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西门头沟妙峰山下,永定河冲出太行山脉,流向华北平原。过去四百多年间,每年农历四月初一至十五,许多民间花会都会翻越山岭、跨过河水,带着对美好生活的向往和追求,沿着京西古道,齐聚妙峰山顶,人们在这里聚集、展示、交流,形成了独特的民俗盛会——妙峰山庙会。

妙峰山庙会始于明代,迄今已有400余年历史,完整保留了明清时期庙会的传统风貌,2008年列入第二批国家级非物质文化遗产名录,被誉为“华北民俗文化的活化石”。时至今日,五湖四海的游客香客依然会慕名而来,体验传统民俗文化的魅力。

就在整整一百年前的1925年,北大教授顾颉刚等现代民俗学者,沿着山民们走过的路,一路登上妙峰山,开启了中国现代民俗学田野调查的先河。因此,妙峰山也被誉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

山水之间流淌的文明,千百年中沉淀的文化,在现代化的历程中,依然发挥着至关重要的作用。一百年来,时间推移,山河变迁,这座山峰和它所象征的中国乡土文明,也正在现代化的大潮中嬗变、重生,焕发出新的生命力。

2025年,在中国现代民俗学田野调查百年之际,门头沟区举办以“百年民俗调查史·金顶妙峰耀古今”为主题系列纪念活动,4月27日至5月12日期间,陆续举办“第三十二届妙峰山传统民俗庙会”“2025京西山水第三届妙峰山文化沙龙”“古茶棚沉浸式体验活动”“‘京西福地・寻迹百年’重走古香道”“月季洲展演”等多项地面活动,全面展现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


妙峰山被誉为中国现代民俗学研究的发祥地,图为云雾中的妙峰山。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一条山道

田野调查从百年前出发

清晨薄雾还没有散尽,初夏的山里,仍然有些清凉,一辆大巴驶进村里,车门打开,一群肤色各异的留学生次第下车,踏入这个妙峰山上的村庄中,他们来自北京工商大学国际学院等高等院校,有中国学生,也有来自东南亚、欧洲、非洲的学生,在这里,他们将开启一场“重走百年前田野调查路”的历程,纪念中国民俗学田野调查的百年历史,也探访乡土文化在现代化历程中的变迁与传承。

2025年5月7日,国家级非遗妙峰山庙会正在举办期间,门头沟区妙峰山镇涧沟村,蜿蜒的村道两旁,招展的旗帜上,写着“民俗百年”“京西福地”等字样,青砖灰瓦的北方民居,在山坡上交错坐落。

这里是最接近妙峰山顶的村庄,也是登上妙峰山前,最后的停驻和休息地,400多年来,每年农历四月初一开始,来自京津冀各地的人们,沿着京西古香道,从四面八方汇聚于此,在涧沟村稍事休整之后,开启最后一段登山之路,将千百年传承的民间文化和技艺,带到妙峰山顶,在这里集中展示,也让这座京西名山,成为了京津冀文化交汇融合的中心。

1925年4月,一群来自北京大学等高校的学者,第一次踏上这条山路,他们中,有知名的历史学家、民俗学家顾颉刚,有当时还在北大上学的容庚、容肇祖、孙伏园等,这个“北大调查团”在妙峰山住了三天。三天中,团队深入调查了妙峰山庙会中的种种民俗活动的详细情况,回去后,这些经历被撰写成文,公开发表于当时的报刊上。

“在民俗学领域,这是一次开天辟地一般的事件,这次调查开启了中国民俗学从书斋走向田野、从文献走向实地调查的先河,是中国现代学术史上的具有里程碑意义的事件。”中国民俗学会会长叶涛说。

这次开先河的田野调查,让妙峰山庙会这个地域性的民俗活动,变成了全国知名的非遗项目,也成为了所有民俗学研究者的基础课程,从此以后,在妙峰山进行的民俗考察,几乎从未间断,这条上山的古道上,也多了许许多多研究者的身影。

一方水土

长在乡土里的民俗文化

从涧沟村出发,穿过陡峭弯曲的巷子,在一栋栋民居间拾级而上,登山的队伍中,有中外的大学生,有老师,有民俗学者,也有非遗技艺的传承者。

来自福建的学生苏雅煌,第一次走进北方的山村,跟着队伍一路攀登,她觉得,北方的山和山村,与南方大异其趣。

门头沟多山,妙峰山不是最险峻的,也不是最高的,但却是文化最丰富的。


5月7日,妙峰山庙会上的中幡表演。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在门头沟,群山汇聚,永定河穿境而过,北京一万年的农耕史从这里开始,三千年的建城史,八百年的建都史,也在不断地影响着这片山区中的人们,数千年农耕文化与游牧文化交错的历史,众多不同的风俗习惯在这里汇聚,沉淀,绵延在群山里的京西古道,则是南北沟通、文化融合的通道,而登上妙峰山的古道,正是京西古道中的一部分,古香道。

