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那是个雨水天,一个女人跪在药房门口苦苦哀求:
"求求你,我真的很需要这些药。"
于是,我掏出了仅有的二十块钱,递给了店员。
五年后,我站在工地上看着眼前西装革履的女人,不敢相信她就是当年那个落魄的姐姐。
"小帅哥,跟我走吧。我欠你的,不止二十块钱。"
01
山东菏泽的南部,有个叫做槐树湾的小村子。
这里土地贫瘠,村民们靠着不大的收成,日子过得紧巴巴的。
我叫夏志豪,是家里的老大,下面还有两个弟弟和一个妹妹。
父亲夏长海是村里的农民,常年在地里刨食,手上的老茧厚得像树皮。母亲李秀兰身体不好,除了照顾家务,还要照顾几亩薄田。
家里穷,但父母亲省吃俭用,把所有希望都寄托在我们兄妹身上,尤其是我。
作为长子,他们希望我能走出槐树湾,去看看外面的世界。
"志豪,你一定要好好读书,爹妈没本事,只能靠你自己了。"
七九年的夏天,我考上了山东财经学院。
当录取通知书送到家里时,父亲难得地喝了两杯,眼睛里闪着泪光。
那一刻,我感受到了前所未有的责任感。
大学四年,我如饥似渴地学习,不敢有丝毫松懈。
八二年夏天,我大学毕业。当时让我有幸被分到了北京的一家国营纺织厂,做一名普通会计。
拿到分配证那天,我兴奋得一夜没睡,在宿舍阳台上看着星星,想象着北京的生活。
临行前一天,父母亲帮我收拾行李。
那个破旧的木箱子里装满了妈妈亲手缝制的衣服,还有一些家乡的土特产。
"儿子,北京是大地方,你一个人要照顾好自己。"母亲抹着眼泪说,脸上的皱纹在昏暗的灯光下显得更深了。
"妈,您放心,我一定会好好干,不辜负您和爹的期望。"我轻声回答。
次日清晨,全家人送我到村口的汽车站。
弟弟妹妹们眼里满是羡慕,父亲的眼圈有些发红,只有母亲不停地叮嘱着各种注意事项。
"多穿点衣服,北京冬天冷。"
"别舍不得花钱买菜,要吃好。"
"写信回来,有困难就说。"
我点头应着,心里却想着要尽快在北京站稳脚跟,让家人过上好日子。
汽车缓缓驶离车站,我透过后窗,看着家人的身影渐渐变小,直到消失在尘土飞扬的乡间小路上。
火车上的三十六小时,我几乎没怎么合眼。
"北京站到了,请旅客们带好随身物品……"广播里传来清晰的普通话。
我抓紧木箱子,跟着人流踏上了这个陌生的大都市。
北京站比我想象中还要宏伟,人流如潮。
我提着沉重的行李,按照厂里给的地址,坐上了开往西直门的公共汽车。
北京纺织厂位于西直门外的一个小区内,是一个中等规模的国营企业。
我拖着行李来到厂门口,看着高大的厂牌,心里涌起一股自豪感。
"同志,请问您是新来的吗?"门卫是个上了年纪的老人,看我拎着行李,友善地问道。
"是的,我是新分配来的会计,夏志豪。"我连忙回答,递上了分配证。
