日前,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大鹏大队、大鹏新区南澳办事处东渔社区工作站与深圳大学正式发布环龙歧湾红树林与燕鸥科考和保护项目,并宣布将设立环龙歧湾红树林和燕鸥自然保护小区、成立大鹏新区环龙歧湾红树林和候鸟保护志愿服务队。在生态保护过程中,还有意外收获——发现了误以为被填埋多年的大鹏传统景观“仙人石”。


仙人石历史图片。 大鹏所城博物馆供图


康熙年间县志已有记载

2023年5月,深圳大学大湾区红树林湿地研发中心开始针对大鹏新区新大片区的红树林开展生态调研作业。在两年的调研过程中,调查人员先后取得一系列重大发现。

在原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大坝内侧,调查人员发现了一片面积约300平方米、数量约400株的榄李。中国生态学学会红树林生态专业委员会委员、深圳大学生命与海洋科学学院研究员周海超告诉记者,榄李是一种生长于高潮位带的真红树植物,这是深圳首次发现这一物种,对于深圳建设国际红树林中心、打造滨海湿地“生态名片”具有重要意义。


原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大坝内侧的榄李种群。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调查中还发现,在原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大坝内外两侧大潮无法淹没的离岸礁石上,存在多处以黑枕燕鸥为主的繁殖巢,系深圳首次记录到海鸟繁殖地。目前,调查人员已经在该区域记录到黑枕燕鸥、白额燕鸥、粉红燕鸥、褐翅燕鸥、大凤头燕鸥、灰翅浮鸥、白翅浮鸥、鸥嘴噪鸥等1科3属鸥类。

调查人员经过查询史料,意外发现燕鸥繁殖地位于大鹏传统景观“仙人石”附近。据介绍,仙人石原为龙歧湾新大沙滩的一块高大礁石,在康熙年间的《新安县志》便有记载,是深圳近岸珍稀的礁石景观,但此前相关部门认为仙人石已在填海过程中被填埋。

令人惊喜的是,调查人员发现,在2000年东山水产养殖基地围海造塘过程中,仙人石虽然被围进海塘,但并未被彻底填埋。之后又经历了2021年的深惠城际(大鹏支线)施工整地过程,该礁石依然未被完全填埋,但已被堆土遮蔽原有风貌。


目前仙人石已被堆土遮蔽原有风貌。符益健 摄


部门、社区、大学联动保护

深圳市海洋综合执法支队大鹏大队副大队长罗树行告诉记者,该大队和东渔社区以及深圳大学决定携手申报环龙歧湾红树林和燕鸥自然保护小区,组建大鹏新区环龙歧湾红树林和候鸟保护志愿服务队,对以仙人石为核心的榄李种群和海鸟繁殖地进行保护。这一系列举措标志着大鹏新区“执法部门+社区+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保护联动机制正式建立,深圳唯一的海鸟繁殖地和榄李保护工作走上正轨。东渔社区党委书记钟义强介绍,志愿服务队人员以该社区居民为主,为家门口的这些海鸟提供安全繁殖地。

“5月10日是2025年世界候鸟日,今年的主题是‘共享空间——创建鸟类友好型城市和社区’。我们将通过执法部门+社区+科研机构三位一体的保护联动机制,定期开展执法、巡逻、宣教活动,使红树林生态系统和燕鸥栖息环境得到根本性改善,为大鹏新区生态文明建设做出应有贡献。”罗树行说。


礁石上的黑枕燕鸥。 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摄

采写|深圳晚报记者 李晶川

编辑|林煜丽

审读|黄明钢

二审|陆楚一

三审|蔡志军

为回馈广大粉丝对深圳晚报的关注

深圳晚报将随机抽取幸运粉丝

每人送出

深圳晚报5月7日报纸一份

(内含深圳口述史陈楚生专访报道)

并开启加印需求征集接龙

1、进入深圳晚报微信公众号

2、点击“发消息”进入对话框

3、在对话框中输入关键词 “陈楚生”,获取链接参与抽奖以及加印接龙群

开奖时间:5月14日12:00

注意事项:

1、报纸届时将以到付的方式寄出,请注意查收;

2、本活动最终解释权归深圳晚报所有。

— 深小晚特选 —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