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立积极老龄观,加强心理教育与干预,释放中老年群体蕴藏的潜力

随着我国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心理健康成为影响中老年人生活质量的关键因素。根据国家统计局数据,截至2024年末,我国60岁及以上人口已突破3亿,占总人口的22%。当前,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已上升为国家战略。心理健康作为整体健康的重要组成部分,对中老年人的身体机能、社会参与和生活质量有重要影响。

依托国家重点研发计划“我国人群增龄过程中健康状态变化特点与规律研究”项目,基于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在全国七大地理区域采集的17250名25-89岁成年人的数据,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李娟研究员团队联合国家卫生健康委北京老年医学研究所等机构,从情绪健康、认知健康、社会心理健康等方面,分析了中老年人心理健康的特点,为我国中老年人心理健康促进提供了科学依据与针对性建议。

研究的测量工具包括《抑郁-焦虑-压力量表》《心理韧性量表》《蒙特利尔认知评估量表(5分钟版本)》《费城老年中心信心量表》《世界价值观调查》以及《死亡态度描绘量表》其中的条目等。

一、中老年人易出现焦虑情绪,应重视提升积极情绪与心理韧性

情绪健康不仅仅包括负性情绪,还包括积极情绪。报告显示,中老年人的整体情绪健康优于年轻人,表现为较少的抑郁、焦虑和压力症状,以及较高的生活满意度。然而,随着年龄增长,7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焦虑情绪显著上升,低龄(60-69岁)、中龄(70-79岁)和老龄(80岁及以上)老年人的焦虑问题发生率为12.6%、16.0%和15.6%。中龄与高龄老年人的自评生活满意度和心理韧性也有所下降。



不同年龄组与全样本的焦虑情绪问题的流行率

影响老年人焦虑情绪的因素很多且具有年龄相关的特殊性,如亲友丧失、慢性疾病、受限的身体情况等,因此从个人、家庭和社区层面,应提升对老年期焦虑情绪的关注和筛查,重视老年人积极情绪培养与心理韧性提升。

二、中老年人的认知健康亟需关注

报告发现,中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的流行率随年龄增长而升高,50-54岁人群的流行率为3.0%,而85-89岁人群的流行率高达45.3%。教育水平较高的中老年人认知功能保持较好,高中及以上学历的中老年人轻度认知障碍流行率为4.1%。





不同年龄组与教育程度的轻度认知障碍流行率情况

老年痴呆的预防对中老年人至关重要,应做到尽早筛查、早期预警并采取预防性干预措施。

认知障碍发展程度在不同老年人群体的表现不同,常见高危风险因素包括低教育水平、不良生活习惯(吸烟、过量饮酒、低体育活动等)、慢性心血管和代谢疾病(高血压、糖尿病等)、受限的社会交往与抑郁等。

由此,可针对这些风险因素,开展全面综合性的早期预防性干预,包括参加益智脑力活动增强认知能力、健康均衡饮食摄入有利于脑健康的营养、规律运动加强有氧训练促进血液循环、增加社会交往以保障社会支持系统、进行积极心理调适与减少负性情绪、戒烟限酒及减少不良生活习惯、定期体检并进行合理的慢病管理。

三、潜在的消极老化态度与死亡态度不可忽视

老化态度是指对个体老化进程和对整个老年群体的看法,而死亡态度是对死亡的认知和态度。报告发现,中老年人对比年轻人有更为消极的老化态度,不仅体现在对自身老化的态度,也反映在对整个老年群体的态度。

因此,从中老年人自身出发,应提升心理健康素养,加强与社会的融合,树立积极健康的自我老化态度。从更为广泛的社会层面,应加强公众教育与媒体宣传,了解老化过程,消除对老年人的偏见,理解老年人的实际需求,尊重他们的自主性与独立性,帮助老年人发挥自身价值。应构建拥有积极健康老龄观的社会氛围,释放老年群体蕴藏的潜力,实现人口老龄化对可持续发展的正向价值。



尽管国内研究较少关注大众对死亡的态度,但本研究发现,相对于年轻人,老年人对死亡的消极态度更多,且更难坦然接受死亡。

死亡态度是生命观、死亡观的反映,可以影响个体的健康行为、医疗决策、照护和老年期生活质量。加强死亡教育有益于心理、社会、文化等多个方面。应从个人、家庭、社会等不同层面,推广死亡教育,提升全社会生命尊严意识



(中国网心理中国网址:http://psy.china.com.cn/中国科学院心理研究所作者:刘笑梅等)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