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听说过一种军舰可以在水面上像快艇一样狂飙,然后一头扎进水里变成潜艇吗?感觉像是007电影里才会出现的黑科技装备?但这回可不是好莱坞的想象力,而是实打实的中国制造!



近日,多家媒体报道,我国成功研制出全球首艘高速下潜无人艇——"蓝鲸号"。它既能在水面以惊人的30至40节速度航行(相当于55-74公里/小时,比很多人开车还快),又能像潜艇一样潜入水下执行任务长达30天!这到底是一种什么样的神奇存在?它为何被认为可能改写未来海战格局?

打破海洋"跨介质"魔咒

传统上,海战武器要么是水面舰艇,要么是潜艇,两者各有所长,但界限分明。水面舰艇航速快、火力强,但暴露在敌方侦察系统下;潜艇隐蔽性好,但速度慢、机动性差。这就像一个人不能既当运动健将又当潜水冠军一样,似乎是无法调和的矛盾。



而"蓝鲸号"打破了这一界限,实现了真正意义上的"跨介质"作战能力。在水面时,它是一艘高速无人艇;入水后,它秒变潜艇。这种转换看似简单,实则蕴含了无数技术难题的突破。



要知道,潜艇和水面舰艇在设计理念上有着本质区别。潜艇需要考虑水压、浮力控制、静音等因素;而水面艇则要优化水面阻力、稳定性和高速操控性。把这两种截然不同的要求整合到一个平台上,绝非易事。

颠覆传统防御体系的新威胁

想象一下这个场景:一个航母战斗群正在大洋中航行,雷达、声呐全部开启,防空、反潜系统严阵以待。突然,数十个小目标从不同方向高速接近——这些是"蓝鲸号"无人艇,正以30节以上的速度奔袭而来。



防御方立即做出反应,防空导弹准备发射。然而就在这时,那些"蓝鲸号"忽然沉入水中,变成了潜艇!原本锁定它们的雷达系统瞬间失效,不得不转而使用声呐搜索。但声呐系统从启动到精确定位需要时间,而这个过程中,"蓝鲸号"可能已经改变位置或继续下潜到更深的水域。



更可怕的是,它们可以随时再次浮出水面,在敌人最意想不到的时间和位置发起攻击。这种"忽隐忽现"的作战方式,将给任何防御系统带来巨大压力。



传统航母防御体系通常由多层次构成:外层是预警机和护航战机,中层是巡洋舰、驱逐舰的远程防空导弹,内层是近程防空系统。但这套体系主要针对空中和水面威胁设计,对于能够在水面和水下自由切换的"蓝鲸号"这类兵器,防御效率将大打折扣。

双重打击的威力

"蓝鲸号"的真正威力在于群体作战。设想几十艘甚至上百艘这样的无人艇同时行动,部分在水面形成"蜂群",高速接近目标;另一部分潜入水下形成"鲨群",从水下包抄。这种水面+水下的立体攻击形态,将使防御方疲于应对。



黑海舰队在乌克兰冲突中的遭遇就是一个现实警示。即使是传统的无人水面艇攻击,也已经给俄罗斯海军造成了不小的麻烦。据统计,仅2023-2024年期间,乌克兰的无人水面艇就进行了至少30次针对俄罗斯舰船的攻击行动,造成了包括"新切尔卡斯克"号登陆舰在内的多艘舰艇损伤。而这些攻击使用的只是简易改装的小型无人艇,连10节的高速都很难达到。



如果换成能高速航行又能下潜的"蓝鲸号",防御难度将成倍增加。美国兰德公司的一项研究表明,即使是世界上防御能力最强的航母战斗群,面对超过50艘协同作战的无人攻击平台时,也难以实现100%的防御效果。而"蓝鲸号"这种能水面/水下转换的平台,将把这种防御难度再推高一个量级。

无人化带来的革命性变化

"蓝鲸号"的另一大特点是无人化。与有人平台相比,无人平台有哪些优势呢?

