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际冲突:由过度羞耻感引发的道德绝对化倾向。

在地铁站目睹有人逃票便勃然大怒的白领,在家庭聚会因亲戚说错成语就断绝往来的教师,这些现象揭示了一个隐秘的心理机制:当个体无法承受内在羞耻感的重压时,会将道德标准异化为精神防御工事。这种"道德绝对化倾向"的塑造本质是场悲壮的心理戏剧——用审判他人的刀锋,来转移刺向自己的羞耻利刃。

从心理动力学和存在主义哲学的视角来看,有些人将道德标准拔高到难以企及的高度,往往是内心羞耻感的一种防御性表现。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不确定,也揭示了他们如何通过道德绝对化来掩盖内心的不安与脆弱。

道德绝对化与羞耻感的关系

羞耻感的内化与外化

羞耻感是一种深刻的情感体验,它源于个体对自己某些行为、特质或经历的否定。当一个人内心感到羞耻时,他们可能会无意识地将这种负面情感内化,认为自己是“不值得被爱”或“不完美”的。为了掩盖这种羞耻感,他们可能会将道德标准拔高到极高的程度,试图通过对外在行为的严格要求来证明自己的“价值”。

例如,一个人可能因为自己内心的不完美而感到羞耻,于是他们会制定一套近乎苛刻的道德标准,要求自己和他人必须达到这种标准。这种行为本质上是一种心理防御机制,通过将道德绝对化,他们试图掩盖内心的脆弱。

道德绝对化作为投射机制

根据心理动力学的理论,道德绝对化也是一种投射机制。个体将自己的负面情绪(如羞耻感)投射到他人身上,认为他人的行为或特质是“不道德的”或“不可接受的”。通过这种方式,他们可以将注意力从自己内心的羞耻感转移到对他人的批判上,从而暂时缓解自己的不安。

例如,当一个人内心感到羞耻时,他们可能会对他人的小瑕疵格外敏感,甚至将其放大为不可原谅的错误。这种行为不仅反映了他们对自我价值的怀疑,也反映了他们对他人行为的过度控制。



道德绝对化与权力感的补偿

道德绝对化还可能是一种补偿机制。当一个人内心感到无能或脆弱时,他们可能会通过制定和维护严格的道德标准来获得一种虚假的“权力感”。这种权力感让他们在面对他人的错误时感到优越,从而暂时缓解自己的羞耻感。

ad1 webp
ad2 webp
ad1 webp
ad2 webp