老人看了看证件,露出了笑容:"哦,是财务科的新同志啊,我带你去宿舍区。"
宿舍是两人一间的小房间,简陋但整洁。
我的室友叫高明,是厂里的机修工,已经工作三年了。
他是个热情的北京人,说话直率,见我是新来的,主动帮我整理行李,还带我熟悉厂区环境。
我正式报到上班。财务科在厂部大楼的二楼,是个宽敞明亮的办公室。
工作很快开始了。我的主要任务是核算厂里的成本和简单的会计记账。
刚开始,一切都很陌生,办公室的老同志们虽然不太热情,但也没有刻意为难我。
我每天早早来到办公室,认真做好每一项工作,遇到不懂的就虚心请教。
生活渐渐步入正轨,我省吃俭用,把大部分工资都寄回了家。
每个月底,我都会写一封详细的信,告诉父母我在北京的生活和工作,只是报喜不报忧。
02
北京的冬天比山东还要冷,尤其是刮起北风的日子,刺骨的寒意能穿透厚厚的棉衣。
为了省钱,我经常步行上下班,虽然路程不近,但能省下几毛钱的车费。
晚上回到宿舍,有时候手脚冻得发麻,高明常常摇头:"你这样省,迟早把身体省垮了。"
但家里还有弟弟妹妹要上学,需要我的支持。这点苦根本不算什么。
八二年的十一月,北京下了入冬后的第一场雪。
这天傍晚,我加班到很晚,处理完季度结算的数据才离开厂里。
雪越下越大,空气中弥漫着湿冷的气息。
走出厂门,我发现忘带伞了,只好加快脚步,想早点回到宿舍。
路过一家药店时,我看到一个年轻女子站在门口,神色焦急地翻找着什么。
她二十五六岁的样子,穿着一件深蓝色呢子大衣,头发被雪水打湿,紧贴在脸上。
可尽管如此,仍掩盖不住她精致的五官和知性的气质。
"怎么会这样……"她低声自语,眼中满是焦虑。
我本想继续赶路,但看她如此着急,还是停下了脚步:"同志,您是遇到什么困难了吗?"
她抬起头,眼神中带着一丝惊讶,也许是没想到有人会在这时候搭话。
"我妈妈生病了,医生开了急用的药,但我的钱包好像被偷了……"
她的声音有些发抖,不知是因为寒冷还是焦急。
"这样啊,"我犹豫了一下,"药多少钱?"
"二十块……"她咬着嘴唇,"我本来带够了钱的,刚才在公共汽车上被偷了……"
二十块对当时的我来说不是小数目,几乎是我一周的伙食费。
但看着她焦急的样子,我还是掏出了钱包,取出仅有的二十块钱。
"给,你先把药买了,病人要紧。"我把钱递给她。
她愣了一下,似乎没想到我会这样做:"这……我不能就这样拿你的钱。"
"没关系,病人要紧,"我微笑着说,"你把药买了吧。"
她感激地接过钱,快速走进药店。
我本想离开,但想了想,还是决定等她一下,确保她能买到药。
几分钟后,她拿着药出来了,眼中满是感激:
"真是太谢谢你了!我叫林婉婷,在东单附近的外贸公司工作。"
她怕我不相信,随后从包里拿出一张名片递给我:
"这是我的联系方式,我一定会把钱还给你的。你叫什么名字?在哪里工作?"