首先是成本。一艘常规柴电潜艇的造价约为2-5亿美元,而核潜艇则高达10-30亿美元。相比之下,先进的无人水下平台造价通常在500万至2000万美元之间,便宜了一个数量级。这意味着我们可以用建造一艘常规潜艇的钱,打造一个由10-20艘"蓝鲸号"组成的"小舰队"



其次是减少人员伤亡风险。潜艇作战向来高风险,历史上因潜艇事故丧生的军人不计其数。无人平台完全消除了这种风险,指挥官可以做出更大胆的战术决策。

第三是设计自由度。有人平台必须考虑船员生存空间、氧气供应、食物储存等因素,而无人平台可以将这些空间全部用于装载燃料、武器或设备,大幅提升作战效能。比如,"蓝鲸号"据报道可在水下连续工作30天,这个时间已经接近许多常规潜艇的极限,但造价可能只有后者的零头。



最后是行动灵活性。无人平台可以执行"三D任务"(Dull, Dirty, Dangerous)——枯燥、肮脏和危险的任务。例如长时间在敌方海域潜伏侦察,或在高辐射、高毒性环境中作业,这些都是有人平台难以胜任的。

它是如何做到的?

"蓝鲸号"到底是如何实现水面高速航行与水下潜航转换的?虽然官方没有披露具体技术细节,但从工程角度可以推测一些可能的技术路径。

动力系统的创新。水面高速航行和水下潜航需要完全不同的推进系统。水面上可能使用燃气轮机或柴油发动机配合水射流推进,而水下则需要电力驱动的螺旋桨或泵射推进。"蓝鲸号"可能采用了混合动力系统,或是某种创新的可变推进技术。



浮力控制系统必不可少。传统潜艇通过压载水舱调整浮力,但这种方式响应速度慢,不适合快速转换。"蓝鲸号"可能采用了更先进的动态浮力控制技术,例如利用船体结构变形或快速充排气系统。



先进的船体设计。要兼顾水面高速和水下航行,船体必须采用特殊设计。可能的方案包括可变形船体、双体/三体结构,或采用特殊的流体力学设计减小两种环境下的阻力。



最后是电子设备防水保护。高速航行时的水面冲击和潜水压力都会对电子设备造成威胁。"蓝鲸号"必须有可靠的密封和防压设计,确保所有关键系统在复杂环境中正常工作。

海战格局将如何改变?

"蓝鲸号"的出现可能引发一场海战概念的革命。传统上,海战被划分为水面战、潜艇战和反潜战等相对独立的领域,每个领域都有专门的装备和战术。但"蓝鲸号"这类平台模糊了这些界限,将迫使海军重新思考作战理念。

首先,大型水面舰艇,特别是航母,将面临更严峻的威胁。航母战斗群的价值在于其强大的空中打击能力,但这一优势建立在航母本身安全的前提上。如果"蓝鲸号"这样的平台能以较低成本对航母构成实质威胁,将动摇"航母中心论"的基础。



其次,海军部署方式可能更加分散和灵活。相比集中几艘大型舰艇,未来可能更倾向于部署大量小型、灵活、低成本的无人平台,形成分布式的"蜂群"作战网络。



海上侦察和预警系统需要升级。现有的雷达、声呐系统主要针对单一介质(空中、水面或水下)设计,面对能够跨介质机动的平台效果有限。未来可能需要发展新型的多域感知系统,实现空、水面、水下的一体化监控。



最后,这类平台可能推动海军装备的"去中心化"趋势。传统海军力量集中在少数高价值平台上,而未来可能转向由大量低成本、高效能的无人平台组成的网络化力量,这将改变海军建设的基本模式。

海上力量的新变革

从帆船到蒸汽舰,从装甲舰到航空母舰,海战形态的每一次重大变革都与技术突破密不可分。"蓝鲸号"这类跨介质无人平台的出现,可能成为继航母之后海战史上的又一个重要节点。



虽然目前关于"蓝鲸号"的详细信息还较为有限,但它所代表的技术方向无疑值得关注。能够在水面高速机动并随时下潜的无人平台,将为海上力量投送带来全新可能,也将为传统海军防御体系带来前所未有的挑战。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