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从有了WTT,很多朋友就发现它的转播视角不太一样。
传统上,比如说奥运会的转播视角是这样的:
到了WTT,变成了这样:
或者这样:
时间长了,问的人多了,多少也就更让人好奇了。WTT这个角度有很多问题,很多人都觉得,最常见那个左右视角,眼睛很累,而且画面最重要的正中心基本都是桌子,没有传统上那个纵向视角看着舒服。
其实传统的纵向视角也不是没问题:它是一个长焦从远处拍摄的视角,因为近大远小,所以画面会显得比较平。换句话说,选手上下的动作显得比较明显,但是空间前后就看不太出来。相比于那些摄像头更近的视角,显得没有冲击力。
但是问题并不是这个视角好还是那个视角好,而是为什么WTT选择了这个视角。
原因很简单:因为这个转播规格便宜。
我找到了一份WTT 2022年的转播技术需求文档。里边大概列出了直播一次WTT比赛需要的设备。其中对主镜头的要求大概是,离球台中心九米,垂直高度大概3米左右。其他镜头加起来林林总总有10个,覆盖各个角度。
但是最重要的是,这个主镜头的高度,已经是所有10个镜头中最高的。其他所有的镜头,高度要求只有1.8米——接近于一般场边观众视线高度了。
画面最右侧的就是转播主镜头
这样做的好处显而易见:转播便宜。全部的相机只需要10个C-stand(粗略理解成有些高度的三脚架)基本就可以覆盖全部转播需要。全部相机镜头脚架灯光之类的设备,很有希望一个卡车直接能拉走。
这种便利对于WTT来说是非常重要的。WTT显然对其产品的质量统一非常看重,希望尽可能无论在什么样的场馆转播,最终呈现的效果都尽量接近。这个10个脚架支起来外加一台电脑俩屏幕就能播的转播方式,简单粗暴,对场馆和转播条件几乎没有任何需求,在全世界差不多任何主要城市都能很快支起来开播。
而这种简单直接的方案,代价就是最终转播质量会受影响。
这种转播方式意味着主镜头离场地非常近,需要镜头视角比较宽。广角镜头一般意味着近大远小比较严重,那么离镜头近的选手会显得很大,而对面球台的选手会显得很小。所以才有了那个有点奇怪的球台剧中构图,来避免近大远小的问题。
也正因此,比较高规格的乒乓球比赛转播,或者更笼统地说体育比赛转播,都更喜欢镜头拉远,焦距更长的纵向构图。
那么如果要使用这种比较传统的构图,都需要一些什么条件呢?
用一个很粗糙的比喻,这大致上接近于从手机1倍镜头,换到起码四倍镜头的视角。这意味着视野收窄很多,同时需要极高的相机位置。如果大家注意过顶级体育比赛的转播位置,通常都会有一个位置很高的转播镜头,要么用某种类似摇臂的东西高高的举着——对设备有需求;要么就是在观众席某处有一排转播镜头对着球台——对场馆空间有要求。
粗略的算下来,在使用高规格转播的时候,球台中心离镜头需要起码15到18米,摄像机离地高度需要起码6到8米。
考虑到WTT一年到头会在大大小小的场馆中进行直播,又要对成本进行控制,两者权衡之下已经不惜牺牲转播效果,当然也就不太可能使用这种更加昂贵的视角了。
如果粗略的估算成本,WTT的转播成本大概就是10台相机,单价大概在数千到数万这个级别。加上规格亲民的脚架灯光,全部设备加起来甚至都比不上高规格体育转播的一只镜头钱。如果在加上专业摇臂,转播级别三脚架,轨道系统,WTT的转播成本可能只有奥运会这类顶级比赛的一个零头。
——这还是高规格转播下一台摄像机的价格。一次转播,最少也需要5-8个机位。
有些朋友提到过,选择这个转播视角,是因为景别更广,能塞进更多广告——这想法其实思路是对的,但是因果多少有些倒置。如果不差钱,使用高规格的转播,使用长焦镜头也能做到一样的景别——离得更远而已。但是广告营收一定的情况下,转播成本差起码10倍,那肯定是选择更便宜的转播方式啊。
主要体育比赛转播器材价格。注意这只是镜头
说起来,其实类似的转播选择在很多其他体育项目中也能看到:以NBA来说,正常的转播通常使用更专业的镜头和更长的焦段;但是低一个级别的发展联盟比赛,在场边架起来的广角镜头视角就更常见一些。专业的体育直播是一门手艺,效果好的同时也是需要专业人士和专业设备的。
上为NBA,下为NBA发展联盟G联赛
而那些要求暂时还高不起来的比赛,支上手机也是一个播。这也是为什么,广大球迷义正言辞的要求换角度的时候,WTT总是一问一个不吱声了——真的差钱啊。
这就是上文提到那个小20万刀的转播镜头,相机啥的还不算
顺便一提,介于现在乒乓球比赛大致上分成了WTT和非WTT两个系统,前者更多都是用文章里提到这个短平快的转播方案;相对的,国际乒联和奥委会举办的各种比赛,转播规格就要高一些。一般来说这就意味着奥运会,世界杯和世界锦标赛转播相对都要更正规一些。
这次多哈世乒赛特地选择了红色的球台,几乎肯定和转播效果有关联,谨慎的期待一下这次世乒赛能有个优秀的转播效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