声震四野的锣鼓,或许来自于戍边的军屯,激越嘹亮的唱腔,融合了南腔北调的优点,高跷是传统的技艺,旱船是拿手的本领,还有舞龙舞狮、举石掷铁……

门头沟位于西山永定河文化带和长城文化带的交汇点,历史悠久、文化底蕴深厚,是北京乡土文化资源最密集、最具代表性和典型性的地区,拥有不可移动文物556项,非遗项目145个,还有北京市最多的历史文化名村,现存38段、全长约684公里的京西古道贯穿门头沟全境,以及遍布山间的农业、工业和红色文化遗迹……

苏雅煌和同学们还在村庄里穿梭时,妙峰山顶上,来自门头沟区龙泉镇龙泉务村的村民们,已经开始表演了,他们出发得更早,走另外一条路,可以坐车直达山顶。62岁的张金义,是北京市非遗“门头沟龙泉务童子大鼓”的传承人,从五六岁开始,跟着村里的长辈们学习,翻跟头、拿大顶、打鼓,数十年中,每到庙会,都要登上妙峰山,对他来说,这并不是一次表演,更像是生活的一部分,习惯成自然。

中国民俗学会荣誉会长刘魁立说,非遗文化,不是留在故纸堆里的文字,而是人类普遍的记忆,对旁观者来说,或许是一种新奇的体验,但对身处其中的人来说,却是塑成他们性格、记忆乃至人生的基石。

一次大会

庙会是孩子们寄托一整年的期盼

“看到这棵大树了吗?这是妙峰山香道最有趣的大树之一,一根主干,在顶上分杈,不再向上生长,而是横着长,形成了一大片冠盖,为登山的人遮阴避雨。”沿着古道登山的路上,北京史地民俗学会副会长刘亚剑边走边说。

刘亚剑是这次重走妙峰山古香道的解说人,十多年来,他无数次走过这条路,熟悉沿路的每一个细节,就像是那些从小就登山参加庙会的人们一样。

不同的是,现在登山的人们,如今已经很少走这条古香道了,新修的盘山公路,可以一直开车到山顶,而古香道只能步行,每年参加庙会,要带着众多“道具行头”,徒步登山不是一件轻松的事情。


5月7日,妙峰山庙会上的高跷表演。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张金义所在的龙泉务村,是一个千年古村落,早在辽代,人们就开始在这里建窑烧瓷,开山造田,世代传承。村里的童子大鼓,是北京市非物质文化遗产,也是京西知名的大鼓技艺。

龙泉务的童子大鼓有着复杂而严格的表演形式,由成年人和孩子们一同表演,成年人打鼓,孩子们表演花钹、翻跟头等,最精彩的是鼓上表演,孩子们在鼓面上表演各种动作。

“在鼓上拿大顶,我们小时候都要学。”张金义说。龙泉务的童子大鼓远近闻名,每到年节时候,不仅要在村里表演,也会受邀请,到各个村里,乃至城区去表演。但对他们来说,每年最大的盛事,依然是妙峰山庙会。

“小时候,长辈带着我们爬山,带着大鼓,还有各种表演的道具,山路上一拨儿又一拨儿的人,都是成群结队往上攀登,沿途有茶棚,免费供茶水,给登山的人们休息解渴。”张金义说。

对于孩子们来说,庙会是一年中最热闹的时候,而随着时间的推移,孩子们渐渐长大,年复一年,不断重复的经历,渐渐塑造成他们的文化性格,庙会也便成了他们人生的一部分,成了一年一度寄托祝福和美好希望的契机。

一场振兴

让香道从“历史典籍”走向“世界视野”

妙峰山庙会传承400多年,在数百年的传承和演变中,庙会包含了多种文会武会,如茶会、开路会等。这些不同的文武会统称为香会,每次庙会都由各个香会自发组织、献艺、交流,人们自筹自办、自管自治,“车栊自备,茶水不扰”。这也充分展现了妙峰山庙会承载的公议助善、谦和互助的精神。


5月7日,妙峰山庙会上的民俗表演活动。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为更好地还原古人登山参加庙会途中休憩的场景。此次民俗百年纪念活动设置7处茶棚,在5月7日的“京西福地・寻迹百年”徒步活动中,邀请民俗专家、留学生等重走顾颉刚调查路线,让香道从“历史典籍”走向“世界视野”,成为中国北方民俗的活态样本,提升“京西福地”品牌的国际能见度。

来自东非马达加斯加的留学生康图,原本以为只是一次普通的登山活动,但当她在山村里、在山路上,和数百年的历史相逢时,忽然发现,无论是山上的村庄,还是山路上的一草一木,一个台阶,都凝聚着远超想象的历史和文明。

对山村里的人们来说,也是如此,现代化的进程中,那些沉淀在历史中的文化,正在生发出新的力量。如同在京西古道旁的妙峰山镇水峪嘴村,从数十年前的采矿业,转型为文化产业,依托京西古道的文化资源,建立起新的产业链条,建设新的美丽村庄。还有和水峪嘴村一山之隔的王平镇韭园村,作为京西古道的重要节点、元曲作家马致远故里,以及“古道西风瘦马”的创作地,丰富的文化资源,已经成为区域发展最重要的动力。