"我叫夏志豪,在西直门的纺织厂当会计。不急着还,你家里人的病要紧。"
我接过名片,随手放进了口袋,笑呵呵道。
"不,我一定会还的,"她坚持道,"志豪同志,真的很感谢你。"
我们就这样分别了。回到宿舍,我才发现自己的裤子和鞋子都湿透了,冷得直发抖。
高明给我倒了杯热水,嘴里嘟囔着:"你这人真是,下这么大雪也不知道打伞。"
我没告诉他刚才的事,只是笑笑,喝着热水,想着那个叫林婉婷的姑娘。
- 第二天,我照常去上班,把那张名片随手塞进了抽屉,很快就忘记了这件事。
- 毕竟在北京这样的大城市里,我以为我们不会再有交集。
八三年到八七年这几年,北京城和我的生活都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改革开放的浪潮席卷全国,一些国营企业开始面临改革和重组的压力。我所在的纺织厂就是其中之一。
起初,只是听说厂里效益不好,年终奖减少了。后来工资拖欠,一个月,两个月,直到半年。
厂区的气氛越来越压抑,大家都在私下议论,担心厂子会倒闭。
八七年初,最坏的消息终于传来——纺织厂要精简人员,第一批下岗名单很快就公布了。
没有意外,我的名字赫然在列。
"小夏,这不怪你,你工作一直很认真。可厂里实在撑不下去了,年轻人能找到出路的。"
张科长把我叫到办公室,语气中带着歉意说道。
我拿着解除劳动合同的通知书,心如死灰。
四年多的工作就这样结束了,我不知道该如何面对家人,尤其是对我寄予厚望的父母。
失业后,我的生活急转直下。宿舍不能再住了,我只好和几个下岗同事一起合租了间平房。
简略的房间逼仄,冬天冷,夏天热,但胜在租金便宜。找工作成了每天最主要的任务。
我拿着简历,走遍了北京城的大街小巷,但因为年龄和经验,很少有单位愿意接收。
高明比我幸运,他的技术好,很快被一家私营工厂招去了。
临走前,他拍着我的肩膀说:"志豪,别灰心,北京这么大,总有适合你的地方。实在不行,先找个临时工干着,总比闲着强。"
他的话给了我一些启发。在屡次求职失败后,我开始做些零工维持生计。
送报纸、发传单、搬运货物,只要能赚钱的活儿,我都试过。
最终,我选择了在西直门地铁站附近摆摊卖盒饭。
早上五点起床准备食材,到地铁站摆摊,一直卖到下午两点,收摊回去休息一会儿,傍晚再出来卖到晚上九点。
这样的生活虽然辛苦,但至少能保证基本的收入。
卖盒饭的日子并不好过。夏天,食材容易变质;冬天,天不亮就得起床准备,手冻得发麻。
最难熬的是雨雪天气,顾客稀少,一天下来可能只卖出去几份饭。
尽管如此,我还是咬牙坚持着。每个月依旧按时给家里寄钱,只是数目少了很多。
这样的日子持续了将近五年。我的青春和希望似乎都耗在了这个城市的角落里,北京梦也变得越来越模糊。
03
88年的一个春日,北京城刚刚告别了冬的寒冷,空气中带着淡淡的花香。
这天,我像往常一样,在地铁站附近摆好了摊位,开始卖盒饭。
中午时分,顾客最多的时候,一个熟悉又陌生的身影出现在我的摊位前。
她穿着一件淡蓝色的风衣,举止优雅,与周围匆忙的行人形成鲜明对比。
"一份鸡腿饭,谢谢。"她轻声说道,声音清脆好听。
我抬头一看,愣住了。尽管过了这么多年,我还是一眼认出了她——那个曾经在雪夜里,我帮她买药的女子,林婉婷。
她似乎也认出了我,眼中闪过一丝诧异,随即变为惊喜:"是你?夏志豪?"
我点点头,有些尴尬地笑了:"是我,没想到你还记得。"
"我一直在找你!"她激动地说,"当年你帮我买了药,我去纺织厂找过你好几次,但他们说你已经不在那里工作了,没人知道你去了哪里。"
我把鸡腿饭递给她,苦笑道:"厂子倒闭了,我下岗了。现在只能靠卖盒饭为生。"
她接过盒饭,但没有立即离开:"我能等你收摊吗?我们聊聊。"
我有些惊讶,但还是点了点头。
那天下午,我提前收了摊,和林婉婷来到附近的一家小茶馆。
她告诉我,她现在是一家外资企业——施耐德电气的副总经理,负责市场部门。
"那天晚上,如果不是你,我妈妈的病可能会更严重。我一直想找到你,感谢你,偿还那二十块钱。"
我笑了笑:"都过去这么多年了,提这个干什么。你母亲现在怎么样?"
"已经好多了,谢谢关心。志豪,我想帮你。以你的学历和能力,卖盒饭太屈才了。我们公司正好需要人手,你愿意来试试吗?"
我惊讶地看着她,不敢相信自己的耳朵:"你是说,让我去你们公司工作?"
