创作声明:本文为虚构创作,请勿与现实关联
《孟子·告子下》有云:"亲亲而仁民,仁民而爱物。"
家和万事兴,亲子关系乃人伦之始,家庭和睦之本。然而,随着孩子成长,特别是进入青春期后,许多家庭面临亲子关系紧张的考验。
《礼记·大学》言:"自天子以至于庶人,壹是皆以修身为本。"
教育孩子,首先要从父母自身做起。如何在叛逆期与孩子有效沟通?
面对冲突时父母应当如何应对?又有什么方法能够化解亲子之间的矛盾?
明代嘉靖年间,苏州府有一位名叫周渐的学者,膝下有一子名唤周默。周渐精通经史,在当地颇有名望,常有学子登门求教。
周默自小聪慧过人,十岁便能背诵《论语》全文,十二岁通晓《诗经》,父亲对他寄予厚望,望子成龙。然而,自周默十四岁那年起,情况却发生了变化。
这一日,周渐正在书房接待几位前来请教的学子。众人正讨论得热烈,忽听外面传来一阵喧哗声。
不多时,家仆慌张来报:"老爷,少爷又与邻家孩子发生争执,还打碎了人家的花瓶。"
周渐闻言,顿时面色阴沉。他向来注重名声,如今儿子却屡屡惹事,让他颜面尽失。
待客人离去后,周渐将周默唤到书房,厉声训斥:
"你已年满十四,非不知事的孩童,为何还如此行事?屡教不改,成何体统!"
周默低着头,倔强地站着,一言不发。
周渐见状,怒气更盛:"还不认错?看来是我平日对你太过宽纵!今日不好好管教,他日必成大患!"
说罢,周渐取来戒尺,正欲责打,却被一旁的妻子李氏拦下:
"相公且慢,或许有什么误会?不如先听孩子解释。"
周渐冷哼一声:"有什么好解释的?分明是他不知检点,与人起争执!"
周默抬起头,眼中含泪:
"我只是看不惯他们欺负弱小!邻家王大郎仗势欺人,抢了贫苦孩子的糕点,我上前理论,他不听,这才..."
周渐打断道:"胡说!就算有不平事,也该禀告大人处理,岂能自作主张,成何体统!"
李氏见状,轻轻拉了拉丈夫的衣袖,小声道:"孩子已经长大,或许有自己的想法,不妨..."
周渐却不为所动:"孩子大了,更该严加管教!否则将来如何立足于世?"
说完,不由分说,几戒尺打下。
自此,父子关系愈发紧张。周默变得沉默寡言,不再像从前那样与父亲分享学习心得。即使在家中,也常常闭门不出,独自一人在房中研读书籍。
一日,周默偶然在集市上救下一位跌倒的老者。那老者感念周默的相助,与他攀谈甚欢。得知周默博览群书却苦于无人交流,便邀他次日到城郊的一座茶寮详谈。
周默第二日如约而至,才知那老者竟是当朝名臣赵公的友人,名叫张明德,精通诗书礼乐,更兼通达事理。两人相谈甚欢,自此常常会面。
一日,周默向张老先生倾诉了与父亲的矛盾。
他困惑地问:"家父为何总是不理解我?我做事有自己的道理,他却总觉得我叛逆不听话。"
张明德捋须微笑:"年轻人有朝气,自有己见,实属常理。你父亲严厉,也是爱你,只是方式或有不当。"
周默不解:"那该如何是好?我尝试过解释,可父亲从不听我说完。"
张明德意味深长地说:
"有道是'欲知山高,须登绝顶;欲晓父心,当为人父'。你父亲教导你的方式或有不妥,但出发点无不是为你好。"
周默仔细思索,慢慢点头:"我明白老先生的意思,但面对父亲的训斥,我仍不知如何回应才好。"
张明德笑道:"你可知,即便是盛怒之下,一句恰到好处的话,也能让对方冷静下来。父子之间,更是如此。"
周默眼前一亮:"请老先生明示,究竟什么样的话能够化解父子间的矛盾?"
张明德却卖了个关子:
"这话非我能教你,需得你自己悟出。不过,我倒是知道一个方法,可以帮助你与父亲重建联系。"
周默急切地问:"是什么方法?"
张明德没有直接回答,而是讲起了一个故事:南宋时期,有位父亲与十五岁的儿子关系紧张。
一日,一位智者教导那位父亲一个与儿子沟通的方法。即“三心二意法”,父亲试过之后,一句话定乾坤,竟奇迹般地改善了关系。后来那儿子成为了著名的理学家。
周默急切地问道:
"老先生,究竟是什么方法?父亲那一句能定乾坤的话又是什么?您所说的'三心二意'教育法又是怎样的智慧?
能否详细指点,让我明白如何化解与父亲之间的矛盾?我真的很想与父亲重修旧好,但又不知从何入手。"
张明德看着周默急切的眼神,捋须微笑道:
"此法非同寻常,需要你用心体会。这'三心二意'之法,乃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