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Ultra上市的当天晚上,我们收到了300个订单,一个店就300个订单,后续更多的人来店里看车,普通的SU7订单又新增了不少。”上海车展小米汽车展台上,来驻展的销售这样和我说道。
一夜之间单店300个订单,几乎相当于上海一家比亚迪4S店近2个月的成绩,而大部分品牌的4S店可能需要3个月甚至更多的时间才能达成300个订单。而SU7 Ultra是一款售价52.99万元的电动车,在这个我们时常提及消费降级的时代,这种爆单的表现更令人感到震惊。
SU7 Ultra的爆单,再次把小米汽车和雷军捧上了神坛,但自此以后,小米汽车的舆论环境出现了急转直下的情况。
首先是3月下旬,小米SU7(参数丨图片)被曝“在高速路上碰撞后爆燃致人员伤亡”,一时间将小米汽车和智能驾驶推上风口浪尖;随后,在SU7 Ultra开始批量交付,网络上频现用户违规超速驾驶的信息,小米在4月下旬推出“灰度OTA”限制最大功率输出,以“排位模式”来解锁最大马力,但这一OTA被用户所抵制;5月初,用户质疑小米的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和原型车有较大差距,既无法有效引导空气至刹车系统,也未能产生下压力,涉嫌虚假宣传。
5月7日晚间,小米对限制功率和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进行了统一回复,首先是灰度OTA早已撤回,并承认没有充分征询车主意见,也没有做好相关功能的沟通说明;碳纤维双风道前舱盖提供限时改配服务,并对最终选择碳纤维前盖以及已经安装的用户提供20000积分补偿。
新能源汽车高速发展之下,不少车企也出现过疑似“货不对板”、“倒退式OTA”或智驾事故的案例,但鲜有一家车企能够像小米汽车这样,在舆论乃至整个业界引起轩然大波。雷军和小米出色的营销功底,为小米汽车带来了泼天的流量和难寻对手的销量,但也在遇到问题时,遭遇了巨大的反噬。
回溯小米SU7以及箭在弦上的小米YU7,小米的产品乃至营销仍旧带有浓重手机时代的风格。2011年,在通过MIUI烘托良久打出一定知名度后,小米1应运而生。当时的小米1参数性能媲美3000、4000元以上的HTC和三星,价格却只要1999,雷军为用户大幅降低了旗舰性能手机的入门门槛。
在那场堪称经典的发布会上,与顶流品牌的性能、配置、价格的直接对比,让小米1一炮而红。
到2024年,小米SU7横空出世,但其核心的理念和13年前的小米1并无明显差距。这款性能、造型都比肩保时捷Taycan、配置甚至遥遥领先的产品,顶配售价也不过29.99万元,而保时捷Taycan的起售价则是92.8万元;同样的故事必然还会再次发生,尽管YU7售价尚未公布,但起售价最多会围绕在30万元的区间,而和YU7设计心有灵犀的法拉利Purosangue,起售价大约为498.8万元。
让用户用更低的价格享受更高的产品性能,以及媲美一线顶流品牌带来的精神愉悦感,是小米在手机和汽车业务初期的共性。
但汽车产品始终和手机有着巨大的鸿沟,在小米手机的历史上,也不乏英伟达Tegra芯片、高通骁龙888火龙的失败,但对于用户的影响,不外乎是手机卡顿,应用不畅;小米龙晶陶瓷到底是陶瓷还是玻璃,并不会影响到用户的安全;小米的徕卡影像光学系统是否真的能够排出单反级照片,也不会逆转大众市场数码相机被手机取代的进程。
汽车上每个潜在的问题或者过度营销,都可能威胁到用户的安全。当雷军在发布会上强调小米SU7媲美甚至超过超跑的性能时,用户可能真的会在普通道路上跑出超过150km/h的时速;当小米发出全国都能用的智驾海报以及Demo视频时,用户可能真的会把SU7当做自动驾驶车使用。
流量从来都是一把双刃剑,它既能带来耀眼的销量,也能带来巨大的危机。
曾几何时,理想汽车创始人李想被人誉为微博之王。在雷军、余承东全面入局汽车前,他是汽车圈流量的顶流之一,李想在微博上充满攻击性的指点江山和挥斥方遒,总能引起行业、舆论大量的讨论。然后在Mega上市之后,这款造型特异的产品,让李想一度遇到了“墙倒众人推”的困境。
4月1日开始,雷军减少了微博发文的数量,汽车相关内容出现频率也有所降低。
小米汽车终需回归平凡。
雷军曾表示,小米汽车的目标是通过15~20年的努力,成为全球前五的汽车公司。
客观来说,小米汽车的确有这样的潜力,无论是母公司小米的鼎力支持、雷军本人的亲力亲为与巨大流量,都是小米汽车让其他车企难以复制的优势,此外,小米汽车在营销、技术、效率等方面同样有着打破常规的有效创新,这都是小米汽车能够从当下混沌竞争中脱颖而出的助推器。
在迈向世界前五的历程中,小米终究要摘掉“保时米”、“法拉米”的帽子,长机舱、小后排的产品也不会成为常态,米粉也难持续为小米带来巨大增量。
燃油汽车时代,给大众带来光环的是有W12发动机的性能巨兽布加迪,但奠定其全球领导地位的,是德国“国民车”高尔夫,中国的“马路三大妈”朗逸;丰田虽然有着GR系列性能车,但更让丰田为人所知的,是经典的卡罗拉。
同样是燃油汽车时代,比亚迪的迪粉数量和忠诚度远超其它企业,但比亚迪的年销量长期在50万辆以下徘徊;如今的迪粉已经难和花粉、米粉匹敌,但比亚迪的年销量已然向500万辆迈进,2024年的比亚迪已经成为全球第六大车企。
引领比亚迪快速上升的,自然有其成功的技术营销和产品攻略,但这背后,是比亚迪刀片电池、电机电控、DM-i混动系统等先进技术,以及先进技术加持下产品力的领先。
对于小米而言,SU7、YU7的造型无疑极具个性,但在同质化的时代下,它们的技术难言领先。同时,产品打开市场和知名度后,小米仍需要以“冰箱、彩电、大沙发”(或者未来用户的新的核心需求)来入局大众消费市场。极致的性能的确是加分项,但更大的空间、更好的质量和品质的权重或许会大幅增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