"是的,"她肯定地点点头,"我看人很准,你是个有潜力的人。当然,可能需要从基层做起,但只要你肯学习,肯努力,一定会有发展的。"
我心里涌起一股暖流,眼眶有些湿润。
五年来,这是第一次有人愿意给我一个重新开始的机会。
"谢谢,我愿意试试。"我郑重地回答。
就这样,命运的齿轮再次转动。林婉婷给了我她的名片,约定三天后去公司面试。
我回到租住的小屋,拿出那张名片,反复看着上面烫金的字:施耐德电气(中国)有限公司 市场部副总经理 林婉婷。
这一夜,我辗转难眠,既期待又忐忑。
面试那天,我穿上了唯一一套还算体面的西装,提前一小时来到了公司。
公司大楼高耸入云,我站在大楼前,深吸一口气,努力平复紧张的心情。
前台接待员礼貌地询问我的来意,我报上了林婉婷的名字。
很快,一位年轻的女秘书领我进入电梯,前往二十层的市场部。
林婉婷的办公室宽敞明亮,落地窗外是北京城的壮丽景色。
见到我,她微笑着站起来,伸出手:"志豪,欢迎来到施耐德。"
接下来的面试出乎意料的顺利。除了林婉婷,还有人事部的经理参与了面试。
他们主要问了我的教育背景、工作经历以及对市场工作的理解。
"你的会计背景很好,只是没有外企工作经验,英语水平如何?"
我坦承自己的英语只停留在大学水平,没有实际应用经验。
林婉婷接过话:"这不是问题,他可以从文职做起,边工作边学习。我相信他的学习能力。"
面试结束后,林婉婷单独留下我:"志豪,坦白说,按公司的标准,你的条件确实有些欠缺。但我愿意给你这个机会,不过你得做好从零开始的准备。"
"我明白,"我真诚地回答,"不管从哪个位置开始,我都会努力证明自己的价值。"
一周后,我收到了录用通知。我将在市场部担任一名普通文员,负责资料整理、数据录入等基础工作。薪水虽然不高,但比起卖盒饭已经好太多了。
辞掉盒饭生意,我搬到了公司附近的一个小区,租了一间单身公寓。
虽然房租吃掉了工资的大部分,但离公司近,可以节省通勤时间,用来学习和提升自己。
第一天上班,我比规定时间提前一小时到达办公室。
市场部的同事们陆续到来,大多是年轻人,穿着时尚,谈吐不凡。
我感到一丝局促,担心自己会融不进这个环境。
林婉婷安排了一位叫李明的同事做我的导师,教我熟悉公司系统和工作流程。
李明比我小两岁,毕业于清华大学,英语流利,是公司的市场分析师。
"夏哥,别紧张,慢慢来。公司的氛围很好,大家都很友善。"李明友善地说。
接下来的日子,我白天认真完成分配的工作,晚上回家继续学习英语和市场知识。
工作中,我特别注意观察和学习。渐渐的发现,外企的工作方式和国营企业有很大不同,更注重效率和创新,决策过程也更加开放透明。
林婉婷很少直接指导我,但我知道她一直在关注我的进步。
有时候,她会"恰好"路过我的工位,问我工作是否顺利,有什么困难需要帮助。
直到有次,她停下来看我整理的市场数据,满意地点点头:"志豪,进步很大,继续保持。"
这样的鼓励对我意义重大,林婉婷的信任,给了我坚持下去的勇气。
04
三个月后,我已经能够熟练处理日常工作,英语水平也有所提高。
这时,一个机会来了——公司要组织一个小型市场调研项目,需要有人协助。
"夏哥做事认真细致,思路清晰,很适合这个项目。"李明在部门会议上说。
林婉婷看了我一眼,微微点头:"好,那就让志豪试试。这是个好机会,希望你能把握。"
这个项目虽小,但对我来说是个巨大的挑战。这意味着我将参与公司的实质性业务工作。
