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陈述所有内容皆有可靠信息来源赘述在文章结尾
之前大家旅游都是享受的,但是现在更多年轻人旅游,都是出门拍照打卡的,看着精致的朋友圈,和一个羡慕的评论,很多人都非常享受这样的感觉。
然而这样的感觉却让很多人都付出了惨重的代价,五一期间,30岁的张晓涵前往印尼潜水,为的就是“做朋友圈最飒的崽”,却直接客死异乡。
87米的深渊
五一假期,朋友圈都炸开了锅,一个个都分享着自己出门游玩的照片,张晓涵当然不甘落后,她早早的都规划好了,要去印尼潜水。
如果将潜水的视频发布到自己的社交平台肯定是独一无二的存在,在下水前穿上潜水服的她拍了几张照片,并且发布在自己的社交平台上,像是一个预告一样并且配文“要做朋友圈最飒的崽”。
在潜水之前,潜水队就曾经告诉过她最近海下面有暗流非常危险,一定要听教练的,不要擅自行动,张晓涵答应的很干脆。
于是她带着自己的GoPro相机就下水了,然而在海底没一会,可能是相机没有绑紧吧,直接掉落了,如果没有相机她就无法发朋友圈。
看到教练不断打着手势让她放弃,她还是想要试一下,于是自己继续下潜,一直潜到了87米深,眼看着相机就在眼前了,没想到强大吸力直接把人她带走了,她尝试拉住一个东西,但也是徒劳无功。
张晓涵的生命就这样结束在了海底,而相机被打捞出来之后,里面还记录着她被卷走时慌乱抓向镜头的画面。
其实87米这个数字可能对我们来说就是一顶楼,但在潜水运动里却是天堑,休闲潜水的国际公认极限差不多是40米,再往下就彻底进入技术潜水的领域了。
那不仅需要完全不同的装备配置、复杂的气体配比,更得有极其严格的专业训练和深厚经验,而张晓涵当时呢?她只带着普通的休闲潜水装备,这样的行为无异于一场“自杀式”冒险。
艰难打捞尸体
一台市价不过两三千块的运动相机,和一条鲜活的生命,这样的对比真的让人心痛,如今事情曝光之后,张晓涵的社交帐号上面已经涌入了数万条评论。
评论区满是惋惜与反思:早知道不拍了吧、为了个相机丢了命,太傻了、数据是虚拟的,命才是真的!这些迟来的喟叹,固然是旁观者的警醒,却再也无法唤回那个已逝的生命。
打捞遗体的过程,更是对“代价”二字的残酷演绎,87米的海底,早已远超常规救援潜水员的能力极限。
第一次尝试打捞的专业人员,一直下潜到60米时,救援人员就因为巨大的水压被迫放弃了,最终依赖3名携带特殊混合气体的专业技术潜水员,前后耗费整整两个小时,才像跟死神争夺一样,在极端危险的环境下将遗体艰难运回水面。
参与救援的人感叹,在那种深度下进行打捞,“简直是用命换命”,电子设备丢了可以再买,回忆即便模糊了也有别的方式留存,可生命只有一次,无法重来。
危险拍摄伤亡率直线上升
其实张晓涵的悲剧并不是孤立事件,最近几年,为了在社交媒体上挣到一张“完美照片”或一段“震撼视频”而置身险境,甚至付出生命的案例屡屡发生。
从深圳大梅沙公园翻越护栏拍照坠海的年轻姑娘,到印尼伊真火山因长裙绊倒不幸殒命的网红,再到文旅部门统计中那飙升了210%的境外游危险拍摄伤亡数据。
这些事情都揭示一个真相,有些人的世界里,虚拟的点赞、关注,好像比现实世界的安全更值钱。
其实印尼官方渠道在今年已经发了7次安全提示了,而这些消息往往被淹没在“求攻略”、“约旅拍”的各种热烈讨论里。
更有数据表明,热衷于潜水这类高风险项目的年轻群体里,购买相应保险的比例还不足三成,“倒霉事儿不会砸我头上”,这种普遍存在的侥幸心理,无疑是悲剧预设的伏笔。
更让人来气的是,一些商业机构在其中扮演的角色并不光彩,明明暗流汹涌竖着警示牌的危险水域,却被某些当地旅行社包装成“最佳拍摄点”,诱导游客过去。
还有更离谱的,一些租潜水相机的店铺,竟能针对经验不足的游客推出所谓的“深潜拍摄套餐”,完全不核查对方有没有相应级别的潜水证书,把安全抛到了九霄云外。
因为中国游客对于出片非常的重视,于是那些人就专门看着中国游客推销,这种赤裸裸的唯利是图,简直是把游客往危险边缘推。
但是也不能全怪这些无良商家,毕竟安全提示都说烂了,有些人该不听还是不听。
参考资料
南昌晚报【2025-5-7】《5月7日(报道时间)35岁中国女游客在印尼为捞相机,命丧87米海底。搜救队多次潜水打捞,才将遗体成功打捞上》
光明网2025-05-07《一中国游客为捞相机命丧87米海底》