掌控吗?
  4. 记住“凡事发生皆有利于我”

让我们戒掉“担忧”的瘾,人生苦短,还是别再给自己找难受了吧?

Hi~我是弥小木

过好当下最要紧~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