接下来的一个月,我几乎放弃了所有休息时间,全身心投入到项目中。
白天跟着团队外出调研,晚上整理数据,周末分析结果。
李明多次被我的工作热情所感动,主动留下来帮我。
"夏哥,你这样拼命,是为了证明什么吗?"有一次,李明好奇地问我。
我停下手中的工作,望着窗外的夜景:"不是为了证明什么,只是不想辜负给我机会的人。"
项目最终圆满完成,我们的报告得到了林婉婷的高度评价。
在部门总结会上,她特别提到了我的贡献:"志豪的加入为团队带来了新的视角,尤其是他对数据的敏感度和分析能力,给我们的报告增添了很多价值。"
那一刻,我感到自己终于在这个新的世界里找到了立足之地。
随着时间推移,我在公司的角色逐渐扩大。从简单的文职工作,到参与市场调研,再到独立负责一些小型项目,我一步步证明着自己的价值。
八九年初,公司决定扩大在华北地区的业务,需要更多的销售和市场人员。
林婉婷找到我,问我是否愿意尝试销售工作。
"销售可能比文职工作更具挑战性,但如果你能做好,发展空间也更大。薪资结构也会改变,有提成部分,总体收入会更高。"
我没有立即答应,而是认真思考了一晚上。第二天,我告诉林婉婷,我愿意接受挑战。
"好,"她微笑着,"我会安排你先跟随王主管学习一段时间,熟悉产品和客户。"
王主管是销售部的老将,在公司工作了近十年,对产品和市场了如指掌。
接下来的两个月,我跟着他走访了北京及周边地区的多家客户,学习如何介绍产品、解答问题、处理客户关系。
王主管的教导方式很特别,他不会直接告诉我该怎么做,而是让我观察、思考,再尝试。
每次拜访结束后,他都会和我一起分析当天的情况,指出我的优点和不足。
"志豪,你最大的优势是真诚,客户能感受到你是真心想帮助他们解决问题,而不只是为了卖产品。保持这点,它会成为你的特色。"
三个月后,我开始独立负责一些小客户。起初,成绩并不理想,常常碰壁。
有一次,我连续拜访了五家公司,没有一家有实质性的进展,我感到十分沮丧。
晚上回到公司,林婉婷恰好还在办公室。看到我低落的情绪,她请我到她的办公室聊了聊。
"销售工作本来就是这样,不可能一帆风顺,关键是你从这些失败中学到了什么。"
在林婉婷的指导下,我的销售能力有了显著提高,也经历了翻天覆地的变化。
随着工作关系的深入,我和林婉婷之间的互动越来越多。
我不得不承认,我对她产生了超出同事和朋友的感情。
九零年的夏天,公司组织了一次团建活动,地点在郊外的一个度假村。
活动结束后的晚上,大家围坐在篝火旁聊天、唱歌。
夜深后,大部分同事都回房休息了,只剩下我和林婉婷还坐在火堆旁。
星光璀璨,篝火噼啪作响,气氛格外宁静美好。我们聊起了各自的过去、现在和未来。
"你有没有想过,如果当初我们没有在那个雪夜相遇,现在会是什么样?"她突然问道,声音轻柔。
我看着跳动的火焰,思索着:"可能我在街头卖盒饭,或者已经回老家了。但你改变了我。"
她看着我的眼睛,随后摇摇头:"不,是你自己改变了命运。我只是给了你一个机会。"
我们的目光在夜色中相遇,那一刻仿佛有电流穿过全身。
此时,一缕不听话的长发划过她白皙的脖颈。
我忍不住伸手,手指轻抚过她的发丝,再顺势滑向她光洁的肩膀。
"你不知道我有多想这样触碰你,"我的声音暗哑,带着压抑已久的渴望。
她微微颤栗,却没有躲避。
我仿佛得到了某种默许,大胆地将手挪至她的后背,抓住山峰枷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