延安宝塔山,古称丰林山,宋代时更名为嘉岭山,如今人们多称其为宝塔山。它坐落于延安城东南方,海拔达1135.5米,在周边群山之中卓然屹立,为群山之冠。
宝塔山上视野极为开阔,林木繁茂,山间空气清新宜人,凉爽舒适,夏季平均气温相较市内低3-4摄氏度,无疑是消夏避暑的绝佳之地。
宝塔始建于唐代,高达44米,共九层。登上塔顶,延安全城风貌尽入眼帘。它不仅是历史名城延安的显著标志,更是革命圣地的象征。在宝塔旁,有一口明代铸造的铁钟,中共中央于延安时期,曾用它来报时与报警。
此外,山上还有长达260米的摩崖石刻群与碑林。石刻的岸面规整,岸石完整,堪称难得的石刻艺术珍品。宝塔山作为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必定要前往的地方。
延安古称肤施,乃西北的边塞重镇。宋代时,韩琦、范仲淹曾在此镇守。宝塔山向来是历代守将必至之处,山上留存着范公井、摘星楼、东岳庙、嘉岭书院、烽火台等诸多古迹。
明代延安知府顾延寿曾赋诗:“嘉岭叠叠倚晴空,景色都归西照中。塔影例分深树绿,花枝低映碧流红。幽僧栖迹烟霞坞,野鸟飞归锦绣丛。”
塔底层的两个拱门门额上,分别刻有“高超碧落”“俯视红尘”字样。塔旁那口钟,铸于明崇祯年间,敲击时声音响彻全城。党中央在延安时,曾以此钟报警。
如今,山上已建成宝塔山公园,园内林木葱茏,环境清幽。宝塔山作为延安市的标志性建筑,是游览延安的必游之地。不过,若想拍摄宝塔全景,还需登上清凉山。
宝塔山下留存着历代的多处摩岩石刻,其中范仲淹题刻的“嘉岭山”隶书最为著名,还有“胸中自有数万甲兵”等题刻。
巍巍宝塔山,滚滚延河水,常常出现在诗人、画家的笔下。人们歌颂宝塔、怀念宝塔,实则是在怀念延安岁月,歌颂延安精神,缅怀党中央在延安的革命功绩,这里已然成为人们追寻往昔、接受革命传统教育的理想课堂。
宝塔山上,历史文物与现代革命文物星罗棋布,相互辉映,满山绿树成荫,花草争奇斗艳。延安旅游集团公司成立后,投入大量资金,在山下修建仿古式山门与上山踏步道,整修摘星楼、烽火台,新添一座巨型大钟与一尊巨型大鼓,分别命名为“平安钟”“太平鼓”。游人敲击时,金声玉振,山鸣谷应,相传“一击则身体健康,喜气满庭;二击则风调雨顺,物阜民丰;三击则国泰民安,普天同庆”。
山上还打造了休闲观光设施,提供风味小吃,游人在游览之余,可追溯延安历史。同时,山上装饰了大量泛光和霓虹灯具,一到夜间,宝塔、摘星楼、烽火台、上山道与满山绿树在各色灯影中相互映衬,宛如仙境,让山城延安愈发秀美壮丽。
宝塔山是延安最重要的游览区之一,中外宾客无不登山远眺,俯瞰圣地全貌,众人皆称:“只有登上宝塔山,才算真正到了延安。”
宝塔山占地面积三十六公顷,自然景观引人入胜,宝塔山的人文景观同样独具特色。早在盛唐时期,山上便建有宝塔。北宋时,韩琦、范仲淹等名将在宝塔山屯兵设寨,戍边御敌,留下众多文物古迹。明清时期,庙宇林立,盛极一时。近代,作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红色首都——延安的标志和象征,宝塔山闻名于世。
解放后,尤其是改革开放二十余年来,随着延安成为传统教育基地与旅游胜地,宝塔山也成为中外游客来延安旅游的热门景点。
作者简介:程卫东,男,1947年生,洛宁县大原村人,县政府烟办原副主任,2008年退休,中国收藏家协会会员,中国国学研究会会员,洛宁县姓氏文化研究会顾问,洛阳市姓氏研究会理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