近年来,门头沟深入挖掘古道文化,推动京西古道修复、保护与提升,打造了多条古道主题的精品线路,串联了马致远故居、韭园等周边景区、美食、农业等资源,开发了马帮宴这一特色美食,可以说,京西古道是人类往返无穷在山间踏出的史书,它记录了北京地区人类文明的时代跃迁,见证了中华民族的融合多元,也守护着北京城的烟火人间。这些文化成果,不断推动着区域的发展,更在惠及更多的山村居民……

一脉传承

民俗表演仍有年轻人在接力

从涧沟村一路攀登,上午10点多,重走百年民俗调查路的年轻人们,登上的妙峰山顶,这里已经一派热闹景象,一座大舞台上,张金义他们刚刚表演结束,来自海淀的五虎棍团队正准备登场,台下一侧,来自石景山的高跷队也在准备。

第一次登上妙峰山顶的苏雅煌,鼻子忽然有些酸,“胸口仿佛有东西要出来。”她说,“我是福建漳州人,我们家乡每年也有很多庙会,特别热闹,也有踩高跷,也有舞狮,也有大鼓铜锣,今年过年的时候,我没回去,没有参加,还有些遗憾,但在妙峰山顶上看到庙会那一刻,感觉就像是回家了。”


5月7日,妙峰山庙会上的舞龙表演。门头沟区委宣传部供图

数千里空间阻隔,上百年时间流转,在苏雅煌登上妙峰山顶的那一刻,都忽然消失不见,时间和空间融为一体,“那一刻的感觉,我可能永远都忘不了。”她说。

苏雅煌在庙会上流连时,五年级的冯恩希,正在老师的帮助下绑上高跷,她头上戴着一顶红色的运动头盔,身上穿着红色的对襟小褂,袖子上绣着狮子,前面绣着金色云纹,云纹间还有“中国”两个金色的大字,时尚而又传统。

冯恩希是电厂路小学的学生,她和同学们,即将开始一场高跷演出,已经学习了两年的他们,可以表演一些相对简单的节目,和高跷队的成年人相比,还稍微有些稚嫩,但已经足够展示出年轻的风采了。

庙会期间,还有许许多多像冯恩希一样的孩子们,传承着传统的技艺。比如妙峰山脚下,妙峰山民族学校中,同样五年级的陈家逸,正跟着“童子挎鼓”传承人陈富宗学习“打锅子”,“打锅子”是当地的叫法,即表演“花钹”。81岁的陈富宗,身体仍然健朗,他双持花钹,抬腿踢脚,一板一眼丝毫不差。孩子们学习不久,还在反复练习动作。今年庙会,他们已经表演过一次。

“学习可以慢慢来,不影响参加庙会,这是属于所有人的盛会。”“童子挎鼓”的另外一位传承人陈志远说,陈志远介绍,“童子挎鼓”是妙峰山下陈家庄村的传统项目,也是妙峰山庙会最重要的武会之一,在妙峰山庙会开始前的开山门,庙会结束时的关山门,都由“童子挎鼓”承担。他们从小跟着长辈学,无论学得早还是晚,快还是慢,都从未错过一次庙会,“传承是最重要的。”他说。

一路远行

民俗传承从妙峰山到全世界

千年民俗传承,百年登山之路,千里京西古道,散步在门头沟的群山之间,古道连通世界,不只是中原和大漠,不只是村庄和城市,也连通着中国和世界。

在妙峰山顶,来自中非共建“一带一路”国家的年轻留学生康图,记录下庙会的全过程,她打算把这趟神奇的旅程,分享给远在非洲的同学和朋友们。还有许许多多来自全球各地的留学生,同样在这个京西门头沟的山峰上流连忘返。一位来自欧洲的年轻人,用口袋相机全程记录下了妙峰山庙会,在镜头里,他说“我也是中国人”。

在门头沟,“文化兴区”是转型发展的重要战略之一。近年来,门头沟积极融入北京市推进全国文化中心建设大局,利用各类文化资源的传统文化内涵和时代价值,构建
“文在城中、以文化城、文城一体”的特色文化城市意象。以文旅产业为引领,进一步打造国际山地旅游目的地、国际山地运动打卡地、京津冀微度假首选地“三地品牌”,为京西福地门头沟的文化建设注入新的动力,也为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传承与发展开辟了新的道路,同时也让京西大山里的资源,走向世界,吸引全球的人们。

民俗不是刻板的习俗,传统也不是一成不变的,历史的史诗,其实从未远离人们的生活,“百年之前,顾颉刚先生来到这里,他看到了民族强壮的血液,现代国家的雏形。在今天,这些传承久远的民俗文化,既寄托着人们追求美好生活的愿景,同时也是实现文化认同的基础,而妙峰山民俗作为优秀的中国传统文化,其影响力、认同力是跨越国界的,它正在走向世界。”中央民族大学教授张青仁说。

新京报记者 周怀宗

编辑 张树婧 校对 赵琳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