30岁,而立之年,大部分人已经进入了成家立业的人生进程。但有这样一群人,依然拿着微薄的实习工资,刚刚开启事业长跑的第一棒。

这一群人,正是医学生。

提起医生这个职业,名称自带光环。然而近年来,大学纷纷开设医学院,大量医学生涌入就业市场,医院对人才能力要求也在逐步提高。

医学生之难,难在求学的长跑之路太过漫长,甚至有升级障碍跑的趋势,而终点却一推再推,迟迟无法出现在视线之内。这不禁让人产生疑惑:学医究竟值不值?

复杂又漫长的医学学制

“学到秃头”

“整本书都是考试重点”

“年年期末赛高考”

医学生的这些自嘲,正是他们日常生活的真实写照。鉴于医学的特殊性,医学生的培训周期漫长而严谨,当别人的大学本科是4年,医学生从“蓝色生死恋”中抬起头,笑而不语。

首都医科大学的研究者曾在《面向发展需求重构我国医学教育学制学位体系》一文,总结了我国医生培养的主要学制学位和培养路径。


文章列出的表格可见一斑:同样是医学专业,现有3年制专科、5年制本科、8年一贯制博士等各类培养路径。

5年制即本科五年,毕业后参加规培就业或者考研;“5+3”一体化培养,读硕士与规培同步,毕业到手四张证书,毕业后可立即上岗;8年制即本博连读,临床科研两手抓,毕业后博士起步,缩短了学习时间,免去考研考博过程,更能醉心于专业研究。

不过,如果一名本科五年制的医学生一路考到博士,那么一般要花费5+3+3=11年的时间,若考的是科研型硕士和博士,则还需要再规培3年才能上岗就业,且不算存在考研二战、毕业延期的可能性,逼近35岁,才刚刚开始有实质性收入。

无论是哪种学制,医学生培养周期仿佛一场马拉松长跑,大约4017个日日夜夜的付出,可谓“学海无涯,学无止境”。

然而,医学教育多学制、多学位层次相互交织的繁杂局面,也导致了培养目标定位不明确等问题的出现。例如,有的培养方式在较短的学制内难以达到该项目所预设的强综合、强科研、强临床的顶尖人才目标,反而造成了相同招生专业、相同教育年限、不同培养模式、授予截然不同的两个层级学位这一矛盾局面。

严谨的毕业后教育

医学生不仅在校期间年年似高考,毕业后照样逃不掉学习的“苦海”。

与其他学科相比,医学生算是真正意义上的“严进严出”。高分考入医学院,经历院校教育,才刚刚摸到医学生涯的门槛,而真正走上医学道路,并在这条路上有所建树,毕业后教育与继续教育举足轻重。

中国科学院院士、海南医科大学校长陈国强曾表示:“我们不能指望通过5年或者8年乃至更长时间的院校教育,就能够将医学生培养成为一位好医生。不管5年还是8年学制,培养的都是个 ‘毛坯’,因为医学既是理论性很强的学科,更是一个实践性很强的学科。医学生要成为一名好医生,在院校教育的基础上,还需要毕业后的高质量和高强度的临床培训。”

以临床医学为例,成为一名合格的临床医生,需要在本科毕业最后一年便开始“过五关斩六将”,考执业医师资格证只是医学生获取医学之路通行证的基本操作,而毕业后教育,才是最终站在无影灯下的关键一环。

2014年,教育部卫生计生委等六部门印发《关于医教协同深化临床医学人才培养改革的意见》中提出,要建立健全毕业后教育制度,培养合格临床医师。全面实施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简称“住培”或“规培”),积极研究建立专科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简称“专培”)。《意见》明确,2020年,所有未取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合格证书》的新进医疗岗位的本科及以上学历临床医师均须接受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


2020年9月,国务院办公厅发布了《关于加快医学教育创新发展的指导意见》,健全住院医师规范化培训制度。对经住培合格的本科学历临床医师,在人员招聘、职称晋升、岗位聘用、薪酬待遇等方面,与临床医学、中医专业学位硕士研究生同等对待。加大对规培重视程度,提高规培生待遇水平,对破除“唯学历”起到重要作用。

继续教育接踵而至,临床科研两头抓起。从医学生向好医生的跨越需要一个过程,正式上岗以后,医学生学习的长跑之路仍未停止。

在这条医学之路上,有的人难熬艰苦而被迫掉队,有的人学有所成却躬身而退。而那些真正的勇士,敢于直面“年年似高考”的学习生涯,敢于正视“口袋两空空”的而立之年。

道阻且长,行则将至;行而不辍,未来可期。学医固然艰苦,唯怀揣一腔热忱与坚持不懈,耐得住寂寞,经得住考验,方有良木来,天高海更阔!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